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局部)
錦囊
璧紋羽
2007年11月7日,一個極其平常的日子。一輛卡車滿載著取自謝家橋西北崗地的土,奔弛在鄉(xiāng)間路上。一般人不會注意這些土,但從事考古工作的人除外!夾雜著青灰土和碎木塊的散土,從忙碌的運土車上散落,引起了正在野外巡查的考古人員的注意,追溯土源,發(fā)現(xiàn)謝家橋西北部正在機械取土,隨后,一座舉世矚目的絲綢寶庫被發(fā)現(xiàn)了。
謝家橋一號漢墓位于荊州市沙市區(qū)關(guān)沮鄉(xiāng)清河村六組,這里地處秦漢時期南郡江陵縣城——郢城東面約2—3 公里處,是一處比較重要的秦漢時期古墓群。根據(jù)以往的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在謝家橋四周不遠處,還有岳橋、肖家草場、周家臺、火巷臺、清河、楊家山等同時期的中小型古墓群??梢哉f,自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之后,繼之而起的郢城是荊州又一文化中心,郢城四周埋藏的大量秦漢時期古文化遺址和古墓葬也是荊州豐富多彩的文化寶藏之一。
荒幃出土時的情景
絲織荒幃
絲織車蓋
謝家橋一號漢墓保存完好,隨葬器物保存比較完整。墓中隨葬物品十分豐富,共計489 件。謝家橋一號漢墓出土物品可分為絲織品、簡牘、陶器、銅器、漆木器、竹器等。謝家橋一號漢墓出土了大量的絲織品,主要有絲織囊、鏡衣、車蓋、袍、幡、荒幃、繩套、布匹及絲織品殘片,共計40件。
四件絲織荒幃,蓋于棺外,做工精細,紋飾華美各異。據(jù)墓中出土的遣策(隨葬物品清單)中記載荒幃在當時稱為大巟或上巟,如52 號簡“春區(qū)大巟一,繢周緣”、54號簡“ 素乘云上巟一,繢周緣”?;尼≡谙惹氐浼卸啻纬霈F(xiàn),即棺罩,是對死者生前居室帷幄一類的模仿?!秲x禮》、《禮記》中都有記載。宋代學者聶崇義作《新定三禮圖》曾對荒帷進行過推測。近代學者如錢玄同等也指出,荒帷的主體為絲織品,即罩于棺框上的素錦類織物,裝飾有圖文及其他金屬墜飾,是兩周時期常見的喪葬儀具。《禮記。喪大記》鄭玄注曰:“荒,蒙也,在旁曰帷,在上曰荒,皆所以衣柳也。……偽,當為帷,或作于,聲之誤也。大夫以上,有褚以襯覆棺,乃加帷荒于其上。”孔穎達疏:“黼荒者,荒,蒙也,謂柳車上覆,……加偽荒者,帷是邊牆,荒是上蓋。”從鄭玄和孔穎達的解釋來看,蓋在內(nèi)棺上面的是荒,而垂下的絲織品則是幃。
79號簡:熏乘云涿婺一,繢周緣
52號簡:春區(qū)大巟一,繢周緣
由于年代久遠,絕大部分荒帷在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活動中難以完整地被發(fā)現(xiàn)。2004 年,山西絳縣橫水倗國墓地“倗伯”夫人墓,出土了迄今為止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荒帷痕跡,但謝家橋一號漢墓出土的荒帷則為我們提供了實物標本,是全國首次完整發(fā)現(xiàn)。
考古工作人員在清理遣策時發(fā)現(xiàn),79號簡“熏乘云涿婺一,繢周緣”中的“涿婺”無法與出土文物對應。當清理完絲織品后,考古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只有一件絲織品——絲織幡與遣策沒有對應,這件幡的頂部中間有一絲環(huán),中部在紅褐色絲絹上繡以金黃色和朱紅色纏枝紋花卉,以褐紅色連續(xù)動物紋及菱形紋錦為周邊。據(jù)考證,“婺”應作“嵍”,而“嵍”古同“旄”,《說文解字》:“旄,幢也。”幢就有幡的意思,如幢隊(行軍時,舉旗幟作先導的部隊)、幢牙(軍營前飾有羽毛的大旗)等。謝家橋一號漢墓絲織品保存較完好,為研究漢代喪葬習俗及漢代紡織技術(shù)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這些絲織品雖出土于漢墓,但實際上是使用先秦時期技術(shù)水平極高的束綜提花機織出來的,它們都是春秋以來楚國絲織業(yè)生產(chǎn)繼續(xù)發(fā)展的成果。(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荆鼨?quán)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