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刈鍤v史(一)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青海回族是世居青海少數(shù)民族中歷史悠久、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一個民族。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全省共有641700人,主要分布在省內東部和東北部,西寧、門源、化隆、大通、民和、循化、湟中、平安、貴德、祁連、烏蘭和尖扎等市縣較為集中,其他州、縣也有分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回族聚居的門源、化隆分別建立了回族自治縣,在民和、大通分別建立了回族土族自治縣,在平安、湟中等縣建立了10個回族鄉(xiāng)。
一、先民時期
青?;刈迨窃谥袊饨ㄉ鐣铮砸了固m教信仰為紐帶,經過國內國外眾多穆斯林與非穆斯林民族數(shù)百年遷徙定居、繁衍生息、融匯組合,于元末明初形成的。
青海地處我國百部中心地帶,是陸上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馬之路三條大動脈的交匯處。遼闊的天然牧場,豐腴的待墾土地,成為滋生涵養(yǎng)眾多民族的發(fā)祥地,也是眾多宗教傳播發(fā)展的溫床,是伊斯蘭教在我國最早傳播的地區(qū)之一。青?;刈宓脑缙谙让袷前⒗⒉ㄋ沟纫了固m教國家的兵員落居于青藏高原,安家定居而存在的。據漢文史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冊府元龜》,藏文史料(敦煌吐蕃歷史文書》、《白史》和藏文史詩《格薩爾》,國外阿拉伯文、波斯文史料記載,當時在亞洲地區(qū)先后崛起了大唐、大食和吐蕃三大強國。他們圍繞中國西部、中亞東部展開了擴大疆域的角逐。時而唐朝和大食聯(lián)兵對付吐蕃,時而吐蕃和大食聯(lián)兵對付唐朝,時而唐朝和吐蕃聯(lián)兵對付大食,或者互相借兵對付本國的反叛勢力。從而造成在青藏高原廣大地域內既有大食的駐守部隊,也有被俘人員和傷、病、流散人員,其中有的人在青海地區(qū)定居下來,成家立業(yè),繁衍子孫。由于三大強國在我國西部逐鹿,戰(zhàn)事頻仍,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時通時斷,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國家的使節(jié)、隨從人員和商隊長期滯留青海等地,為了生計,也必然置產成家,成為當?shù)鼐用?。穆斯林各族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女子一般不外嫁,要娶穆斯林女子的男人必須改信伊斯蘭教;穆斯林男子與其他信仰女子結婚,是以女子改信伊斯蘭教為前提的。當時的軍人、使節(jié)、隨從人員和商人肯定都是男性,和當?shù)嘏咏Y婚,無形中傳播了伊斯蘭教。所以,以上人員在青海的扎根,就是伊斯蘭教在青海的扎根和傳播。他們及其后裔,經過定居、成家,由外籍轉化為中國公民后,就成為青海地區(qū)最早的穆斯林,也是青海地區(qū)最早的回族先民。
五代、宋朝伊斯蘭教在青海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其主要表現(xiàn):最早人居青海的穆斯林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生息,其后裔人數(shù)有了很大增加;又有一些新人華的穆斯林定居青海。新人居青海的穆斯林主要是阿拉伯、波斯商人和中亞地區(qū)伊斯蘭化的突厥商人。這一時期,我國西部地區(qū)戰(zhàn)亂頻仍,絲綢之路被沿途各民族地方政權各占一段,道路阻斷;西夏王朝占領絲綢之路北線后,采取高稅政策,并經常掠奪往來商隊,人華的各穆斯林國家的商隊和貢使生命財產沒有任何保障。而河惶流域相對比較安定,在這里建立的婉廝羅吐蕃政權采取招商輕稅政策,武裝護送出人境的貢使和商隊,從而使絲綢之路南線(即青海道,又稱羌中道)和麝香之路(即唐蕃古道)成為東西交通的主要通道。部州(今樂都、民和一帶)、宗哥城(今平安地區(qū))谷城、伏羌堡、林金城(均在今湟中地區(qū))、牦牛城(今大通地區(qū))、廓州(今化隆地區(qū))、青唐城(今西寧地區(qū))等地,都寄居或定居有各國穆斯林商人,僅青唐東城就定居有唐代人青的穆斯林后裔、喀喇汗王朝回鶻穆斯林萬余人,其他各國穆斯林商人數(shù)百家。這些地區(qū)也是今天回族聚居之地。可見這一時期青?;刈宓南让駭?shù)量已相當可觀.
