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鈴聲聲壯我行——青海伊佳民族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韓阿乙草印象
十年前,青海穆斯林朝覲歸來時,他們往往要采購大量的帽子和紗巾,作為紀念品和禮物,千里迢迢從沙特帶到青海,然后,一件件分發(fā)和贈送給自己的親友。這幾乎成為一種時尚,曾經給封閉的青海帶來了一份來自麥加的興奮和自信。對此,大多數人見慣不怪,也就不以為然。然而,誰能想象,就是這么一種禮儀性的贈品卻在撒拉族阿訇韓阿乙草心中掀起了萬丈波瀾,并進而催生出了一個名冠全球的產業(yè)呢?
時間剛剛過去了十年,如今,青海伊佳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伊斯蘭民族服飾企業(yè),擁有3.8億資產,5300多名員工。他們生產的孟加拉帽、沙特帽、阿拉伯男女長袍、女士紗巾、阿拉伯掛毯、禮拜毯以及床上用品等走進了東南亞、西亞、北非等多個國際市場,引領著整個穆斯林世界的服飾潮流。
最讓人欽佩的是,隨著伊佳產品的暢銷,中國以及世界穆斯林的服飾在保持傳統(tǒng)的同時上了一個新臺階。如今,不論是在西寧,還是在東南亞,我們分明感到:穆斯林的服飾總是那么莊重而漂亮,它給人是高貴而自信的氣質。一言以蔽之,韓阿乙草在遙遠的中國西北掀起了一場世界穆斯林服飾的革命,激活了古老的絲綢之路,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次煥發(fā)出了它昔日的光彩。
回味悠長的行走
韓阿乙草1968年生于循化的一個阿訇家庭。就像許多農家的孩子一樣,他在幫助家人務勞莊稼、維持家務的同時,進學校上了三年學,學會了不少漢字。隨后,由于觀念和經濟貧困等原因,就一頭扎進清真寺里念經、學阿拉伯語,先后游學于循化、臨夏、蘭州等多個寺院,在熟練掌握經堂教育各門課程的同時,也對西北穆斯林的民間生活有了非常細致入微的了解。自1993年開始,他先后在甘肅窯街、青海烏蘭等地清真寺擔任教長職務,履行阿訇職責。這一切,使他對于基層穆斯林群眾的生活需求了解得非常深入。尤其是這些地區(qū)的貧困現狀,讓他朝夕不安、夜不成寐。多少次,他感奮于《古蘭經》的啟示,很想在真主的大地上走走,以尋求真主的恩惠。他認為,死守貧困不圖改變的思想嚴重背離伊斯蘭教的原則。于是,2005年春,他在甘肅一個山區(qū)清真寺剛剛接任教長兩個月之后,委托自己的同學負責教務之后,就踏上了西去巴基斯坦之路。
然而,這是一條多么艱難的道路??!當時,他家里只靠著父親開學的學糧錢維持生計,外邊還兼任著教長。再加上,去巴基斯坦國際伊斯蘭大學留學沒有一點把握,還借了幾千元錢的路費,一切顯得非常渺茫,也還帶著幾分悲壯。最后的結果是:他的學沒有留成,他在巴基斯坦的街頭漂泊了將近四十多天。這四十多天是他人生最苦悶的日子,也是他最有收獲的日子。離開巴基斯坦時,他帶著幾分自信,從市場上批發(fā)了幾千頂白帽。
在回來的路上,他看著中亞、看著河西走廊的廣漠原野,就想到了遙遠的絲綢之路。就是這條道路曾經連同了亞洲、歐洲和非洲,給人類帶來了諸多福利。就是這條路,讓撒拉族的祖先們不遠萬里,來到了青海。如今,有沒有可能使這條路再現生機,并進而給人們帶來福利?他早忘了自己身上還帶著幾千頂帽子的事,而陷入了這樣的一種蘇菲式的想入非非之中。誰能預料,他的思想的遠行,果真把他的腳步帶到了這條路上。在1995年初試身手,略有盈余之后,1996年,他干脆從朋友手里借了四萬多元現金后,就踏上了古老的絲綢之路。接通這條道路的是幾位新疆的青年,他們把巴基斯坦的白帽和禮拜毯拿到新疆,韓阿乙草又從他們手里接貨發(fā)到西寧、蘭州和臨夏等穆斯林集中的內陸。一來二去,就在這一年他凈賺了四十萬元。一頂帽子賺三元,一個禮拜毯賺二十元,這樣的利潤空間是他想都沒有想過的。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他非常高興,但并沒有忘乎所以。出于感激,1997年元月,他帶著自己的父母,繞道馬來西亞前往沙特阿拉伯去朝覲。這一方面是為了完成生命的功課,而另一方面是為了增加見識。因為,麥加是全世界穆斯林向往的中心,那里一定云集著全世界穆斯林最新的思想潮流和商業(yè)需求。
