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玉衣原料產(chǎn)自新疆
1968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在河北省滿城西郊演習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按照文物保護慣例,軍方很快和當?shù)匚奈锊块T取得聯(lián)系,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隊隨即展開了聯(lián)合考察。在考察中,工作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座古墓,其出土的印章顯示,古墓的主人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妻子竇綰。劉勝身上穿有一件由金絲串起、2498枚玉片構(gòu)成的玉衣。金絲純度達96%,直徑不到0.5毫米,玉衣長1.88米。
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展在日本的東京和京都兩地舉行,展品中有一件出土于江蘇省徐州東漢古墓的玉衣。據(jù)專家推測,該古墓主人是漢明帝的皇子劉恭一族,那件用銀絲串起的玉衣,由2600多枚玉片構(gòu)成,長1.7米。
制作兩件玉衣的原料出自哪里?專家的報告令世人驚奇——玉料產(chǎn)自新疆。
和田玉是新疆和田的名片,這里出土的玉是新疆喀喇昆侖玉。漫步于和田的玉石巴扎(集市、農(nóng)貿(mào)市場)內(nèi),看見的是一個五彩斑斕的和田玉世界。
自從伊斯蘭教傳入新疆西部后,于闐王朝逐步接受了伊斯蘭教。接受并皈依伊斯蘭教的新疆民眾,積極參與和田玉的采集、加工、運送,使漫漫 “玉石之路”增添了另一份文化。
徹骨冰寒中采玉的穆斯林
筆者曾在河南三門峽的戰(zhàn)國虢國墓博物館見過那柄被譽為“中華第一劍”的戰(zhàn)國鐵劍,關(guān)于那柄劍的歷史價值,很多學者從其冶煉技術(shù)等方面給予了肯定,但很少有人留意劍柄上鑲嵌的和田玉。戰(zhàn)國鐵劍劍柄上的和田玉告訴我們,早在西周末期、戰(zhàn)國時期,和田玉就從新疆進入了中原腹地,一條“玉石之路”早已鋪架在西域和中原之間。
“玉石之路”從形成至今,在3000多年的時光里,閃耀著它的人文之光,豐富了中國的玉文化,使和田玉完成了“玉潤中國”的使命。
據(jù)史料記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結(jié)束“回疆”大、小和卓的軍事討伐之后,今莎車、和田一帶所產(chǎn)的玉石、黃金和今焉耆一帶的銅,被確定為南疆地方向清朝政府“任土作貢”的三大貢品。從那時起,清朝就準備控制南疆玉礦的開采權(quán)。兩年后,清政府下令在葉爾羌密爾岱山開采磬料之后,全面對南疆產(chǎn)玉的河床、玉山封禁,并設(shè)卡倫(哨所)看守,不準普通百姓上山下河采撈玉石。
和田采玉世家的傳人、維吾爾族大叔肉孜·買買提給筆者描述了清代和田及葉爾羌貢玉采集的情況。當時,南疆的貢玉分“例貢”及“特貢”兩種。“例貢”的玉無數(shù)量限制,出產(chǎn)多少,上繳多少。“例貢”中的河玉每年采撈兩次,一次是在3月桃花水下瀉后,一次是在秋水下瀉時節(jié)。無論哪次,都是在冰寒徹骨的水中作業(yè)。和田縣城西側(cè)是卡拉喀什河,東側(cè)是玉龍喀什河,兩條河流都是發(fā)源于昆侖山的著名“玉河”,當?shù)氐哪滤沽志褪窃谶@里采集河玉的。
那些負責收集玉的清朝官員通過南疆各地的伯克(管理者)攤派勞力,用軍事化的形式分地段編營,沿河三五十人并肩一字排開進行采撈,大的采撈隊伍達500人之多。這些采玉者多是南疆境內(nèi)的穆斯林民眾。他們在進入采玉區(qū)之前和采撈過程中,均被當?shù)卣怯浽靸?。在《清實錄》中,筆者看到記載顯示,和田和葉爾羌所出的礦玉,每年運往京城的貢玉在4000斤上下?!缎陆畧D志》中統(tǒng)計,和田和葉爾羌兩地每年出產(chǎn)的玉在7000至1萬斤左右。
清末,隨左宗棠赴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亂的詩人蕭雄,在《西疆雜述詩》中描述了采玉的情形——“玉擬羊脂溫且腴,昆崗氣脈本來殊;六城人擁雙河畔,入水非求徑寸珠。”詩中的“昆崗”就是指和田地區(qū)南側(cè)的昆侖山,“六城”泛指和田地區(qū)周圍的6處綠洲之城,“雙河”就是玉龍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那些從和田周圍地區(qū)的綠洲而來的穆斯林們,頂著冰寒踏進雙河中,就是為了找尋和田玉。
“特貢”則是指清代宮廷造辦處根據(jù)朝廷祭祀大典及皇室各種慶典的需要,派人到葉爾羌及和田專門收集制作玉磬、玉冊、玉璽、玉印的材料。據(jù)資料統(tǒng)計,自乾隆二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62-1790年)的28年間,先后通過辦事大臣收集的大磬材料7批,由宮廷管庫官員帶領(lǐng)玉工到礦山開采玉冊材料800片、玉印材料50方,共運出疆玉石材料1000余件,重量達3萬斤以上。
穆斯林的漫漫運玉之路
從新疆到清朝京城(北京),路途長達幾千公里,這些珍貴的玉料是如何運達的?
