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有多少座清真寺?”雖然目前尚未有確切統(tǒng)計,但據當地人估算大約有3萬座。人們常說“一花一世界”,而到了埃及首都開羅,則是“一塔一世界”,每一座宣禮塔下都有一座可以講故事的清真寺,它們是穆斯林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伊斯蘭絢爛文化的源泉,這些涌入天際的宣禮塔是很多人到訪開羅最難忘的第一印象。
探訪“清真寺之母”
在開羅,清真寺數目如此之眾多,而每一座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超過百年歷史的清真寺就有上千座。其中,阿穆爾清真寺是開羅的第一座清真寺,可謂當之無愧的開羅“清真寺之母”。
阿穆爾清真寺建造初期的結構十分簡單,其全稱為阿穆爾·伊本·阿斯清真寺,始建于公元642年。當時只有一個長25米,寬15米的長方形院子,院子正中央是禮拜殿,四周有4條柱廊圍繞。說起它的建造歷史,不能不提到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公元641年,阿拉伯著名將領阿穆爾·伊本·阿斯在攻占埃及后,放棄了作為基督教堡壘的亞歷山大城,而重新選擇另建新都。
傳說,士兵們當時在搭建帳篷時,一只鴿子飛來搭巢下蛋,阿穆爾認為這是象征著阿拉伯軍隊戰(zhàn)無不勝的吉兆。于是,就在帳篷的位置,也就是今天開羅范圍內營建了“福斯培特城”,同時引進了伊斯蘭教,并在新城中心修建以他名字命名的清真寺。
后來,阿巴斯王朝的埃及長官阿卜杜拉·伊本·塔西爾在公元827年擴建了阿穆爾清真寺,使其面積達到上萬平方米。至此,阿穆爾清真寺的格局基本確定。公元10世紀,這座清真寺被飾以極其精美的鍍金與雕刻,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富麗堂皇的寺院之一。
東西方交融的“藍色清真寺”
登上開羅城的制高點——位于穆蓋塔木山的薩拉丁城堡時,一座酷似伊斯坦布爾“藍色清真寺”的建筑就會矗立在人們面前,這是一座以十九世紀埃及的統(tǒng)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命名的清真寺,完美融合了東方伊斯蘭建筑風格與歐洲建筑特點。百余年來,它一直俯瞰著開羅,目睹著這座中東名城的變遷。
從薩拉丁城堡入口到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的小道,兩側高墻聳立。在清真寺大殿外有一個巨大的庭院,正中的石亭旁有一座來自法國的時鐘。1831年,阿里慷慨地將位于盧克索神廟內的一座拉姆西斯二世方尖碑贈送給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1846年,菲利普一世送給阿里時鐘作為回禮。時至今日,方尖碑仍矗立在盧浮宮旁的協(xié)和廣場上,而這座時鐘則不知在何時停止了走動。
由于阿里的奧斯曼帝國背景,來自希臘的建筑設計師采用了土耳其式的多層圓形大拱頂與細長的宣禮塔,80多米的尖塔像兩把利刃直刺云霄,巨大的圓頂在陽光的沐浴下熠熠生輝,顯示統(tǒng)治者權威的至高無上。
走進清真寺,四個雕刻精美的大理石立柱映入眼簾,殿堂內懸掛有美麗的圓球形燈,散發(fā)出黃色光亮,穹頂上的瓷片反射著燈光的色彩斑斕,透過五彩玻璃,陽光也變換著動人的色彩,襯托出整個大殿的輝煌氣勢。
走出大殿,向外遠眺,開羅全景浮現(xiàn)眼前,據說當年拿破侖就是在這里用大炮征服了開羅。你可能看不到金字塔,但一定能夠看到高高的宣禮塔,它們是涌入天際的風景線,這為“千塔之城”做了最為恰當與生動的腳注。
市井中的阿拉伯最高學府
開羅的清真寺,除了見證歷史、見證變革,也見證著開羅市民的熱鬧生活。無論白天夜晚,水煙館、咖啡館都是開羅最熱鬧的所在,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他們都愿意點上一壺水煙、來上一杯紅茶,簡簡單單地坐上一整天。而在這市井生活的不遠處,就是阿拉伯世界的最高學府——愛資哈爾清真寺(愛資哈爾大學),那里則別有一番風味。
按照宣禮塔的指示,穿過略顯嘈雜的哈里里市場,一頭扎進這座始建于970年的古老清真寺,突然感覺周圍立刻安靜了下來。人們不急不緩地走在清真寺那寬敞的院落中,埃及的陽光總是微微熾烈,而靜靜地坐在寺內廣場邊上,靠著長廊的柱子,陽光撒到臉上,伴著徐徐微風拂過,使人感到一切是如此的美好,內心因哈里里市場琳瑯滿目的商品與水煙的誘惑而產生的躁動早已不知去向了哪里。
不遠處,傳來穆斯林誦讀《古蘭經》的聲音。這里既不像吉薩的金字塔、也不似盧克索的神廟,因為那里有太多的游人,在沉重的歷史內核外包裹著一層商業(yè)化的世俗,讓真正的訪者感到窒息。愛資哈爾清真寺似乎沒有歷史與現(xiàn)實的清晰分野,在這里,歷史就是現(xiàn)實,而現(xiàn)實也正是歷史,它隔絕了喧鬧,甚至也隔絕了時光。
正如愛資哈爾的原意為“永遠鮮艷”一般,一千多年以來,愛資哈爾清真寺用自己的矗立,闡明了不朽的含義。有人評價稱,愛資哈爾清真寺是伊斯蘭文化的精華,正如有埃及詩人這樣形容到:“愛資哈爾清真寺遠比帝王尊貴,因為它的地位更受人欽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