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小说,色综合天天综合欧美综合,国产激情A∨在线视频播放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nèi)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史料鉤沉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青州回族伊斯蘭教碑刻概觀

來源:中國清真網(wǎng) 時間:2008-01-1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青州市是山東省回族人口較多的地區(qū)之一,歷史上就是山東中東部伊斯蘭教的活動中心。青州回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民族,自元末明初入居青州七百多年來,與時俱進,人才輩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精神文明,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財富,古碑石刻就是其中之一。雖歷經(jīng)滄桑,幾遭摧殘,但保留至今較為完好比較有價值的古碑石刻仍有18通之多。主要集中在東關真教寺、城里清真寺、上黃峪清真寺。這些碑刻上至明初下到中華民國,多數(shù)為清朝,從不同的側(cè)面真實地記載了青州回族的歷史淵源和團結(jié)奮斗、勤勞智慧的歷史,傳承著青州回族篤信伊斯蘭教的意念,對研究山東甚至全國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發(fā)展有重要價值。白壽彝先生在談到回族史研究時主張,“第一件事是把有關的碑刻進行拓摹、照相,其中包括大量的禮拜寺碑刻和墓碑。這些碑文記載了禮拜寺的建筑和組織、人物的活動,還反映了一些社會情況、經(jīng)濟情況。”今天,我們站在這些古碑石刻面前,用手就可以直接觸摸到自己民族的文明和歷史。本文擬從五個方面概略介紹這些古碑石刻。
  一、建寺碑
  《青州真教寺建寺碑》在東關真教寺二門內(nèi)北山墻上,嵌有《青州真教寺建寺碑》,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掌教趙璜查舊跡立石。碑文記載了東關真教寺和城里清真寺的始建與重修。碑文曰:“青州府東南隅有古剎清真回回禮拜寺,自大元大德六年元相伯顏后裔所立。自大明洪武定鼎,荒廢逃散止存不過三五家。承理有明成化丙戌科進士劉瓚,官至陜西按察司副使分守漢中兵備道重建。又有明正德辛未科進士楊應奎,官至河南南陽知府重建。東門內(nèi)迤南禮拜寺,系明寧陽王載垿所立,有明乙丑科進士馬之驥,官至國子監(jiān)司業(yè)重建。兩寺根本,修建始末,立石垂世,永久于后。”該碑對確立東關真教寺和城里清真寺的始建年代有重要歷史價值,也是研究青州伊斯蘭教歷史的寶貴資料。碑體寬95公分,高46公分,漢文楷書,青石陰刻,保存完好。余振貴、雷曉靜編著的《中國回族金石錄》(寧夏人民出版社),趙潛主編的《青州回族溯源》(重慶出版社)都收錄此碑文。
  碑中所言“伯顏”為元咸陽王、中書平章賽典赤贍思丁之孫,納速剌丁之子,原名阿不別克兒,元世祖賜以“伯顏”平章稱號,故名。他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出任中書平章政事。真教寺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正是伯顏出任中書平章之時。“伯顏后裔”即今青州回族趙姓。“查舊跡立石”之趙璜,為趙氏九世祖,時任東關真教寺與城里清真寺兩寺掌教。