然而,讓韓阿乙草沒有想到的是,為期將近四個月的這次麥加之旅沒有使他感受到更多的寬裕和輕松。相反,讓他一路艱辛,差點把父親的尸骨丟棄在異國他鄉(xiāng)。父親的重病使他從麥加到馬來西亞,從馬來西亞到北京,又從北京到西寧的每一刻都捏著一把汗。直至父親住在青海省第二人民醫(yī)院進行完手術,他才喘了一口透氣。從元月份離家之日算起,一直到父親出院回家,他這一次的旅途整整在路途上耗了八個月。從做生意的角度看,這幾個月不僅分文未進,還花去了幾十萬元。但從見識和思想方面看,這幾個月是韓阿乙草的大學,它讓韓阿乙草學會了耐心、學會了克服困難的種種辦法,也使他對自己生存的這個社會有著更加立體的認識和關照。如果說,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初試身手讓他獲取了做生意的物質基礎的話,那么,這一次的天方之旅讓他獲取了不少值得總結的精神財富。
安拉就這樣為韓阿乙草打開了他俯視世界、遨游商海的視野。
路漫漫其修遠兮
就像所有成功者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樣,韓阿乙草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也是崎嶇不平的。還是讓我們從頭說起。1997年8月,在循化老家,接送完一撥又一撥前來看望他和他父母朝覲歸來的親朋好友之后,拖著一身疲憊,當他再次出沒絲綢之路,繼續(xù)自己的生意時,他驀然發(fā)現:在這一行,已經出現了30多個競爭對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這些人已經在西北穆斯林聚居地地區(qū)建立起了他們的銷售網點。通過這些網點,銷售渠道發(fā)展之快是始料未及的。由此,西北人穆斯林頭頂的帽子和紗巾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新穎和繽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中國社會整體前進的過程中,一夜之間,穆斯林服飾舊貌換新顏,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沖擊!對此,韓阿乙草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想:何不及時轉向而生產穆斯林服飾,滿足這些經營者的需求?難道我們中國穆斯林就不會動手生產自己的生活用品?一心列的發(fā)問,讓他浮想聯翩、身心激奮。
經過一次次的思考和沉淀,1998年春,他把自己的想法變成了切實的行動:投資六萬多元,在循化縣城租房支案,辦起了一個簡陋的穆斯林用品店。說是店,其實是一間作坊。他通過解剖、研究從麥加帶回的一個阿文扇子之后,覺得這個工藝并不難,就開始制作阿文扇子。與此同時,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印花掛毯。在這個過程中,他既是老板,也是工人,更是研發(fā)人員。有時,一個技術問題困擾得睡不住覺,他就泡在作坊里通宵研究解決辦法。有時,找不到出路了,他就遠走他鄉(xiāng)尋找解決辦法,不止一次把自己流放到路上,啃干糧、住茅舍,吃了不少苦。就說扇子的竹片吧,雖然在蘭州等地都有,但其柔韌性則無法滿足需求,為此他幾次跑到江南,繞了好幾個彎,最終才從浙江找到了他所需要的原材料。
后來,他準備要制作曾經讓他找到自信的無沿白帽,但苦于沒有絲毫的基礎。怎么辦?他又一次踏上了巴基斯坦的道路。通過朋友的介紹,在卡拉奇,他深入一個專門做帽子的家庭作坊,交了一千五百美元的學費,就開始了自己的學徒生涯。從裁剪到拼貼,從繡花到縫制,他學得一絲不茍。這一學就是四十多天。在這四十天里,他睡一張臟兮兮的板床,吃著不合口味的巴基斯坦飯菜,過著幾乎是苦行僧般的艱難生活。但讓他高興的是,就是這同吃同住的四十多天學徒生活讓他學會了許多東西,并很快超越了自己的師傅。最讓他感到有收獲的是:他花一萬八千元人民幣,從巴基斯坦的商店里買回了兩臺日本產繡花機。
因路途遙遠,他沒有帶臺板和電動機?;貒?,安裝調試時,他卻遇到了一個怎么琢磨都琢磨不透的問題:他就是手腳再快,也始終跟不上機子的速度,這使他浪費了不少原料,而始終做不出一頂像樣的帽子。不認輸的他,還沒有消除旅途的勞頓,便拆裝了機子,帶著機頭又一次踏上了去北京、上海問診的道路。上海、北京雖說是中國的大都市,但在尋找一個專業(yè)廠家時卻一點兒也不容易。韓阿乙草背著他從巴基斯坦背回來的鐵疙瘩,頻頻出沒于許多工廠,向凡遇到的所有技術人員求教,這中間沒少吃苦,也沒少費周折。最終,他找到了日本在中國的銷售處。經專家鑒定,他配備的電動機的轉數出了問題:機器需要的轉數是240,而他的電動機的轉數是600。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就這樣,他的機子獲得了活力,并給他帶來了希望。
