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真網(wǎng)北京10月16日專稿【文字 阿拉法特 攝影 阿里】10月15日、1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伊朗伊斯蘭文化聯(lián)絡組織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與伊朗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實”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楊光、外交部原副部長楊福昌、伊朗學者代表團團長穆罕默德·里薩·德赫什里、伊朗駐華使館文化參贊賈里里萬德博士等出席。
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表示,中國與伊朗都是世界文明古國,兩國有很多共同點,雙方不僅在諸多國際和地區(qū)問上擁有相同、相似的看法,而且都面臨共同的發(fā)展任務,肩負著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在前不久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與會各國元首作出了“復興絲綢之路”的鄭重承諾。相信這條新的絲綢之路,將成為一條新的經(jīng)濟繁榮走廊,新的文明對話之路。我們今天在這里舉行這個會議,不僅僅是一場學術(shù)研討會,它本身也是一種文明對話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一直十分重視加強與國際智庫和學者之間的交流,并積極從事增進與不同國家和人民間的學術(shù)、人文和思想交流的工作。通過中伊兩國智庫、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必將增進中國和伊朗人民之間的了解和互信,并對今后中伊關系乃至世界文明間對話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伊朗代表團團長德赫什里接受了本網(wǎng)記者專訪。他表示為兩國的進一步合作,我們期望可以總結(jié)在4個重點:第一,我們先應該有中伊兩國雙方的直接溝通,并且不受第三方影響的擁有直接的關系,而不是被某些西方媒體的影響。第二,因為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使得文化是最重要的,當然,政治和經(jīng)濟也相當重要,但我們應該鑒于各國的文化作為基礎以擴展雙方的關系,過去的中國與伊朗也有特別緊密和跨文化的關系。第三,我們應該促進兩國各方面的互動,不僅政府之間的關系,同樣要促進民間社會、學者、精英人物等所有相關機構(gòu)互相的合作,以旅游來促進關系,于是,我們應該改觀兩國雙方的合作,而不應集中精力在一方面的合作。第四,應該協(xié)調(diào)與和諧外交政策,尤其在國際性的事件,因為我們雙方有很多的共同概觀,如人權(quán)、文化多樣性、反對霸權(quán)主義以及所有領土完整等,這些都可以作為中伊文化關系的好基礎。
針對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時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議案,德赫什里說:“我們非常歡迎此提議,我們認為此建議將促進中伊兩國人民的雙方互動。當然,這個方案不僅限于助力各方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會在文化、宗教、旅游等各方面有所促進。我們將多維的看待此提議,以便合并經(jīng)濟、文化及政治等所有領域并且綜合性的建立好新絲綢之路?!?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來自中國外交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寧夏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河南師范大學、西北大學和伊朗駐華使館以及代表團的文化專家學者分別就中伊兩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友誼、文化交流、商貿(mào)交往、宗教傳承,特別是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伊兩國間的政治互信、文化互通以及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建設和發(fā)展等領域進行了全方位的研討、互動。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海灣研究中心承辦。來自中國各地和伊朗的專家學者共計80余人出席了研討會。
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清真網(wǎng)、伊朗國家電視臺等媒體應邀參加了研討會。
(責任編輯:穆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