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經驗證明,不管什么地方和行業(yè)的發(fā)展,都必須靠投入和市場的雙輪驅動。
在投入方面,美國歷史學家Davisland講過:“有錢才能賺錢”。而我國農村由于一家一戶為單元,他們既不能用土地、房屋作抵押向銀行借貸,又不能直接承納國家扶植農業(yè)的財政撥款;此前,扶植農業(yè)產業(yè)的資金和扶植農業(yè)科技的資金,農民均不能受益,而是全部放給了相關的龍頭企業(yè)。
在市場方面,一家一戶的體制,既難以獲取市場信息、又無力與市場對接。農民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供給和農產品的加工、運輸、銷售等全靠中間商維系。日本前總理田中角榮總結的經濟發(fā)展需要有三快(收集信息快、加工生產快、占有市場快)的作法,在中國農村很難實現(xiàn)。
如此,中國農村在投入與市場兩個輪子都缺失的情況下,必然造成三農發(fā)展的滯后和城鄉(xiāng)差距的不斷拉大。
對農業(yè)合作組織不應拋棄
走合作化道路,以改變中國小農經濟和促進中國農村發(fā)展,這是在解放前,就受到梁漱滇、馮玉祥等有識之士的重視和進行過探索的。全國解放后,我國立即在農村推開了互助組。1955年起,全國組織了農業(yè)合作社,應該說農業(yè)合作社對中國農村經濟特別是集體經濟的發(fā)展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只是由于后來的操之過急和快速向公社化的轉變,出現(xiàn)了共產風、浮夸風,導致了三年困難時期,演變成一場災難。
改革開放后,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提出的包產到戶或叫“大包干”,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并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這件事對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是勿用置疑的。但是,當這種過份關注的傾向形成時,也出現(xiàn)了另一種傾向,那就是對合作化的徹底否定。1987年我們到國外調查時,在不少國家都發(fā)現(xiàn),公司制農業(yè)合作組織對農業(yè)經濟發(fā)展、農民致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日本北海道農村的變化,農民的致富,無一不是靠合作起來發(fā)展集體經濟實現(xiàn)的。我國改革開放后較早富起來的河南新鄉(xiāng)的劉莊、河南臨穎的南街村、江蘇江陰的華西村等,也都是原先的合作組織沒有拆散發(fā)展起來的。
因此,在改革開放32年后的今天,我們需要以新的改革思維,審視和重視合作化道路對農村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不能對其永遠避忌和拋棄。
“公司+農戶”難使農民致富
根據國內外的共同經驗,農產品加工、銷售、運輸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農產品本身的3-10倍。不久前,筆者在安徽鳳臺考察時,一位企業(yè)老板告訴我,當地農民賣梗米1.7元/斤,而公司將其運到南京后可賣到17元/斤,剛好是10倍。
因此,農民一旦有了自己的公司,走上市場化道路,使農民與市場對接,農民1畝地的收入就會變成3畝地甚至10畝地的收入。在有些國家,多把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和運輸權益留給農民,如有非農企業(yè)進農村加工、銷售、運輸農產品,那么這個企業(yè)是要給農民干股的。
我們的龍頭企業(yè)進農村,雖然為農產品銷售找到了市場,但是這些龍頭企業(yè)大多沒有與農民建立起利益聯(lián)結機制,不能做到發(fā)展的互動。幾年前,筆者在山東、吉林等地調查時發(fā)現(xiàn),很多龍頭企業(yè)在進農村后,很快發(fā)展了起來,但農民的收入還十分有限。如山東一個草莓泠凍加工廠,收農民的草莓6角錢,冷凍賣出時為10元錢,近15倍的增值被公司拿去了,而農民并未能從中受益。又如,吉林的一個肉雞屠宰場,生意做的很大,經營十分紅火,但農民為其養(yǎng)一只雞才收入一元錢。據了解,當時一般雞場養(yǎng)一只雞的人工費絕不少于2元錢??梢婟堫^企業(yè)自稱的“公司+農戶”,對農民后期利益是嚴重忽視的,如此情況下,農民致富的希望也是十分渺茫的。
慎重對待外資企業(yè)進入農村
土地流轉,從總體看是十分必要的。隨著農民工大量走進城市,土地向少數人手里集中是必然趨勢,但怎么集中,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中國畢竟還有8億人口在農村,再過20年,中國農村人口也不會少于5億人,必須要確保這部分人生活好、逐步跟上現(xiàn)代化的進展。
據筆者了解,現(xiàn)在農村的土地流轉:一是少數流給了土生土長的已經致富了的農民企業(yè)家或本村的村干部;二是流轉給了城里來的龍頭企業(yè);三是流轉給了外資企業(yè)。而企業(yè)把土地收走后,一般給農民的回報是有限的。
