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圖先生生于1888年,卒于1973年,享年85歲,字健翊?;刈濉:颖笔婵h楊石橋人(今屬孟村)。中國當代著名武術大家,馬氏通備武藝一代宗師。自幼隨祖父馬捷元、父親馬化堂習劈掛拳及摔跤等藝,并隨舅父吳懋堂和孟村吳世軻習八極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拜鹽山縣黃林彪為師,習通備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掛、青龍等拳及六合槍要法、雙手刀法、宣化劍(七十三劍)等藝。系統(tǒng)接受了李云標、蕭和成、黃林彪所倡導的通備學說。1909年以武秀才身份考取天津北洋高等師范學院。1910年受同盟會燕支部之命,與同盟會人士、形意拳家葉云表等創(chuàng)辦中華武士會,馬鳳圖被公舉為副會長兼總教習。1912年后攜弟馬英圖及八極拳家韓會清等赴東北,在沈陽結識了“奉天三老”(即郝鳴九、胡奉三、楊俊峰)及流寓東北的山東螳螂拳家程東閣等,彼此引為武藝知己,與郝、程等結為金蘭換藝之誼。從郝、胡習翻子、戳腳等藝,從程習螳螂九手、八招及翻子等藝,并將劈掛、八極及六合大槍要法、通備劍法贈教郝、程等人。1920年偕弟英圖、長子廣達在河南投奔馮玉祥部隊。
馬鳳圖(中)與河北深縣形意名家“單刀李”李存義、“鼻子李”李瑞東的合影
1924年在張家口與張之江創(chuàng)辦馮部的新武術研究會,并任馮部白刃戰(zhàn)術研究室主任,主編《白刃戰(zhàn)術教程》。與胞弟馬英圖一起創(chuàng)編了寓槍于棍的“風磨棍”,被西北軍廣泛用于訓練和實戰(zhàn)的“破峰八刀”以及劈掛拳第三路飛虎拳。1926年隨國民軍入西北,先后任職于軍政兩界,曾任西北軍法處長、甘肅、青海省縣長、河西十六縣督察使兼鎮(zhèn)守使、專員、省府顧問及代理秘書長、民政廳長等職。1933年至1935年之間,創(chuàng)辦了甘肅省國術館和青海省國術館,曾任兩館副館長??箲?zhàn)爆發(fā)后基本脫離政界,專心研討武術及中醫(yī)。1945年以后任西北師范體育系兼職副教授,為教課之需,創(chuàng)編了后來被列為劈掛拳第四路的“太淑拳”。1947年在蘭州創(chuàng)辦“華斌體育學社”,1949年受彭德懷、楊得志之囑為和平解放寧夏代表團副團長,解放后從事醫(yī)學工作,歷任甘肅省政協(xié)委員、省民革常委、省武協(xié)主席、省中醫(yī)學會主席等職。
1969年,81歲的馬鳳圖先生正在書寫:發(fā)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
馬鳳圖醫(yī)術高超,懸壺行醫(yī),名播秦隴,著有《馬鳳圖醫(yī)案、醫(yī)話、醫(yī)論》馬鳳圖繼承了黃林彪所傳之劈掛拳等藝,又繼承了孟村、羅疃兩支八極拳及羅疃系統(tǒng)的六合大槍,又通過郝嗚九等學得徐兆熊系統(tǒng)的翻子、戳腳等藝,后來又采擷了西北地區(qū)的棍法及鞭桿法之精要,通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融會貫通,終于形成了以“通備勁道”為核心的通備門拳械系列。這個系列理論上發(fā)端于李云標、蕭和成及黃林彪,實踐上則主要完成于馬鳳圖及其弟馬英圖。這個系列為保存中華傳統(tǒng)古典武藝精華較多的一個類別,既包括分屬長拳、短打的劈掛、八極、翻子、戳腳等拳法,也包括源遠流長的槍、棍、刀、劍等器械。它與河北省劈掛、八極及東北地區(qū)翻子、戳腳同源而異流,勁力特質和演練風格上則存在鮮明的不同。馬鳳圖晚年客居西北,經過他數(shù)十年的推廣傳習,以“通備勁”為特征的劈掛、八極、翻子、戳腳等拳套拳法,以及奇槍、風磨棍、劈掛刀、悌袍劍、纏海鞭桿等器械套路,已廣泛的流行于西北諸省,成為解放后西北諸省參加全國性武術活動的代表性拳種套路。馬鳳圖一生授徒甚多,長子馬廣達得藝最精,尤以刀法見長,曾任馮玉祥手槍隊隊長等職,長城抗戰(zhàn)之役中以身殉國。有代表性的門徒有王桂林、沙子香、王天鵬、邊固、劉仁、羅文源,其子馬穎達、馬賢達、馬令達、馬明達及徐雨辰、侯瑞盛、邸世禮、王伯溫、方學禮、魏毓明、陳萬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