  《清青真教寺碑》據(jù)《青州真教寺建寺碑》所記,城里清真寺“系明寧陽王載垿所立”?,F(xiàn)在城里清真寺后閣樓內(nèi)西山墻上,嵌有第二代明衡王朱厚火喬為建寺題寫的“清真教寺”石碑。四個楷書大字瀟灑飄逸,碑正中偏上嵌有“皇明宗室”、“衡王圖書”兩方篆書印章,上小下大。碑體寬118公分,高50公分,四周有7公分寬花邊。據(jù)明《嘉靖青州府志》(封建表),第二代衡王朱厚撟為衡恭王朱祐楎長子,嘉靖二十年(1541)授封。寧陽王朱載垿為第二代衡莊王朱厚火喬庶5子,嘉靖二十五年(1546)冊封并于當年去逝。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衡王世系表》記載,載垿“莊庶五子,嘉靖二十五年封,薨。”碑上沒有時間落款,但從寧陽王冊封時間上推斷,此碑當在嘉靖二十五年,載垿授封后去世前。修建清真寺題寫碑刻,反映出明衡王府與青州伊斯蘭教的關系相當密切。
  《黃峪清真寺碑記》在黃峪村清真寺的大門影壁背面,嵌有一石碑,碑體寬142公分,高86公分,碑四周有7公分寬的雙鎖皮花邊,青石陰刻,漢文楷書。這就是黃峪清真寺的建寺碑,碑文記述了黃峪清真寺的修建始末原由。碑文曰:“青郡南門外路達西南約二十里,東西兩山之間有黃峪莊,新建禮拜寺一座。原因劉氏高祖諱承貴者,于康熙五十六年自郡城移徙黃峪居住。承貴公本系郡城中人,曾為清真寺掌教,故于穆罕默德之道有深契焉。所以臨終之時有囑托子孫遺言,曰此地于郡城寺道路云遙,日久恐于教門漸遠,若吾百年之后,爾子孫家道稍寬裕,務必在此建立禮拜寺,是吾平生之志也。今劉氏雖未巨富,較往日漸寬裕者不乏其人,于是僉議捐資,竟成勝事。”該碑由劉承貴五世孫、六世孫、七世孫、八世孫與村民四十余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同立,邑庠生張學謙撰文并書,趙中年、趙佃年刻石。該碑真切地反映了黃峪村回族群眾對伊斯蘭教的篤誠,對研究青州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發(fā)展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二、修寺碑
  據(jù)《青州真教寺建寺碑》記載,真教寺建成后有明成化丙戌科(1466)進士劉瓚大修,又有明正德辛未科(1511)進士楊應奎大修。劉瓚字庭壁,青州人,回族。初任青州府司獄,后官拜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陜西漢中兵備道按察司副使,敕封文林郎,真教寺中原有其所書匾額“教本真一”。楊應奎字文煥,號澠谷,青州人,回族,歷任仁和(今杭州)知縣,兵部主事,禮部員外郎,臨洮府(在今甘肅?。┲?,南陽府(在今河南?。┲娼趟轮性衅渌鶗翌~“乾元資始”。如今真教寺內(nèi)尚存修寺碑三通。
《新建二門碑記》清雍正九年(1731)二月,張永盛撰文并立石,羅斌書,于存孝鐫字。該碑是七十四歲老人張永盛捐資修建真教寺二門所立。碑文記述,成化丙戌科進士劉瓚后人多次創(chuàng)修真教寺,其“從子劉緒增修于弘治壬子,嘉靖辛卯長公汝繼同沙思仁等大為創(chuàng)建”。至清雍正年間,回族人口不斷增加,寺內(nèi)設施不能滿足需要,張永盛先生“首倡修葺,鳩集同人,起建后閣,恢闊大殿”。大殿建成后尚缺二門以蔽內(nèi)外,張永盛雖年愈古稀,“思欲獨肩其事以成其功,遂鳩工庀材,不日事竣”。碑中特別說明,張永盛“粵稽家乘,本劉姓侍御公譜系也,因邑庠生諱讓,嗣岳公浚,贅張氏,而繼志述事則未嘗一刻忘也”。張永盛原是劉瓚后裔。該碑嵌于真教寺二門內(nèi)北山墻上,碑體寬130公分,高56公分,漢文楷書,青石陰刻,保存完好。該碑對研究真教寺修建歷史有重要價值。
  《重修真教寺二門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青郡闔教公立,時文光刻石。該碑記載了張永盛捐資修建二門之后,教眾又集資擴建之事。碑文曰:“惟有二門于雍正九年鄉(xiāng)老張永盛號貴卿者捐資重修,年久削落,漸遠傾圯,且舊制僅一間。新建之殿宇門庭,殊覺恢宏與狹隘迥乎其不倫也。于是闔寺同教公議重修,各捐囊資,以成盛舉。鳩工庀材擴為三間,高其闊宏,煥其扉宇,使隘者廣之,樸者華之”。該碑嵌于真教寺二門內(nèi)南山墻上,碑體寬134公分,高55公分、青石陰刻,漢文楷書,保存完好。該碑對研究真教寺之修建始末有重要價值。
