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旅行回來,總愛寫游記,照片記錄的是過程,文字保留的是心情。
看安妮寶貝的《蓮花》能看出共鳴,是因為也曾有過在山里起起伏伏、上上下下,不停行走的過程,那個過程中,同行的所有人都靜默著,只和自己的心靈說話。
相比起來,去一個目的地的過程,我更喜歡選擇火車,不需要太多人同行,我喜歡一路上和自己說話。
三年前,也去了青海,也到了塔爾寺,還跋山涉水走到那座蓮花一般的雪山腳下,它叫阿尼瑪卿,我還沒和它謀面時,已經(jīng)用“瑪卿”做自己攜程社區(qū)里寫游記的筆名很久了。
三年前,是坐火車去的青海,那列火車很舊,墨綠色的車廂,不像空調(diào)車一樣車窗全封閉著,那年的五月特別熱,從成都的火車北站上車以后,我們差點在車廂里窒息,直到火車慢慢駛出城市,駛進鄉(xiāng)野間。那一路,開著車窗,吹著初夏的風(fēng),聞著西北這個季節(jié)田里農(nóng)作物的香味一路前行。本想給那篇游記取名字叫循著香味去旅行的,可惜沒寫。
三年半前,去道孚那次,我深信自己在途中看到了對面山體上呈現(xiàn)出的一張微笑著的少女的臉,回來以后的游記,結(jié)尾那句一直記得:在生活中失去自我,在旅行中找回靈魂。
這次去青海之前,工作很忙,內(nèi)心空虛,責(zé)任很大。抽了十分鐘的時間把往返機票給定了,這是我功課做得最少的一次旅行,也許這趟旅行根本不必做功課,這趟旅行,目的是給自己的心靈更大的力量。
青海三天,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不必照顧任何人,不必做任何計劃,早晨睡醒后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實在沒有目的地,就在住處四周閑逛,沿馬路直直的往東走半小時,或是往西走半小時,一路上碰到清真寺或是賣回族女人絲巾的小鋪子,或是一間味道很好的酸奶店,都是一種驚喜。
在清真寺旁回族人的商店里買了一塊紅得很漂亮的塊毯,付錢時那個回族老爺爺問我從哪里來,告訴他我是成都的,他堅持追問我是不是成都的回族人。在下一家賣回族女人包頭絲巾的小鋪子里,那個回族大姐細心的用她們的方法幫我包好頭,還拉著我照相。后來走到大街上,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個回族人了。
塔爾寺如果有咖啡店就好了!這是此行最常發(fā)出的感嘆。三天青海,有兩天泡在塔爾寺,寺里游人很少,遠不如三年前五月還有黃金周的時候,第一天的陰霾和第二天的陽光燦爛,如同我每次來塔爾寺之前之后的心情,而我也如愿以償又見到了大師。如果塔爾寺有歇腳的地方就完美了,我喜歡在那里發(fā)呆,那里的空氣能讓我悟出一些什么來。
回程航班特別順利,竟比正常時間提前了十多分鐘到達成都。哪里都好,但終究不如成都、不如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