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回族來源
來源:
時間:2009-12-0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廣東回族來源主要有三:一是唐宋期間入粵貿(mào)易的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和大食番客的后裔;二是明清時期由中國北方遷來的穆斯林官兵的后裔、商人和宗教職業(yè)者;三是20世紀初至50年代初期入居的各界回族人士。
由于宗教信仰和經(jīng)濟活動的原因,唐宋時期入粵的回族先民主要分布在今廣州市光塔路懷圣寺為中心的周圍地帶。今光塔路,舊稱大食街。宋末至元代,部分回族先民從廣州向外遷移。明清及民國時期廣東境內(nèi)的回族主要分布在廣州和肇慶。建國后,則主要分布在廣州市、深圳市和肇慶市。
隋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非常繁榮,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為主的海外商人都以廣州為據(jù)點經(jīng)商,他們被稱為“蕃客”。唐政府還興辦“番學”,教洋人子弟學中國文化。伊斯蘭教就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懷圣寺與光塔便是有力的見證。
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伊斯蘭教圣人穆罕默德曾派門徒4人來華傳教,其中的大賢艾比。宛葛素于唐貞觀初年從波斯灣經(jīng)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廣州后,建造了懷圣寺與光塔。宗教寺院的建筑為在穗的波斯商人提供了方便的宗教活動場所,懷圣寺與光塔成了當時的波斯商人以至現(xiàn)在的回族人民的朝拜勝地。
懷圣寺與光塔的所在地唐朝時是廣州“蕃坊”。“蕃坊”的區(qū)域,大約以今廣州市光塔路的光塔為中心,南抵惠福路,東以米市路、朝天路為界,西至人民中路,北到中山六路。有關(guān)專家介紹,現(xiàn)在光塔路的瑪瑙巷和甜水巷,從唐代開始就是外國人的聚居地。當時很多阿拉伯商賈長年僑居該地,他們在與“唐人”互市貨物的同時,又帶來了他們的宗教文化。
廣州是中國惟一歷經(jīng)兩千年不衰的通商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史載,漢唐時期,懷圣寺與光塔周邊居住生活和做貿(mào)易的波斯商人達10多萬人。波斯商人帶來大量的羅馬玻璃器皿、非洲象牙、波斯銀器等奇珍異寶。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里,波斯銀盒、四連體銅薰爐、玻璃碗、瑪瑙水晶串珠、陶犀角、陶象牙、陶俑座燈以及古威尼斯錢幣等,都見證著當年中外貿(mào)易的頻繁。“蕃坊”是當年廣州最繁華的商貿(mào)區(qū)。
史載,光塔初建于唐貞觀年間。塔高36米,塔體為圓柱形,下大上小,以石條為塔基,青磚為塔體,表面采用貝灰批蕩,外觀潔白光滑。塔內(nèi)不分層,中樹以實心圓柱形塔芯,塔芯與塔體內(nèi)壁均有右旋梯級通向塔頂。塔體上部有一個平臺,平臺周邊建有墻欄。塔體上下共開設(shè)10個長方形窗口。從塔基到頂盤高26米,共153個階梯。
光塔是伊斯蘭教的“喚禮塔”,因為過去每次禮拜前均有人登上塔頂高喊“呼喚詞”,叫穆斯林快來禮拜之用。古時候的珠江河北岸離光塔不遠,光塔白天懸旗,晚上掛燈,兼有為船舶引航的航標塔功能,往海上絲綢之路航行和從海外歸來的貨船見到光塔,便知到達絲綢之路始發(fā)地廣州了。有專家稱,當年引航的燈塔,也是伊斯蘭教徒“呼禮”祈禱之塔。史載,光塔路與今流花湖公園一帶是廣州重要的內(nèi)港,南海神廟和香港屯門則為外港。
目前,鑒于光塔逐漸傾斜,最新修建的塔身部分向外鼓出,寺內(nèi)正與廣州市有關(guān)部門協(xié)商整修方案。
唐宋時,廣州是我國海外貿(mào)易的主要港口,來穗的阿拉伯穆斯林富商最多,他們大多經(jīng)營香料、藥材、珠寶等貴重物品。來穗的“蕃客”中,以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和阿拉伯人居多。其中不少“與華人錯居,相婚嫁,多占田,營第舍”,“或取科第”,落籍廣州。史書稱為“住唐”。這些“住唐”蕃客的后裔與當?shù)厝碎L期相處,逐漸華化,其子孫即為“土生番客”或“五世蕃客”,他們圍寺而居,成為廣州回族先民的組成部分。直到目前,生活在廣州的回族后裔,大多都居住在懷圣寺與光塔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