青海回族先民大批人居是在宋末元初。13世紀,蒙古族西征,先后征服了中亞穆斯林各國,簽發(fā)被征服各國的青壯年組成“回回軍”進人中土。公元1227年春,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占領青海廣大地區(qū),并把水草豐美、草原遼闊的青海作為進軍中原的根據地,派蒙古軍和“回回軍”在這里屯聚牧養(yǎng)。元朝建立后,先后派蒙古宗室西平王系、安西王系。西寧王系等部駐屯青海。這三個王系從始封人開始都是蒙古族中的穆斯林,其部眾共60萬人(包括奧魯軍,即隨軍家屬屯牧部隊)。常年駐守青海的約30萬眾,多為“回回軍”和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軍;還有一部分紅襖軍(山東反金農民起義軍,后歸順蒙古,編人探馬赤軍中),逐步融合到蒙古軍和回回軍中,并通過信仰伊斯蘭教和奧魯軍、當?shù)馗髯寰用裢ɑ槎蔀榍嗪;刈逑让竦囊徊糠帧T?,僅西寧王一族就分化出三個王系:西寧王、吩王、威武西寧王;其中西寧王一系就傳承四代:出伯——速來蠻——亞格罕沙赫——阿魯哥失里,并從西寧王一系中涌現(xiàn)出了一批文武兼?zhèn)涞囊了固m教著名學者,為傳播伊斯蘭教發(fā)揮了很大作用(見下文“考證一:元代西寧王”)。這一時期,由于國門洞開,出人自由,在絲綢之路和麝香之路上,中亞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或經商、或探親、或遷徙、或調防,晝夜不停,不絕于途。在麝香之路、絲綢南線的青海道上,有往來商隊,也有留居之人。在留居者中,既有聚族遷徙,也有經商或被請來主持伊斯蘭教務、教法者而落戶青海。元詩人馬祖常游河煌時,將其所見記人《河惶書事》2首詩中,其中一首說:“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
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可見當時青海道上行旅和落戶者多有穆斯林。這一時期聚族大批人居青海的穆斯林還有撒拉族先民撒魯爾人、保安族先民撒爾塔人,這里不作詳述。而作為青?;刈逑让癯煞值倪€有信仰伊斯蘭教的西夏人。在西夏滅國 時.大批西夏人外逃,或被強行遷徙,其中最大一支為信仰伊斯蘭教的西夏人,他們定居于地廣人稀的甘青交界處的積石關內外,同j地穆斯林各族相依為命,后來融合到回族等民族中。另據《中亞蒙兀兒史》載,元代唐兀地(今甘、寧、青地區(qū)),有一部分藏族改信伊斯蘭教,地方史志稱為“番回”,聯(lián)系今天化隆縣卡力崗地區(qū)還有一部分操藏語、著藏服、保留部分藏族習俗的回族,顯然是指這一部分人(見下文“考證二:卡力崗人”)。隨著穆斯林人數(shù)的不斷增加,嫁給穆斯林男人的非穆斯林婦女,隨夫信仰,為回族先民增加了相當可觀的人數(shù)。
元順帝時西域回鶻(維吾爾)人薛都爾丁任甘肅行省企事,其家族和部眾由永昌府遷人今青海民和地,其后人逐漸融合到回族中,明清兩朝為青?;刈逯兄了荆ㄒ娤挛?ldquo;考證三:冶土司”)。
二、形成與發(fā)展
元末明初,青?;刈逑让耠m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但經過數(shù)百年的分化組合,基本實現(xiàn)了中國化、本土化的過程,由客居到世居,人口數(shù)量已相當可觀,且有了相對集中的地域和共同的經濟生活,并選擇以漢語漢文為主作為交際語言文字,以伊斯蘭文化為核心而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質和風俗習慣,為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明代,是青海回族形成以后的全盛時期,其經濟、文化、人口都有較大發(fā)展。人口的發(fā)展除自然增長外,還吸收了很多外來成分。