  《真教寺重修后樓碑記》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邑增生丁榮桂撰文,廩生張汝翼書丹。該碑記述了真教寺重修后閣樓之始末。碑文曰:“眾社積蓄業(yè)已有素,丁君亮齋先生 復捐資以助之,阿訇張履亭、復亭遠以募之,并城關等處捐錢有差,鄉(xiāng)老王志亮督修”。“王君振亭,張君鑒遠、張君麟、脫君□□等連夜籌劃計全終始日,勸丁亮齋又捐金若干數(shù),兼資以趙君克禮,張君鑒遠等,敷來濟寧州諸公之項。”終于將工程完竣,使后閣樓巍峨壯觀。碑上記載,時登州鎮(zhèn)總兵,青州府侯補道,海防分府,署益都知縣,壽樂營都司等軍政部門均有捐助。反映了當時軍政各部、社會各界對伊斯蘭教的尊重。該碑在真教寺院內(nèi)二門前,碑體高216公分,寬86公分,青石陰刻,漢文楷書,保存完好。
  《修寺社碑記》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邑增生丁榮桂撰文,丁榮慶書丹。該碑記述了清嘉慶十八年真教寺遭受火災后,于道光二十八年重修之事。“嘉慶十八年,院罹火災,半傷煨盡,眾議修建者數(shù)矣,而工資浩繁,亙苦于力之不逮。時則有首善十余人,綢繆懇切,爰偕同志結(jié)立義社,由一日一錢之蓄,漸增至五百余緡,勿諭始終,勿憚辛苦”。而后眾人響應參與,率成其事,使真教寺得以重修。碑體高220公分,寬86公分,青石陰刻,漢文楷書。碑在今真教寺二門前院內(nèi)。
  城里清真寺于明嘉靖間寧陽王所建,之后有明乙丑科(1625)進士馬之驥重建。馬之驥字勝千,青州人,回族。中式后授館職,因不甘與魏忠賢之黨同流合污而被貶回家,后被起用檢討之職,升國子監(jiān)司業(yè)攝祭酒。
  《重修清真寺碑》清宣統(tǒng)三年(1911)由賜進士出身國子監(jiān)學正法偉堂撰文,欽點翰林院修撰狀元王壽鵬書丹。該碑是為衍圣公向清真寺贈“道合儒宗”匾額而大修后所立。碑文主要記述了青州民族團結(ji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清真寺大修的情況。作者法偉堂是《山東通志》和清光緒《益都縣圖志》的主編,“客居青州十余年,見清真教中尚然諾、重信義、洽鄰而睦眾,同田共井,悉化畛域,盍數(shù)百年于茲矣”。“奉教者皆體以五禁,遺意修己而不忮于人”。“吾知凡膜拜寺中者,必將闡求教旨,恪遵軼規(guī),日新又新,倍盛于昔日。況今國家振興庶務,政教廣布。尚公德則首去詐虞,講衛(wèi)生則先貴潔凈。而清真教中久習大凈之法,無妄之訓,則守本教而從新令,尤為易易,是大可幸也”。“今衍圣公以青郡回漢之和冠乎寰區(qū),特贈匾額,以志嘉慕”。碑文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熱情地贊揚了青州穆斯林群眾的優(yōu)良品質(zhì)和青州民族團結(jié)的光榮傳統(tǒng),反映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儒文化的和諧融合,反映了伊斯蘭教與政府新令的和諧統(tǒng)一。這次重修,總監(jiān)工趙克成,共需工2400,京錢2000串。碑體高180公分,寬65公分,原碑已毀,幸存丹書原稿。
  三、捐田碑
  《清真寺捐田碑記》該碑是為馬建周先生給城里清真寺捐田所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青州丁榮桂撰文,楊澍書丹,武生馬殿甲立石。馬建周先生是當?shù)赜忻浚?ldquo;守清履潔,砥志束身,雖屆耄耋之年而信念愈堅,聲望播于鄉(xiāng)里。捐大地二畝,用以解決池塘之需,方便教民沐浴”。碑體寬130公分,高90公分,青石陰刻,漢文楷書。碑現(xiàn)在城里清真寺,嵌于女寺后墻外。
