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專家馬希桂,首都博物館前館長、著名的穆斯林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尤為可貴的是,作為名門之后,馬希桂還是架起海峽兩岸穆斯林友好交流之橋的“友誼使者”,他的名字將彪炳千秋。前不久,中國清真網(wǎng)新聞會客廳“穆斯林名人高端訪談”記者專程采訪了他。
1961年,馬希桂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畢業(yè)后,一直從事考古、文物和博物館工作。其間,他參與和主持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遺址、元大都遺址和大葆臺漢墓等重要考古發(fā)掘。每一次發(fā)掘工作,都讓他記憶猶新。馬希桂說,“元大都遺址的發(fā)掘,為再現(xiàn)當時的建筑風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大葆臺漢墓中出土了眾多精美文物,尤其是發(fā)現(xiàn)了史書中記載的‘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的墓葬形式,這些都讓我們?yōu)橹d奮。”之后,他又主持了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的籌建、墓室復原和展陳工作。在經(jīng)過大量的考察和實地研究后,又撰寫了《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及出土文物》等學術論文,為考古發(fā)掘工作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長期的文博工作經(jīng)歷,讓馬希桂對北京地區(qū)歷代陶瓷出土情況、工藝水平和制作特色有了深入了解。他的著作《中國青花瓷》一書,深受文物鑒賞者好評,曾多次再版,也奠定了他在青花瓷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還主編或參加撰寫了《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上、下)》、《青花名瓷》、《官窯名瓷》等圖書。并與馬文寬合作,對非洲東海岸出土的中國瓷器進行詳細考察,以大量事實佐證了中國與非洲海上貿(mào)易航線的存在,為自宋、元以來中非友好交流提供了切實可靠的證明。此外,他將《遼東曹氏宗譜》等史料與有關曹氏家族的資料加以研究,提出曹家的衰敗原因等見解,對研究曹雪芹家族和“紅學”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馬希桂先生除了在文博界、考古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外,還對大陸和臺灣兩地穆斯林交流、伊斯蘭教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馬希桂的父親馬明道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伊斯蘭教學者、中國與阿拉伯人民的友好使者、社會活動家。馬明道先生1908年出生在北京一個經(jīng)濟世家,祖上隨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到北京,世稱“侍衛(wèi)馬”。馬明道先生的祖父馬玉山和父親馬星權都是著名的阿訇。馬明道自幼跟隨祖父。父親學習阿拉伯文、伊斯蘭教經(jīng)典。從小生活在一個穆斯林家庭,所以伊瑪尼的種子早已深深的種植在其心。馬明道先生畢業(yè)于成達師范學校,1935年留學土耳其,在安卡拉大學法學院伊斯蘭教法學系肆業(yè),后轉(zhuǎn)入土耳其軍校,1949年去臺灣,在軍界任職,先后赴土耳其、埃及、伊拉克、約旦等國家任職,后任回教協(xié)會理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臺北政治大學東方語言系主任、教授,講授“伊斯蘭教概論”等課。多次去麥加朝覲,70年代起從事著述工作,譯著有“《伊斯蘭教法之研究》、《伊斯蘭教》、《伊斯蘭對中華文化之影響》、《至圣穆罕默德傳》等。由于馬希桂先生的父母、兄弟和兒子與兒媳均在臺定居,以及他在文博、孔子研究、文物鑒定等理論學術方面的成就,因此,他曾多次赴臺灣探親、講學。在此期間馬希桂先生向臺灣穆斯林介紹了北京穆斯林宗教生活、經(jīng)濟生活和清真寺的情況,受到臺灣穆斯林的熱烈歡迎。在采訪的過程中馬老回憶說:據(jù)我了解臺灣現(xiàn)有回族穆斯林4萬人左右,這些穆斯林是怎么到臺灣的呢.