現(xiàn)代運輸工具出現(xiàn)之前,和田玉經(jīng)過“玉石之路”進入內(nèi)地只能依靠人力以及畜力。在昆侖山北麓和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漫長而枯燥的旅途中,信仰伊斯蘭教的當?shù)啬_夫、民工們,帶給這條“玉石之路”的是怎樣的一抹艱難的生機或亮色?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葉爾羌伯克玉素甫派民工采得大塊玉3塊,一青、一蔥白、一白,青玉重1萬斤,蔥白玉重8000斤,白玉重3000斤。玉素甫為了投乾隆所好,決定讓人將這3塊礦石巨玉整體運往北京。
當時的南疆地區(qū),可謂戈壁連綿、沙漠千里,既無公路也沒汽車,僅有驛路及一種稱作輦的木輪大車靠馬隊拉運。運玉隊伍經(jīng)過8年時間,才到達和碩的烏什塔拉,而此時的清政府政權(quán)已經(jīng)由嘉慶皇帝執(zhí)掌。
烏什塔拉辦事大臣都爾嘉將這種勞民傷財?shù)那樾涡迺蠄蠼o嘉慶,但這封奏章被當時專權(quán)的和珅扣壓,民情無法上聞。清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被彈劾處死,運玉之事被告發(fā),嘉慶皇帝立即下令:“不論這些玉石運至何處立即拋棄,不再運送。”
當年5月,嘉慶皇帝再次下令:“嗣后回人,得有玉石準其自行賣與民人,無庸官為經(jīng)手,致滋紛擾。”又說:“新疆玉石不論已未成器,概免治罪,民間玉料,既準流通該處,卡倫即成虛設(shè),亦如所請,一并裁汰。”還說:“總宜恩養(yǎng)回民,疆宇寧靖是朕至愿,玉之多少,何足輕重?”就這樣,和田玉在當?shù)亓魍ǖ拇箝T算是打開了。嘉慶時期一改乾隆實行玉禁的做法,恢復了新疆玉石的流通,撤銷了玉產(chǎn)區(qū)卡倫,在完成貢玉采撈后,不再禁止民間采撈。允許新疆穆斯林攜玉進關(guān),允許南方工匠赴新疆收購,這就使得和田的玉石買賣開始興盛起來。
清道光元年(1821年),清政府因為和田玉的庫儲豐足而停貢。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林則徐謫戍新疆路過和碩時,看到45年前棄置在烏什塔拉的3塊大玉尚完好存于當?shù)?。北洋政府財政部委派湖南督軍府謝彬考察新疆時,謝彬在其《新疆游記》中記述:“烏什塔拉市北田中有玉一塊,體積視南方方棹略小……今殘存系大者,而次者小者早已被人零截盡矣。”民國期間因有了公路及汽車,此玉被拉至烏魯木齊西公園“閱微草堂”南一長亭處放置。1975年,北京派人將其調(diào)往首都。
如今,在和田乃至新疆經(jīng)營和田玉的穆斯林商人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他們不再像舊時的穆斯林那樣奔波在漫漫長途中,而是在自己的店面中坐商營玉,即便是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開店的穆斯林商人們,也多是將珍貴的玉器通過飛機、火車等托運,將精美的和田玉及其文化傳播到新疆之外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