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東西方文明的交叉路口,敘利亞擁有極其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在其18.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散布著3500多處古跡,簡直就是裸露在藍天下的一個龐大博物館,一個人類歷史的最好見證。在“絲綢之路節(jié)”期間,記者有幸走訪了敘利亞幾處著名的古跡。
基督教古跡建在山石上
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敘利亞地區(qū)曾先后被羅馬帝國、波斯帝國、奧斯曼帝國及一些阿拉伯王國所統(tǒng)治,可以說,這一地區(qū)同時受到東西方文明的哺育。而我們訪問的首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就是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人稱“古跡之城”。它的東南地區(qū)是古跡相對集中的老城區(qū)。在這里,伊斯蘭教的圣地倭瑪亞大清真寺與基督教著名古跡、馬盧拉村的馬爾·薩爾基斯修道院等同樣受到人們的尊崇和愛護。
伊斯蘭教的圣地倭瑪亞大清真寺是我國史書中“白衣大食國”的第六任哈里發(fā)于公元705年建造的。其工程歷時10年,面積達1.57萬平方米,至今仍為阿拉伯世界的宗教圣地。倭瑪亞清真寺的建筑上體現(xiàn)出多元化的風格:奧斯曼式的喚拜樓、倭瑪亞時期的馬賽克圖案、拜占庭式的柱廊,還有羅馬式的窗戶,一應俱全。星期五以外的日子,允許非穆斯林前往參觀,我們去參觀的時候,寺內的人群絡繹不絕。
馬盧拉村是大馬士革的另一處著名古跡,離大馬士革市區(qū)56公里,海拔1500米左右。這里的房屋大多懸建于半山腰的山石之中,像山崖絕壁上的鳥巢一樣,一層高過一層。下面一層的房頂就是上面住戶的走廊或庭院。馬爾·薩爾基斯修道院是敘利亞著名的基督教古跡。這里的大多數(shù)居民至今仍然在講阿拉米語,也就是耶穌傳播基督教時使用的古老語言。
氣勢雄偉的貝爾神廟
如果說大馬士革是敘利亞城市里的明珠,那么泰德穆爾就是敘利亞沙漠中的一片綠洲。這座古城位于大馬士革東北210公里處。公元前的亞述文獻就有關于泰德穆爾的記載。因為盛產(chǎn)椰棗,后來到此的羅馬人稱它為“帕爾米拉”,就是“椰棗林”的意思。公元前2、3世紀,它曾經(jīng)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溝通歐亞商道的樞紐。
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史中,泰德穆爾發(fā)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為動人的是公元3世紀才貌出眾的女王齊諾比亞抗擊羅馬帝國統(tǒng)治的事跡。雖然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她的夢想一直鼓舞著當?shù)厝嗣駷樽杂珊托腋6鴬^斗。
在泰德穆爾的眾多古跡當中,貝爾神廟這個宏偉的古代建筑就很有說頭。它建于公元1世紀,是規(guī)模雄偉的羅馬式建筑,長達210米。殿堂庭院有3個大門,周圍有4條長廊,僅西廊兩側原先就建有390根巨大的石柱,如今只剩下7根。從這些遺存的石柱就可以想像當年神廟的雄偉氣勢。從遠古時代的自然神崇拜,到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教堂,再到后來的伊斯蘭教清真寺,貝爾神廟被不同時期的文明所改造和添加,而廟中不同時期、不同文明的歷史遺跡都被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供人們瞻仰。這在當今世界上,不能說是絕無僅有,也可以說是十分罕見的。此外位于貝爾神廟附近的凱旋門,也是非常雄偉的建筑。其周圍米黃色的150根石柱歷經(jīng)多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巍然屹立,令人不能不驚嘆古代敘利亞人的聰明才智。
敘利亞人對中國很有感情
敘利亞人大都長得十分俊美。大街上走的姑娘十有八九可稱美女,小伙子也個個英俊挺拔,就連上了年紀的婦女也往往風韻猶存。我猜想大概是自古以來這里東西方人種混雜,長期自然融合的結果吧。
敘利亞居民總是彬彬有禮的,他們對中國人尤為熱情。經(jīng)過海關時,執(zhí)勤人員竟然用中文向我們祝賀國慶,興高采烈地說剛剛看過電視上中國大使召開的國慶招待會。在街上,到處都有素不相識的敘利亞人向中國人問好,他們真誠地把中國人當成兄弟姐妹。敘利亞有一個民族叫做德魯茲人,對中國更是有種揮之不去的特殊情愫。他們堅持認為,其祖先曾經(jīng)生活在中國的青海湖邊,這種近乎可愛的友好和熱情,給身在異鄉(xiāng)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