根據史料和家譜、民間傳說,從明朝初年開始,國家即采取移民實邊政策,從人口較多、土地缺少的江淮、山西等“狹鄉(xiāng)”地區(qū)移民到人稀地廣的甘青一帶“寬鄉(xiāng)”地區(qū)屯田,屯田青海的人中有不少為回族。為了方便宗教生活,他們一般都遷居于回族社區(qū),自然形成一個個回族里甲。明初,明政府在青海西部和北部設置了安定、阿端、曲先、罕東4衛(wèi),安置歸附的元西寧王系、西平王系、安西王系的各部蒙古,其首領和部眾多為穆斯林。4衛(wèi)殘破后,各部漸次移牧于青海湖周圍及其以東地區(qū),其中一些部落逐步由畜牧向農耕、經商轉化,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遷和同回族的密切交往而融合到回族中。如游牧于安定、阿端衛(wèi)一帶善于征戰(zhàn)、養(yǎng)馬和經商的蒙古穆斯林“紅毛兒”,他們幾經輾轉,被明政府安置于西寧、湟中、湟源等地,亦牧、亦農、亦商,從明中期到清朝后期,青海與西藏的民間商業(yè)貿易往來,基本上掌握在“紅毛兒”商隊手中,在他們居住的范圍內至今留下了許多與穆斯林有關的地名,如湟源的胡丹度,就是蒙古語“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住地”的意思。后來,“紅毛兒”逐步融合到回族中,至今西寧、湟中、湟源一些回族群眾還說他們的先人是“紅毛兒回”,他們的鄰里仍親切地稱他們是‘紅毛家”(見下文“考證四:紅毛兒”)。明正德年間,蒙古穆斯林凍蒙太師、瓦刺部首領、蒙古汗王也先之孫亦 卜刺,與蒙古汗王達延汗爭戰(zhàn)失敗,率部人青;隨后其親族、也先侄孫、小王子部太師卜兒孩亦率部人青,2部約5萬眾,他們聯(lián)軍一處,游牧于青海湖和4衛(wèi)之間。其部眾包括哈刺灰(即瓦刺回回之意)、乜克力(又稱衛(wèi)郭特)和永邵卜回,可見其部全為穆斯林。他們在青海聚族游牧30余年,部落有很大發(fā)展,后因東蒙上默特部首領俺答汗率蒙古大軍人青征討,占據青海湖環(huán)湖地區(qū),哈刺灰、乜克力部相繼朝境內的諸王出伯所封的世襲王位。1271年,托雷子忽必烈即大汗位后、改蒙古汗國為元朝,改汗王為皇帝。當時,成吉思汗家族內一部分人認為應由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的后裔為皇帝,反對忽必烈稱帝。擁有重兵并占據戰(zhàn)略要地的窩闊臺之孫海都和察合臺之孫都哇聯(lián)合起兵與忽必烈相對抗。在察合臺汗國內,圍繞擁護和反對忽必烈、察合臺國內汗權之爭,分裂為對立的兩派,忽必烈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保持西部地區(qū)的穩(wěn)定,即指派維護元王朝統(tǒng)一、反對分裂割據的察合臺之孫、察合臺汗國四世汗王阿魯忽之子諸王出伯(漢文史籍又稱術白、術伯,虔誠的穆斯林)屯兵今青海、甘肅西部,協(xié)助西平王奧魯赤(忽必烈子,穆斯林)、安西王阿難答(忽必烈孫,穆斯林)統(tǒng)領蒙古軍、探馬赤軍和各地軍戶,平息以海都、都哇為首的分裂活動。諸王出伯的轄區(qū)在沙州路,當時沙州的范圍包括今新疆南疆一部分、西藏北部一角、甘肅玉門以西和青海柴達木盆地,地域遼闊,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其王室、家族、指揮中心,在今敦煌地區(qū)。出伯在鎮(zhèn)守元王朝西部門戶期間屢立戰(zhàn)功,元王朝于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封山伯為西寧王,在今青海、甘肅、新疆交界處設置由先答林元帥府,在河西走廊、青海道、唐蕃古道設置驛站、軍站和屯區(qū),統(tǒng)由西寧王管轄。不久,鎮(zhèn)守西寧的寧淄郡王章吉駙馬隨西平主從征期間,背叛了元王朝,參與了海都等的分裂活動,元王朝以從叛處置,撤去封號,將封地西寧州劃歸西寧王出伯,并令出伯抽出一部分賦稅供養(yǎng)章吉之妻大長公主芒古臺。出伯即遷部分家族率部進駐西寧州。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王朝又加封山伯為威武西寧王,大德十一年(1307)又晉封出伯為部王,此為元王朝最高王位,成為當時中國西部與忽必烈系的西平王(后稱鎮(zhèn)西武靖王)、安西王握有同等軍事實權和封地的最高世襲王位。
