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三年的修復工程,香港百年歷史建筑伯大尼修院,成為演藝學院的“古跡”校園。伯大尼博物館日前舉行啟用儀式,并將于六月三十日起正式啟用,對香港市民和游客開放。
伯大尼博物館位于伯大尼修院的地下酒窖,館藏包括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借出的圣物、早年由納匝肋印書館出版的珍貴書籍及在復修時在地下發(fā)掘的出土文物,主要闡述有關(guān)伯大尼修院及附近的歷史,包括巴黎外方傳教會、伯大尼修院及鄰近伯大尼修院的納匝肋印書館(現(xiàn)為香港大學大學堂宿舍)。香港演藝學院校長湯柏?表示,希望此博物館能帶給參觀者意義。
位于香港薄扶林道、毗鄰中華廚藝學院的伯大尼修院已經(jīng)有逾百年歷史,由巴黎外方傳教會于一八七五年建成,作傳教士休養(yǎng)之用。經(jīng)過多年荒廢后,伯大尼修院及毗鄰的牛奶公司舊牛棚于二00三年獲香港特區(qū)政府斥資七千多萬港元復修,成為香港演藝學院電影學院的第二校舍及小劇院。
伯大尼修院于一九七五年交還政府,成為政府建筑物,一九八一年列入二級歷史建筑。二00三年三月,香港立法會批準香港演藝學院復修伯大尼修院及隔鄰的牛奶公司舊牛棚,由曾在西九龍文娛藝術(shù)區(qū)設(shè)計比賽奪得亞軍的建筑師廖宜康負責監(jiān)督整個復修工程。復修時,建筑師更特地拆掉伯大尼修院與舊牛棚之間的墻壁,貫通兩座建筑物?,F(xiàn)時,伯大尼修院成為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校舍,而兩座八角形設(shè)計的舊牛棚則改建成小展覽廳及“惠康劇院”。
伯大尼修院的外墻以米白色為主,充滿法國建筑風格,置有百多年前的彩畫玻璃窗、祭臺及地磚,正門上方刻有一句拉丁文,取自若望福音:“主??!你所愛的病了!”。伯大尼修院內(nèi)里設(shè)有教室、圖書館、表演場地、展覽廳、小教堂和博物館。
名為“包玉剛禮堂”的多用途禮堂位于頂層,擁有玻璃上蓋,兩旁有玻璃墻,可以眺望山頂和南區(qū)的景色。禮堂于去年十一月啟用,可作公司及私人宴會、結(jié)婚酒會、時裝展、舞蹈及瑜珈班之用。
伯大尼小教堂是一座新哥德式教堂,有拱形圓頂。小教堂會于星期日舉行宗教活動,其余時間除了用作教學和舉辦音樂會之外,公眾人士亦可在此舉行小型婚禮。小教堂自開放,首半年已有約六十宗婚禮場地申請。
舊牛棚亦具百有多年歷史,原為牛奶公司所擁有,現(xiàn)時還保留了八角形屋頂及其中一座牛柵。舊牛棚已于去年四月率先啟用,內(nèi)里設(shè)有一個小型展覽廳和可容納一百五十人的惠康劇院,適合各類表演、會議、電影放映、室樂演奏、實驗演出等活動及小型演出。
香港旅游事務(wù)專員區(qū)?智表示,伯大尼是活化再利用古跡的好例子,它對香港的歷史、文化、教育及保育均有貢獻。她更欣賞演藝學院的公益心。她希望市民透過這個新景點,對香港的歷史有更深的認識。
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梁乃江說,伯大尼不單是校園,也是旅游景點。在此讀書可近距離感受古跡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