  《清真寺捐田碑記》該碑是為劉復之阿訇給城里清真寺捐田所立。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青州丁榮桂撰文,丁榮慶書丹。劉復之阿訇早年師事馬云青先生,對伊斯蘭教義有較深的理解,砥礪奮進,“乃游古粵質(zhì)名師,晦明風而講習維殷,不幾年而學遂以成”“迨丙申春旋里,終帳傳業(yè),孜孜不倦,正將己大地二畝捐入寺中,永為小學延師之資。”碑體寬130公分,高90公分,四周有5.5公分寬花邊,漢文楷書,青石陰刻。碑今嵌于清真寺女寺后墻外。
  《清真寺捐田碑記》該碑是為鄉(xiāng)老馬裕久先生給清真寺捐田所立。清同治八年(1869)青州楊澍序并書,馬裕久之子馬建勛、立賢、敬賢、思賢立石,孫起秀、劉繼周鐫石。碑文曰:“尼山鐘鼓,昭往古而啟來今;鄒邑風范,辟異端而正心學。降而程朱公迭有闡發(fā),以故至道不沒學術無垂也。然不有名師難望翹楚,不有資奉難縶白駒”孔孟之道傳承千年,沒有良師難以維持,沒有經(jīng)費難聘良師。清真寺雖有地四十畝,各有所屬,尚不充裕,何足良師俸祿。鄉(xiāng)老馬裕久捐地二畝,“以為延聘名師之資”。碑體寬140公分,高96分分,四周鑲有7.5公分寬花邊,青石陰刻,漢文楷書。石牟今嵌于清真寺女寺后墻外。
  《黃峪清真寺捐田碑記》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劉承貴后人劉長義等19人同立,前清邑庠生黃慎齋撰文,儒童黃玉桂書丹,石工劉鳳彩、姜書智。碑文記述了黃峪清真寺建成后,劉承貴后人又為清真寺捐地之事。碑文曰:“青郡城西南約二十里上黃峪莊,有劉長清、劉長恕、劉長明、劉金美者,勤儉持家,其性樂善好施,有先人創(chuàng)立清真禮拜寺,憫其膳養(yǎng)之無資,遂乃慷慨解囊相助,特捐云峽河莊南石竹山中田二畝正。又有劉金魁、劉金階、劉正智等出諸一家,后先濟美相繼捐資,復捐云峽河莊南石籃子中田一畝。”碑體高150公分,寬74公分,青石陰刻,漢文楷書。碑在今黃峪清真寺院內(nèi)。
  四、先塋碑
  由于歷史的原因,青州回族幾十個姓氏的先塋墓地早已蕩然無存,記錄歷史淵源的先塋墓碑也一塊沒留。只有回族趙氏后人獨具慧心,將自己先塋墓碑早先拓印下來,保留至今,成為傳世之寶,現(xiàn)存上海趙安齡先生處。安齡之父厚然,厚然之曾祖父由青州遷曲阜,之父又自曲阜遷上海,世代對此拓片視同珍寶,雖徙居避荒,必攜帶之,寧舍其財物而不舍此。其三份碑拓分別是:明萬歷五年(1577)《趙氏先塋碑》,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圣裔趙氏碑記》,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祖塋碑記》。
  《趙氏先塋碑》明萬歷五年青州回族趙氏七、八、九世所立,先塋原在青州城南五里許扈廟村北,碑文記載了趙氏歷史淵源。趙氏“始姐伯顏,西域人也,仕元,賜姓趙,出將入相五十余載,忠績班班,可謂勛臣,實錄在冊。迨其子明遠始奉我朝,命徙青,為編戶。族類蕃衍,衣冠相繼,彬然盛矣。”此碑年代較早,在全國少有,為研究青州趙氏淵源提供了寶貴的歷史依據(jù),同時也為研究中國回族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碑文已收錄白壽彝先生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回回民族史》(上冊505頁),同時收錄青州趙潛主編、重慶出版社出版的《青州回族溯源》。