出伯一人先后被元王朝封了3個王位,在元代是獨一無二的??梢娫醭瘜Τ霾囊兄?。
西平王、安西王、西寧王都是蒙古貴族中較早信仰伊斯蘭教的虔誠信徒,其部眾也多為穆斯林。共同任務、共同利益和同一信仰,使他們之間互為依托,密切配合,為鎮(zhèn)守和開拓中國西部邊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多次得到元王朝的獎勵。
出伯受封的3個王位,其后裔一直繼承到元末。威武西寧主由出伯幼子寬徹繼承,后由寬徹子亦里黑赤繼承,漠罕墨德繼承,直至元末由忽納失里繼承稱威武王(又稱肅王、哈密王),明初成為哈密王的始祖,去世后,由其弟安克帖木兒繼承,于永樂元年歸順明王朝,被封為忠順王;西寧王本應由出伯次子卜煙塔失繼承,但因出伯去世時卜煙塔失正在麥加朝覲、學經,被出伯三子忽塔忒迷失繼承;汾王由出伯長子那木忽里繼承,但不久那木忽里去世,分王王位又被忽塔忒迷失奪去。由此而引起出伯家族各系對忽塔武迷失的不滿,元王朝即削去忽塔忒迷失2個王位,將分王授予那木忽里子不顏貼本兒,將西寧王授卜煙塔失子速來蠻。
速來蠻(漢文史籍又寫作蘇萊曼、撅魯蠻、珠勒瑪、斯隆瑪?shù)龋┱绞芊庥谔鞖v二(1329),今青海海東、海北、海西遷入海北祁連山和青海東部,其大部陸續(xù)融合到回族中(見下文“考證五:明代亦卜刺”)。俺答汗的部眾中也有一些蒙古族穆斯林和史稱“白帽回”的維吾爾族,如東蒙古永邵卜部(又稱永謝布,其先世是元代駐守甘肅永昌府安西王的部眾,明代由也先帶人東蒙,后由亦卜刺統(tǒng)領,亦卜刺敗人青海,所率部眾中就有永邵部部分成員),即被史書稱為“鷹韶堡回子”,說明該部大多數(shù)為穆斯林,他們也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融合到回族中。明末,西蒙古衛(wèi)拉特和碩特部在其首領顧實汗率領下進駐青海廣大牧區(qū),其10支部隊中有一支為能征善戰(zhàn)的部隊,主要成員為蒙古穆斯林和維吾爾族,是進軍青海、消滅喀爾喀領主卻圖汗、攻占西藏消滅藏巴汗的主力部隊,后駐牧于環(huán)湖地區(qū),以托茂(駝毛)自稱,是清雍正初年進藏征討準噶爾的主力。曾多次參加青?;刈宓姆辞迤鹆x,與蒙古族王公發(fā)生矛盾,于光緒年間脫離蒙古部落,分為2支,一為老弱婦幼3000余人,在噶斯的率領下徙人遠離蒙古王公地域和戰(zhàn)亂之地的海南、海北一帶游牧;另一支為青壯年2000余人,在其首領茶根率領下同回族起義軍合兵一處,轉戰(zhàn)青海各地,后又在茶根率領下同回族起義軍萬余人進人新疆。留在青海的托茂人遂融合到回族中,至今仍操蒙古語,著蒙古服,善于游牧,保留有一些蒙古族習俗(見下文“考證六:托茂人”)。
多元文化孕育的青?;刈澹趧谟赂?,聰明智慧,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開拓進取精神,能耕能牧,能商能工。他們和兄弟民族一起,革路藍縷,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開發(fā)建設育海,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考 證
為了給有興趣研究青?;刈逭咛峁┓奖悖瑸檫M一步研究中國回族史提供史料,筆者將十多年對青海回族源流各支脈的研究考證,分別加以概述。
考證一:元代西寧王
元代是伊斯蘭教在青海大發(fā)展時期,也是青?;刈逍纬傻闹匾獣r期。伊斯蘭教的發(fā)展,回族的形成,都與西寧王有著重要的關系。