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相傳明永樂年間,回回航海家鄭和航海到過臺灣,代表明朝慰問島上土著蕃民,與他同行的有清真寺掌教哈三、穆斯林學者馬歡、黃信等,傳說鳳山元“三寶姜”就是鄭和在島上親手栽種的。公元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時,沿海一帶的回族也參加了戰(zhàn)斗;1683年,清軍也帶去了沿海一帶的回族船民;1945年日本投降后,從大陸去的部分回族在臺灣定居,修建了清真寺,并從大陸聘請了王靜齋阿訇;1949年國民黨撤退到臺灣時,在軍政人員中也有一部分回族,還有一些回回商人、知識分子,也跟著移居臺灣。臺灣現(xiàn)有5座清真寺,規(guī)模較大的是1960年建的臺北清真大寺,回教協(xié)會在這里辦公。馬先生說:北京的穆斯林心系臺灣的穆斯林,我每次去臺灣時,都有人托我?guī)牛械淖屛蚁蚺_灣穆斯林道“色蘭”;臺灣的穆斯林也非常掛念大陸各地和北京的穆斯林,如1988年那次大水災,臺灣穆斯林紛紛捐款,還有的給受災地區(qū)的清真寺拿“乜貼”進行修繕。當然,也有人不了解北京穆斯林的情況,心存疑慮,他們見著我就問:北京的穆斯林生活怎么樣?還有清真寺嗎?有阿訇嗎?等等。說到這里,馬先生又回憶了一段往事。他說:我的老父親在臺灣時,常常想念北京,那是1988年6月,他沖破重重阻力,取道菲律賓才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北京,在北京牛街與很多親友團聚了。在他最懷念的牛街禮拜寺禮“主麻”時,見到了兒時的老朋友,并與成達師范一些老同學聚會,中國伊協(xié)為他舉行了便宴。當時的北京市伊協(xié)會長安士偉大阿訇在鴻賓樓飯莊宴請了他,那次您(指筆者)和石昆賓阿訇、陳廣元阿訇、艾宜栽、馬耀先生也參加了。我老父親心情非常激動地說:我離開北京已經(jīng)五十多年了,很想念北京的親朋老友,有些老友已經(jīng)不在了,今天見到你們心情十分高興,如果不是你們和這些朋友的努力,回回和伊斯蘭教不會有今天。我們海峽兩岸的穆斯林,無論是這邊,還是那邊,“伊瑪尼”是一個,“買格蘇代”(目標)是一個。他還說:穆斯林目前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是要很好地培養(yǎng)教育青年。安阿訇向他介紹了北京穆斯林各方面的巨大變化情況,他聽后高興地說:穆斯林的變化很大,但牛街地區(qū)居民的住房還是老樣子,不知有沒有考慮。安阿訇說:政府有考慮,過不了太久,這些危舊房都要改造。我老父親這次來北京和到西安等地參觀,心情特別高興,他回到臺灣,向穆斯林們講了北京穆斯林的情況和所見所聞,受到熱烈歡迎。馬先生說:這段往事說明海峽兩岸的穆斯林同胞心連心。我每次去臺灣都受到文博界的同行和穆斯林兄弟的歡迎,結交了一些朋友,新聞界的朋友作了報道。我在臺北清真大寺禮主麻拜后應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的邀請,在清真寺禮堂作了《北京的穆斯林》專題演講,有很多穆斯林參加,我首先代表北京的穆斯林向他們道“色蘭”,并以親身的經(jīng)歷介紹了北京穆斯林在政治地位、經(jīng)濟生活、文化教育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受到法律保護。在當時北京全市有座清真寺68座,140多名阿訇,有專門培養(yǎng)阿訇的伊斯蘭教經(jīng)學院?;刈搴透餍值苊褡逡粯?,在人大和政協(xié)有自己的代表和委員,有了當家作主的平等權利。馳名中外的回族聚居區(qū)牛街,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已有千余戶穆斯林遷入新居,在政府的幫助下,千年牛街禮拜寺又一次修葺等等。這次演講受到與會穆斯林的熱烈歡迎?;亟涛幕逃饡崍蟮勒f:“八月二十五日(星期五)下午二時三十分,主麻拜后,北京學人,首都博物館前館長馬希桂教親(馬阿洪明道之哲嗣)應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馬董事長凱南之邀請,特于臺北清真寺禮堂舉行專題演講,講題為《北京的穆斯林》,內(nèi)容翔實,聽眾極為踴躍,并廣獲好評。”
馬老最后語重心長的說,現(xiàn)在好了,兩岸可以通行,政治背景和經(jīng)濟上都有了很好的政策。兩岸的穆斯林都渴望多多的進行交流和溝通使得伊斯蘭文化能夠更好的進行傳播。中國清真網(wǎng)作為全球最大穆斯林門戶網(wǎng)站,是穆斯林大眾的媒體宣傳平臺,有義務和責任去承擔起海峽兩岸穆斯林友好交流溝通的紐帶作用。中國清真網(wǎng)總裁李曉嵐女士也表示,中國清真網(wǎng)愿意和馬老攜手一起多做實事,將大陸和臺灣兩地之間穆斯林友好交往、民族文化交流傳承事業(yè)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下去,為構建和諧世界、弘揚民族文化發(fā)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