烹飪特點
埃及菜以燒烤煮拌為主,多用鹽、胡椒、辣椒、咖喱粉、孜然、檸檬汁調味,口感偏重。埃及有兩種風格的烹飪:在富貴家庭流行法國烹飪和意大利烹飪,在貧困家庭則以阿拉伯烹飪?yōu)橹?,辣的菜肴是埃及大眾喜食的風味,多種菜肴成份中都加有蔥、蒜和辣椒。
埃及烹飪原料的特點是:廣泛使用大米、黃豆、羊肉、山羊肉、家禽和雞蛋;大量食用奶酪(山羊奶酪)以及酸制品;也喜歡用蔬菜作菜肴;在沿海區(qū)域流行魚肴。但有一點特殊,那就是埃及人不吃豬肉。
????在埃及,不同的宗教節(jié)日里有不同的節(jié)日食品,如齋月里要吃燜蠶豆和甜點;開齋節(jié)要吃魚干和撒糖的點心;聞風節(jié)吃咸魚、大蔥和蔥頭;宰牧節(jié)要吃烤羊肉和油烙面餅。
主食與甜品
埃及人吃的面包,有玉米的、大麥的和高粱的。他們把大米的食品稱作“羅澤特”。類似的飯,還有“府第?孟妥孟斯”,是用紅豆與檸檬、植物油、大麥米等一起燜的。與飯一起吃的是“埃里?瑪洛克歇”,即以肥鵝、肉湯為主料,加香料草、蒜和香芹末制成的湯。在焦炭上烤的羊肉,以及在街上賣甜食“巴巴甫”(象冬天在巴黎賣的炒粟子一樣),還有土豆制品等,都是埃及人喜歡吃的食品。非常流行的小吃有棗子、特別甜的檸檬和由杏仁面團制的“卡那華”、糖浸蒜、炸豆球以及土耳其杏仁等。埃及人特別喜歡吃甜食,這些美味食品不僅是齋日必備,而且平時朋友聚餐請客時也必不可少。其中最著名的是“庫納法”。其做法是把白面調成糊狀,把大盤子或平底鍋上放好奶油,然后放在火上;再把調好的面糊放在漏勺里,均勻搖晃,震動勺把,使面糊從勺孔中下落成細絲,落在加熱的平底鍋上,將面絲煎至微脆,就制成了“庫納法”。齋月里受歡迎的另一甜食叫“蓋塔伊夫”,這是類似我國餃子的食品,不同的是它的個兒大,3倍于我國的餃子,而且“餃子餡”是由葡萄干等干果制成的,包好之后不蒸不煮而是下油鍋炸。
飲料
埃及人最喜愛的飲料是紅茶、咖啡、“凱爾凱地”、鮮檸檬水、三大洋飲料(可樂、雪碧和芬達),外加自來水,有錢人則喝礦泉水。冷飲料中最流行的是冰鎮(zhèn)水果汁和甘蔗汁。
紅茶,是將印度、斯里蘭卡和中國茶碾成細末后混合,放在茶壺里煮,經(jīng)過濾后倒入杯中。這種茶價廉、色重、味濃、苦澀,須加糖,有人則摻入奶粉。茶杯一般使用中號玻璃杯,宴請客人時,用小茶杯。埃及人從起床后的早茶,一直到睡前晚茶,一天喝四五次,甚至七八次,每次只喝一杯。
埃及人一般不喝即沖即飲的咖啡,而是將咖啡豆的粉未放入小咖啡壺內(nèi)煮,又濃又苦的咖啡芳香撲鼻。喝時,倒入小咖啡杯中,可加糖也可不加,但一杯清水是不能少的。先喝一口水,潤潤嗓子,然后品嘗馥郁芳香的咖啡,最后喝水漱漱口。
檸檬水是將鮮檸檬擠于水中,加入適量糖即成檸檬水,其中含有大量維生素C,人們相信感冒發(fā)燒和身體虛弱時,大量飲用檸檬水有助于恢復健康。
“凱爾凱地”是生長在上埃及和蘇丹的一種作物的花(我國福建亦有生產(chǎn),叫玫瑰茄),曬干后泡煮,加糖后可熱飲或冷飲。據(jù)說它有降壓的功效。
旅游者有時在街頭、店鋪前看到一個個陶土水罐,有的放在木凳上,有的安置在圓形鐵架上,有人以為那是供消防滅火之用的。其實那是被稱為“土冰箱”的專供行人飲用的自來水。據(jù)說自來水放入這種陶土罐后會自然冷卻,行人在烈日下干渴難熬時,能喝上一口清涼的自來水,是免費享受到冰涼透心的冷飲。陶土罐的主人也為自己的“來世”積了一份功德。
飲食習俗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在飲食上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教規(guī),齋月里白天禁食,不吃一切忌物,也不吃紅燴帶汁和未熟透的菜。 古埃及人每日兩餐,后來改為三餐。早餐多為奶酪、面包及咖啡。午餐和晚餐較為講究,常用肉食、米飯、面食及水果。吃飯習慣用右手抓食,吃完還說“一切贊頌全歸萬物之主安拉”。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傳播,目前使用刀、叉、勺者也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