  《圣裔趙氏碑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青州回族趙氏十至十五世孫在趙氏先塋所立。碑文記述了趙氏歷史淵源。碑文曰:“趙氏始祖伯顏,乃賽一忒謨罕默德貴圣裔也。始居西域,天房國人。元太祖西征時,以幣帛聘伯顏曾祖諱可麻刺丁,封云中郡公。伯顏祖諱贍思丁,中書平章,封咸陽王。伯顏父諱納速剌丁,中書平章,封延安王。”到明洪武年間,“嘉其子明遠諱賜舊職,受祿座熏府。而明遠守節(jié)不仕,又誥封祖母馬氏一品,命同子明遠遷徙益都南柳社為編戶,而我趙氏寄居青郡又自此始”。碑陰列十世至十五世332人名單。碑文已收錄白壽彝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回回民族史》(上冊506頁),同時收錄趙潛主編、重慶出版社出版的《青州回族溯源》。
  《重修趙氏祖塋碑》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青州回族趙氏十一至十五世孫重修祖塋后所立。碑文記述了趙氏淵源。趙氏入居青州至此已四百余年,而其先祖為天方國人,穆罕默德圣裔之后。碑文曰:“自元太祖西征,我咸陽王從與俱北,傳三世而淮王,為元統(tǒng)一宇內(nèi),遂遷家都下。及洪武定鼎,合門率死王事,惟祿座熏府公,系淮王第三子,留身奉母,潛伏不仕。明太祖強犯之,而公守節(jié)甚堅,遂諭行居茲土,為編戶。”“父子祖孫為元朝佐命,守忠盡孝,彪炳寰區(qū),均堪不朽”。碑陰刻有趙氏十一世至十五世四十人姓名。此碑同樣為青州回族趙氏追本溯源提供了寶貴的歷史依據(jù),同時也為研究賽典赤家族在中國的的影響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譚家廟村馬氏先塋墓碑》青州回族馬氏一宗,其先塋在臨淄城西譚家廟村。清嘉慶三年《青州馬氏譜序》曰:“吾家來青始自淄邑,至今臨邑譚家廟莊還有先塋存焉”。該碑記載了青州馬氏淵源。碑文曰:“稽其家乘,考之元史,馬氏先人為大勛戚,秉鈞當軸服官四方者世不乏人,以功世襲鐵木耳職。當元順帝北遜,馬氏先人扈蹕乘輿,以身當敵,帝乃得行。有公名德者守官金陵,不得隨帝去。明太祖即位,公自以世為元臣恥事明,遂攜家隱居臨淄,甘為齊民焉。又以世奉回教,臨淄回教鮮少,見益都之金嶺鎮(zhèn)回教甚多,乃自臨淄移家于金嶺鎮(zhèn)。”該碑文由馬氏后裔于清嘉慶八年歲次癸亥五月立石,表晚趙一鶴拜撰,十五世孫邑庠生馬溫葵書丹。
  《金嶺鎮(zhèn)沙氏四世祖崗公墓碑》金嶺沙氏由青州徙居,其先祖墓碑保存完好,今在金嶺清真寺內(nèi)。碑文記載了沙氏淵源。碑文曰:“沙氏自元世祖入中華,其先世無可考,而隸于青者有榮、瑾二公昆仲貳人,相傳為益之廣文因家焉,固望族也,墓在郡城之西北,厥后子孫昌盛繁大,或宦游于他方,或貿(mào)遷于異地”。該石早由姻晚邑庠生馬象乾撰并書,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季秋,十四世孫沙清正,沙明暨闔族同立。
  《劉氏始祖塋記》青州回族淄京劉氏,其先祖塋地在郡城西劉家莊,有先祖海涯公墓碑,記載了劉氏來青州歷史。碑文曰:“始祖海涯公由大明成化間遷居郡城,派流相傳,迄今八世于此,瓜瓞綿衍后裔不絕,立塋兆水源木本,此固鼻祖也,是立石為記。”碑于康熙六年孟秋劉氏后裔所立。
  《劉氏始祖墓碑》青州回族滄州劉氏,其先祖由河北滄州遷徙而來,滄州尚有其先祖墓石碑,記載了劉氏一族歷史淵源。碑文曰:“吾宗始祖,明錦衣衛(wèi)督指揮,公諱命蘭,原籍南直隸上元縣二郎崗。當明永樂元年癸未冬,治遷南畿富民,以實北畿。公以官禁衛(wèi)家高資在徙中,乃以二年甲申偕兩兄北遷,各占籍安居。公實始卜宅于斯,厥后歷官無可考,而子孫日以滋蕃,至三世遂有十門之分。”碑于清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已亥二月溯日閨族子孫公立,十六世裔孫典三撰文并書丹篆刻。另有資料介紹,河北孟村牛進莊尚有劉氏先塋墓碑,碑文記載:“吾劉氏始祖系南京應天府二龍(郎)崗,在明初由老祖諱治字天賜曾任洪武帝駕前銀牌先鋒之職,后調(diào)錦衣衛(wèi),隨督指揮同班在張、王、李、劉、尹、戴、馬、回姑表弟兄八人,扶洪武帝南征北戰(zhàn),皆開國功臣,迨病故,俱卒于南京。八姓祖太受皇恩,加封地,永樂二年統(tǒng)偕子北遷,由運河達滄州。”
