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茶葉專賣
北宋時期,在京城、建安、襄州、復州等地委派專門的官員進行茶葉管理。在淮南的蘄、黃、舒、光、壽等六州,官府成立茶場,直接管理茶葉的生產和銷售,不允許茶葉的私下買賣。
宋真宗趙恒乾興元年(1022年)置榷茶務,“諸州民有茶,除折稅錢外,官悉市之。許民以東京輸金銀錢帛,官給券,就榷務以茶償之”。茶農可以將一部分茶葉折納兩稅銀,其余的必須賣給官府的茶場;官府也在一定限度內允許民間用金銀錢帛購買茶葉。
宋朝的法律還規(guī)定,商人領取的茶葉只能在官府規(guī)定的地方銷售,不得在其他的州、郡銷售。商人在運送茶葉的過程中,還應當依照規(guī)定照章繳納過、往商稅。
宋仁宗趙禎天圣元年(1023年),在淮南十三山場改用“貼射法”、六榷貨務的茶和邊地入中的茶則采用“現錢法”。李諮茶法的施行使“所省及增收緡錢六百五十余萬,邊儲較充足,國家的茶葉亦無積滯之弊”,效果很是明顯。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折騰,也出現了一些弊病,茶商們更渴望自由經商,有更大的自主權,朝廷的一些“開明”的官員也上書請求開放園戶與商人貿易。
在這一時期,尤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淮南轉運副使沈立集茶法利害十卷,“陳通商之利”,富弼、韓琪、曾文亮等也鼎力支持。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