西寧王的封號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后來又從西寧王中分化出彬王、威武西寧王、寧王、沙州王、肅工、威武王等?!对贰?、《元史》、《元史新編》、《蒙兀兒史記》?!独m(xù)文獻通考》等史書將此世襲王位列人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之于旭烈兀后裔中或成吉思汗之弟的后裔中。今人研究亦多以此為根據。但若仔細推敲上述史書,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漏洞很多,難以自圓其說。依據該王系后裔于元代末年在敦煌莫高窟、酒泉文殊寺所立碑文對家族譜系的記載,印證中亞帖木兒王朝譜系《穆伊茲·安薩布》(意為“貴顯世系”)以及《史集》、《中亞蒙兀兒史》等資料和史書的記載,不難發(fā)現(xiàn)漢文史籍的記載,以訛傳訛了數(shù)百年。
西寧王是元王朝對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后裔中留居元和甘肅與青海海東相鄰地區(qū)為其封地,在青海地域內的蒙古軍、探馬赤軍、回回軍戶、宣政院轄區(qū)各衛(wèi)、積石州元帥府、曲先答林元帥府、各軍站驛站,均受其節(jié)制、調遣。速來蠻年輕時即隨其祖父出伯率探馬赤軍東征西討,戰(zhàn)功顯赫。由于速來蠻鎮(zhèn)守有方,在民族大遷徙、大變動中,土著民族與外來民族、主戶與客戶和睦相處,社會穩(wěn)定,地方安寧。元王朝于至順三年(1332)詔置西寧王府工傅官4人,協(xié)助速來蠻處理軍政要務,使酉寧王登上了宗王的最高王位。速來蠻于至正十一年(1351)去世,在位22年,他不僅在開發(fā)青海、維護社會治安、鞏固元王朝的統(tǒng)一中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關心、支持伊斯蘭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對其他宗教信仰也采取寬容政策,令其后裔在研究伊斯蘭文化的同時,也要認真研究其他宗教文化。他曾令第三子諸王阿速歹組織專人收集、整理、保存佛教文獻,在敦煌保存一部畏兀兒佛教文獻,這部文獻就是畏兀兒學者薩里都通奉西寧王速來蠻三子諸王阿速歹的旨意于至正十年(1350)抄錄并珍藏于敦煌莫高窟,后被斯坦因盜走。由于西寧王對各民族、各宗教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因而很受各民族群眾的擁戴。其部眾多為穆斯林,他積極支持部眾的宗教活動,從中亞聘請伊斯蘭教著名經學大師講經典、領拜,設伊斯蘭教宗教法官(哈迪)規(guī)范信徒的宗教義務,為去世的宗教大師修建陵墓,開辦伊斯蘭教學校,培養(yǎng)伊斯蘭教傳播人才。他的子女都受過嚴格的伊斯蘭教教育,其4子二女中,有2個兒子取得了“沙赫”(蒙古族穆斯林對伊斯蘭教中有地位的著名教師、學者的稱謂)的尊稱。正是由于速來蠻的種種舉措,不久即在青海相繼形成了回族、撒拉族、保安族,在甘肅西寧王封地內形成了東鄉(xiāng)族,成為新疆之外形成穆斯林民族最多的地區(qū)。
速來蠻去世后,由其子亞格罕沙赫繼承西寧王王位。亞格罕文武雙全,知識淵博,善于用兵征戰(zhàn)。至正十三年(1352)元王朝命亞格罕率軍鎮(zhèn)守四川,不久又調往湖北,打敗了南方紅巾軍,攻克徐壽輝的都城斯水。青海軍政民事務由其弟諸王速勒坦沙赫處置,并由長期駐守沙州的二弟諸王阿速歹及長子阿魯哥失里主持曲先答林元帥府。至正十三年(1353)底,亞格罕奉命率部由湖北進駐沙州路(令甘肅敦煌地區(qū))鎮(zhèn)守。其間在莫高窟和酒泉地區(qū)將其家世刻碑傳世。元末,亞格罕去世后,由其長子阿魯哥失里繼承酉寧王,并被封為沙州王,屯兵自保。明洪武十三年(1380),阿魯哥失里即以沙州王名義遣使進貢,歸附明朝。永樂四年(1404)明設沙州衛(wèi),任命阿魯哥失里子團即來、買住為沙州衛(wèi)指揮。速來蠻家族駐青海地區(qū)的后裔,元亡后先后率部歸附明朝,明王朝為了對付北元政權,對速來蠻后裔都作了妥善安置,明初設置的青海5衛(wèi)的首領,多為速來蠻的后裔,駐青海東部地區(qū)的子女及其部眾,隨著與當?shù)鼗刈迦罕娚a生活的交往,逐步與回族相融合。明代甘肅各衛(wèi)和新疆哈密衛(wèi)的王、指揮等首領,大多數(shù)為出伯家族的后裔。