隨后,就循著這次出行獲得的路子,他又買了30臺機子,擴大了生產規(guī)模。這是1999年的年底,他的每一臺機子每天能夠生產20頂帽子,日生產量達到了600多萬頂。
火爆的市場催著他不斷前行。2000年,他的機子達到了300臺。2001年,他就到沙特阿拉伯去考察市場。這一次的沙特之行,使他看到了非常大的市場空間,也使他發(fā)現了自己產品的質量弱點。在回來的飛機上,他一度很焦灼,并很快形成了要向科技要質量的思路。
中國是紡織大國,也是刺繡大國,內地發(fā)達地區(qū)肯定積累了非常成熟的經驗。懷著這樣的自信,韓阿乙草就前往北京、上海等科技含量高企業(yè)尋求幫助。最終,他在山東刺繡總廠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技術。盡管這一技術可以幫助自己克服創(chuàng)新難關,但一切卻不是現成的。要是這項技術與自己企業(yè)的技術對接,還有一段路要走。韓阿乙草就住在了山東。這一住就是四十多天。在這四十多天里,他與許多專家一起在電腦上設計,在車間里試驗,把電腦接縫問題解決了。等一切可以進行具體的操作之后,他自己回來了,然后把五名技術人員送到山東培訓了五個多月。最讓人欽佩的是,培訓結束,他去山東接人時,在電腦和繡花機的對接環(huán)節(jié),他又發(fā)現了一條捷徑。技術人員聽了他的敘述,覺得這又是關鍵的一步,于是,對其技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樣,他派去的技術人員,在山東繼續(xù)學習五個月,直至完全掌握了電腦繡花機的技術,這才回到西寧。這可是一項大發(fā)明?。∷屒嗪R良岩约绊n阿乙草獲得了專利,也使伊佳一躍而成為全球最大的穆斯林服飾生產企業(yè)。
機遇和韓阿乙草不服輸的性格就這樣成就了伊佳,讓伊佳成為世界穆斯林服飾生產的名牌企業(yè)。
貫通古今的布哈拉
如今,伊佳是一家具有500臺大型專業(yè)電腦刺繡設備,1400臺小型設備的現代化民族服裝廠,隨著年產一億多頂穆斯林男性白帽、140多件阿拉伯長袍和逐年呈上升趨勢的禮拜毯和紗巾的熱銷,他把一個幾近暗淡的詞匯喚醒了,并再次推向穆斯林世界的前臺:這就是布哈拉。
布哈拉是中亞名城,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給人留下了非常美好印象的伊斯蘭教學術中心。就是這個中心,它像明珠一樣地吸引無數學者和商旅在絲綢之路了留下了千年沙塵難以湮沒的足跡,豐富了絲路的內涵,架通了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作為來自中亞撒馬爾罕的撒拉族,他們更是一步一回頭地深情矚望著這一片故土、牽著駱駝而遷徙到循化的,他們對于這個詞匯的感情更是沒法用語言表述的。小時候聽大人們講述布哈拉,后來念經和與同學們閑聊時,也每每提及布哈拉,布哈拉一詞在韓阿乙草的心目中發(fā)酵成長了幾十年。所以,后來當他把自己的企業(yè)做得很大,要為商品注冊品牌時,不經思考就命名為布哈拉。比較有意思的是,經他這么一叫,世界想起了中亞名城布哈拉,想起了曾經輝煌一時的絲綢之路。
如今,通過絲綢之路的引領,伊佳在中東和東南亞建立了多個銷售網絡,37個大客戶,占領了全球穆斯林服飾市場的60%還要多一點。市場引領著產業(yè),產業(yè)也創(chuàng)造著市場。在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伊佳一次次滿足了世界穆斯林服飾進步的多種需求和不斷期待,為亞、非、歐各個國家的穆斯林捎去了中國的問候(色蘭)、青海的自信。
有意思的是,在絲綢之路的這一頭,中國青海各民族的5000多名職工在春蠶吐絲一樣操作聲中,用現代化的電腦機續(xù)上了古老中華悠遠的紡車聲。而絲綢之路的另一邊,操著各種語言的穆斯林們則再次感受到了來自遙遠中國的貨真價實的產品和中華文明的魅力。
絲綢之路再次被激活。
在搞活經濟、傳播文明的道路上,韓阿乙草就這樣續(xù)上了古道輝煌,拉開了歷史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