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在農村服務的大學生村官有380多名,到農村去,到農民中,一段時間的工作下來,這些大學生村官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收獲了什么?他們走后,又能為農村留下些什么?
留給移民新村的“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
這是剛從規(guī)劃圖中走下來的移民新村:排列整齊的民居,井井有條的村道,生機盎然的村落。這是同心縣韋州鎮(zhèn)慶華村。作為首批大學生村官的一員,馬平兩年的村官之路見證了慶華村的成長歷程。
慶華村是個移民新村,2008年馬平剛剛到任的時候,連個村部都沒有,村子的輪廓還停留在規(guī)劃圖上。馬平說:“我?guī)缀鯀⑴c了村子建設的每一個細節(jié),蓋牛圈、搭羊棚,硬化村路,挖坑種樹……那段時間,一天一頓飯,每天帶著干糧進村干活。”
回憶起剛到村子的那幾個月,馬平用 “苦咂了”形容自己的處境。四公里的村路,一天不知道要跑幾個來回,晚上回來倒在床上再不想起來。手上的繭子磨了幾層,腳底板每天都是麻麻的。
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慶華村,馬平借了一臺攝像機,把村里的新鮮人新鮮事編輯成新聞故事,發(fā)到同心縣廣電局,并編發(fā)了多期簡報。
今年的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中,馬平被村民推選為村支書候選人,第一輪投票,因為差了兩票最終沒能入選。當記者問起“為啥推選他”時,村民蘇融明說:“我搬到村上認識的第一個村官就是馬平,這個小伙子真不錯,踏實肯干,有知識有文化,干事純粹,有思路。”
最近一段時間,馬平忙著準備這個月中旬的公務員面試,如果面試入圍,馬平可能在年內離開慶華村。馬平說:“公務員考試對我來說是個兩難選擇:考慮到個人未來的發(fā)展,我不得不走;但是在慶華村的兩年確實讓我體會了更多,如果能夠解決身份問題,我愿意一輩子留下來。”
想到自己即將離開,兩個月前,馬平就開始準備給村子留下一份禮物。馬平說:“我已經寫好了一份慶華村的‘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雖然不是很成熟,但有些可以借鑒的地方,希望能對村子日后發(fā)展有所幫助。”
“與村民打交道,我有 ‘小秘訣’”
女大學生村官紀雪蓉的辦公桌上,擺著一份 《大學生村官如何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從文件磨起的邊角和上面勾勾畫畫的圖線來看,這份文件,紀雪蓉看了不止一遍。紀雪蓉說:“在農村工作不能放松學習,不學習確實跟不上。”
2009年,24歲的紀雪蓉參加了全區(qū)公開招考大學生村官的考試,順利入選成為了一名村官,被分配到豫海鎮(zhèn)城北村擔任村支書助理。
城北村共有1113戶,4870位村民。紀雪蓉剛上任的第一課,就是入戶調查,了解村民的實際困難,了解民情民意和百姓心聲。她習慣走哪都帶一支筆、一個本,在入戶調查時,把老百姓的意見建議都細細記錄下來,利用網絡和平時開會的機會,將這些意見建議傳遞給縣上。工作還不到一年,紀雪蓉已經走訪了400多戶村民。
說起怎么與村民打交道,紀雪蓉有個‘小秘訣’:先傾聽,后訴說,一點一點解開農民的心結。紀雪蓉說,不可否認,我們與村民之間確實有一些 “思想代溝”,一些在我們眼中看起來很淺顯的道理,在老百姓那里要解釋很多遍,做好群眾工作最重要的是不厭其煩,多溝通、多理解。
紀雪蓉說,農村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單元,能夠在農村工作,這個平臺非常難得。有了這個機會,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認識農村、了解農村,從而了解社會。“我相信,有了村官的經歷打底,在今后的工作中會更加得心應手。”
紀雪蓉說,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學生對工作抱有很高的期望值,都想找一份理想化的工作,但是夢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當好大學生村官最重要的是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其實農村的舞臺非常廣闊,我們學到的知識在農村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
“我回家鄉(xiāng)當村官”
這是同心縣石獅管委會城一村一棟普通的民居。
沿著光滑的石板路進門,剛剛收獲的玉米將不大的小院染成金黃色。看到記者進門,馬少軍的老父親拍拍身上的土,從成堆的玉米旁站起身來,一邊邀我們進屋,一邊吆喝婆姨倒水。
今年上半年,29歲的馬少軍參加了全區(qū)大學生村官的招考,從2000多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城一村的村支部書記助理。這個村子是馬少軍的故鄉(xiāng),2001年,馬少軍考上了寧夏師范學院,本以為經過四年大學的歷練,能夠永遠走出農村,沒想到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村里。
初冬和煦的陽光下,馬少軍講述了自己的故事:2005年畢業(yè)后,先在月牙湖回中當了兩年教師。2007年回到村里,承包了90多畝地,養(yǎng)了幾十只羊,還開辦了一家小型加工廠,一年的收入少說也有10萬元。
“要是不考村官,現在的日子也過得挺好,但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馬少軍說, “上了十幾年學,得把學的知識用在能用得上的地方。一個人富了不算富,要帶領全村人都富起來才算富。”
上任之后,馬少軍從網上下載了很多農業(yè)知識,在走村入戶時講給村民,馬少軍說:“我生在這片土地,長在這片土地,如今又回到這里。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真正為村里的鄉(xiāng)親們做點什么。”
同心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紅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大學生村官的到來給農村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新觀點、新觀念,他們積極與農民打交道,多層面介入工作,從各個層面體會、感受農村。他們用現代化的辦公方式,讓農民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他們代表著時代的新風尚,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大學生扎根農村,踏踏實實地干,淘洗掉身上的浮躁之氣,用心培養(yǎng)對農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