引入外資發(fā)展農業(yè),有利于吸收外國的先進管理經驗。但是,在我國農業(yè)技術與外國差距較大情況下,外資的大量進入,必定會控制我國農業(yè)局面,操控我國農產品市場。例如由美國控股的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該集團全球共有90家公司,其中71家設在中國,涉及榨油、濃縮蛋白、糧油加工。還在黑龍江、河北、吉林設立了4家水稻加工廠,在四川、河南設立4家面粉加工廠。國際糧商嘉吉公司在華控股13家飼料廠、4家化肥廠、2家玉米加工廠,在華企業(yè)已達27家。此外,國外公司邦吉、路易達孚、摩根等也都在準備進入中國農產品加工市場。益海嘉里公司已經介入糧食收購,其60多家糧油加工廠已經占據了我國食用油市場的50%。
為了防止土地流轉和未來食品安全的風險,我們需高度警惕外國公司大舉進軍中國農村,并且需要早日采取措施。對國內農業(yè)公司上市集資要有限制政策,以防“大魚吃小魚”,被外國公司侵吞。
扶持農民入股公司制合作組織的五大建議
一要以新的改革思維進農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組織建設。
公司制度,是當代最先進的經濟組織,應在政府指導、支持下讓農民根據自愿在農村建立專業(yè)性或綜合性公司制合作組織,直接與市場對接。允許農民以土地、農業(yè)機械及投入資金占取股份,并成為股東。原則上500—5000戶成立一個公司,50—500個股東推一名董事,公司實行董事會管理,聘總經理進行經營。公司運營,除董事長監(jiān)督外,還應設監(jiān)事長、監(jiān)管運營。公司除負責加工、運輸、銷售農產品外,還要負責對農民所需良種、化肥、農藥、獸藥及科技傳播進行服務,并著力公司業(yè)務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大效益。
二要把發(fā)展農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組織作為一項國家戰(zhàn)略給予高度重視和推進。
我國農村問題的解決,必須立足于解決農村的投入和與市場對接的問題。在農村興辦農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組織,是解決投入與市場對接的根本途徑,應將其作為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戰(zhàn)略舉措,提上各級政府改革議事日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的優(yōu)勢,只要我們去努力,這件事一定能辦好。
三是財政金融要大力支持農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組織建設。
解決好財政金融支持和投入三農問題,是農村發(fā)展的關鍵,財政金融要把過去支持農村外來龍頭企業(yè)的積極性向支持農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組織轉移。要采取國家貼息辦法,并允許公司制合作實體以土地作抵押,讓銀行向農民合作組織大量發(fā)放貸款。徹底改變農村基本沒有投入的窘迫局面。投入到位了,農村一定會起來,“三農”問題一定能改善。
四要狠抓公司制合作組織的帶頭人的配備與培訓。
為了建立農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組織,需要人事、組織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選拔和培養(yǎng)一大批有組織能力并樂意獻身農村的經營人才。為了使這些人才本土化,國家可設立若干經理人才培訓學院,由國家免費為各地進行經理人的培養(yǎng)。有些經理人才,可由大學生村官出任。
五要對農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組織實行特事特辦,給予更優(yōu)惠的政策扶植。
對建立農民為股東的合作組織,政策上,可以免于登記注冊,只要求進行備案。土地供應上,應提供方便,并允許在農村建設不污染的農產加工業(yè)、物流業(yè)。稅收上,可以對所得稅、營業(yè)稅“免二減三”,欠發(fā)達地區(qū)可考慮五年免稅。經費上,國家要對其進行補貼和進行科技發(fā)展的扶植?;A設施上,國家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農村道路和水利設施要認真搞好。
總之,農村的問題,一是投入問題,二是人才問題。有了農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組織,財政、銀行便可找到對三農投入的對接點,在政策扶植下,投入問題會因此得到解決。農村有了公司制合作組織,處處需拓展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運輸、農產品銷售,這樣農村就有了留著人才的平臺和載體。大批的“白領”和“藍領”就可以走進農村,留在農村,這樣農村才能有人才的支撐,農村就會大有希望。(國務院參事 任玉嶺)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