  五、其他
  《青州府益都縣正堂告示碑》清宣統(tǒng)元年(1909)青州丁樞震書丹,趙克成篆書碑額“永垂不朽”,蔣維漢刻石。黃峪村劉萬清,姜萬傳等回漢群眾29人同立。碑文記載了黃峪村回漢群眾為保護山林團結(jié)一致提起訴訟,得到政府支持一事。碑文曰:“據(jù)樂善鄉(xiāng)上黃峪莊民劉長遠等聯(lián)名呈稱,切身等莊村,緊靠山根前,因山水沖激,石墜毀屋,闔莊為害,幸于以后該山松樹多株,樹大根深,繞護山石,即遇山水沖激,莊舍始保無患,可謂一莊屏障。有下黃峪無賴之人黃仁、黃健等,視樹為利藪,越莊強伐,致滋訟端。”時青州府益都縣正堂訊明后“嚴斥其非,追繳錢文在案,并諭該山樹永歸身莊劉姜兩姓,隨時看管,不與他莊相干”。“自示之后,倘不法之徒,任意砍伐作踐,視此山樹為利藪者,準該莊長協(xié)同地保扭稟送案,以統(tǒng)訊辦。惟該莊他人等亦不得借端滋事,其各凜遵,勿違,特示。”該碑反映了黃峪村回漢團結(ji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反映了回漢群眾可貴的環(huán)保意識、法制意識和衛(wèi)權意識。碑在今黃峪村大井邊。碑體高180公分,寬80公分,漢文楷書,青石陰刻,保存完好。
  《至圣百字贊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青州回族趙氏由南京抄回復制,青州張云會書。該碑文原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為敕建南京禮拜寺(凈覺寺)時所做,四字一句,二十五句。“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圣,降生西域,授受天經(jīng),三十部冊,普化眾生,億兆君師,萬圣領袖,協(xié)助天運,保國庇民,五時祈祜,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以窮民,拯救患難,洞澈幽冥,超撥靈魂,脫離罪業(yè),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圣貴人。”
  碑陰刻有皇帝敕諭賽亦的哈馬魯丁護持建寺的敕文,最后曰:“今特賜爾敕修護持。所在官員軍民人等,一應毋得侮慢,敢有故違朕命侮慢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諭。”碑在今真教寺大殿前影壁內(nèi),原碑文革中被毀,現(xiàn)碑為1985年照原樣重建。碑體寬200公分,高140公分,漢文楷書,青石陰刻。
  《真教寺禮拜時辰碑》清康熙甲子年(1684)“虛安務真子”立。該碑記載著一年四季認時禮拜的時間。碑文曰:“認時禮拜,乃遵天命。后列條式,所謂月中,不是十五,是交節(jié)氣之中。春秋二季,中時禮拜:夏日晝長,稍遲一刻,不至出時;冬月晝短,入時速拜,恐略緩出時,時既出,則違時矣。僅詳列看時影規(guī)式,以便觀覽。”碑中詳列了一年十二個月看時影規(guī)式禮拜的時間標準。該碑反映了伊斯蘭教在天文學方面的科學成就和嚴格的功修態(tài)度。碑在今青州真教寺二門內(nèi)南山墻上,碑體寬67公分,高55公分,漢文楷書,青石陰刻。有阿拉伯文碑額,其意為“謹守拜功”。
                                                    二〇〇六年十月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nèi)容未經(jīng)允許不可轉(zhuǎn)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