關于西寧王速來蠻家族世系,已查明的列表如下:
考證二:卡力崗人
卡力崗人是青?;刈宓囊恢?,團聚居于化隆回族自治縣德恒隆、阿什努地區(qū),該地原稱卡力崗,故稱卡力崗人。
13世紀初,西夏國被蒙古汗國所滅,出于分散西夏人,以減輕抵抗,便于集中兵力滅金的戰(zhàn)略需要,蒙古汗國將西夏人強行遷徙到西北、西南地區(qū)。也許為了照顧他們的宗教信仰,將信仰藏傳佛教的西夏人遷徙到西藏地區(qū);其中最大的一支為信仰伊斯蘭教的西夏人,他們被遷徙到河湟積石關內外,分別被安置在今甘肅、青海兩省交界的從中亞簽發(fā)來的撒爾塔、撒魯爾等西域回回軍鎮(zhèn)守軍屯地域。西域回回軍是由國外(主要是中亞)各民族組成,西夏穆斯林雖屬國內民族,但他們也是背井離鄉(xiāng)的外來民族,均屬被強行遷徙的被統(tǒng)治民族,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運、共同的信仰,而且他們都面臨著組織家庭、從事耕牧,以維持生計的選擇,這就使他們的心緊緊地貼在了一起,互相同情,相互幫助,互為婚姻,同甘共苦。在共同的生產和生活中,通過文化交流和生活交往,逐步融合,形成回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保安族等穆斯林民族,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增添了新的成員。
化隆卡力崗地區(qū)原為藏旅游牧地,地域雖遼闊但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很是閉塞。西夏人遷來后,就同當?shù)夭刈?。駐屯回回交錯雜居,經過長期生產、生活的交流和互通婚姻而相互融合,形成別具一格的回族的一支。由于地區(qū)閉塞,卡力崗人很少與外界交往,時至今日這支回族仍操藏語,著藏服,民風純樸,為人誠實厚道,既保持了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又保持了藏族、西夏人的某些習俗。經濟生產為農牧結合結構。他們的宗教活動場所清真寺具有藏傳佛教寺廟風格,禮拜大殿的殿門、廊沿的柱子,被油漆成大紅大綠,是其他清真寺很少有的。清乾隆年間,伊斯蘭教虎非耶教派華寺門宦始傳人馬來遲曾在這里傳播蘇非學理,卡力崗人全部歸信了華寺門宦。馬來遲去世后,信眾在河州(今甘肅臨夏)為他修的大拱北,色彩鮮艷華麗,就是仿照卡力崗清真寺的模式修建的。
考證三:冶上司
冶土司先祖為西域回鶻(維吾爾族)人,元代中期,隨高昌回鶻亦都護(高昌維吾爾族國王)紐林的斤率部調駐永昌府(時稱涼州,今甘肅武威地區(qū))。冶土司先祖阿臺不花駐涼州時,擁有龐大的部落和軍事實力,為元王朝維護這一地區(qū)的安定做出了很大貢獻。其子忻都曾多次率部隨蒙古宗王征討西部的叛亂,功勛卓著。忻都子二人,一為斡欒,元順帝后期官至中書平章政事,官職僅次于丞相;另一子薛都爾丁,為甘肅行省金事,主持甘肅行省司法事務。因他們家族世代忠于元王朝,元順帝于至正十八年(1358)追封忻都為西寧王,并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在永昌府石碑溝村樹立《大元追封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銘》,該碑今保存在甘肅武威博物館內。
薛都爾丁至甘肅行省任職不久,元朝即亡,甘肅行省自行解體,薛都爾丁將其家搬遷到今青海民和縣米拉溝避居,于洪武四年(1371)歸附明朝,明朝授予小旗。其子也里只于洪熙元年(1425)因軍功升所鎮(zhèn)撫,始步人土司(武職)行列,從此子孫世襲,成化八年(1472)升為指揮金事,更姓冶。清光緒年間改上歸流,取締土司制度,被流官所替代,結束了冶家的上官傳承。共傳承14代,歷45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