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來自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劇團的演員正在表演舞蹈《歡樂的面館》。當日,中國·寧夏第二屆回族舞蹈展演決賽在銀川舉行。來自西北地區(qū)11家參賽單位的代表隊表演了15支極具民俗風情的舞蹈。優(yōu)美動人的舞姿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賞。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資料圖片)
我國眾多少數民族都以能歌善舞著稱,而回族卻常常被誤認為是一個“沒有舞蹈的民族”。究其原因,有關專家近日表示,主要是因為回族舞蹈至今尚未形成穩(wěn)定存在于人們視覺和意念中的固定動作,而完善回族舞蹈“符號”才是消除這種誤區(qū)的根本途徑。
就在蒙古舞、新疆舞、朝鮮舞等少數民族舞蹈早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為大眾耳熟能詳時,回族舞蹈卻始終只能作為小眾舞蹈活躍在民間,真正能被搬上大舞臺并成為可圈可點作品的寥寥無幾。
在近期舉行的中國·寧夏第二屆回族舞蹈展演活動中,雖然觀眾和評委都表示,本屆展演活動無論從技法運用還是舞蹈選材上,較以往的作品都有了很大進步,但很多舞蹈的“符號”仍不是很突出。
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副主席李毓珊說,一直以來各個民族都在完善自己的舞蹈“符號”,包括“心理符號”和“動作符號”。但回族由于政治、宗教以及分布等原因,舞蹈發(fā)展相對滯后,舞蹈“符號”的建立也還不完善。
李毓珊指出,在“動作符號”方面,回族舞蹈雖然也出現了“碎搖頭”“屈伸步”等代表性動作,但這些跟蒙古舞的“拉背”、新疆舞的“晃脖子”或是傣族舞的“三道彎”比起來還遠不夠系統(tǒng)化,這也是催生“回族沒有舞蹈”誤區(qū)的主要原因。
10月13日,來自甘肅省歌舞劇院的演員正在表演舞蹈《星歌月舞》。當日,中國·寧夏第二屆回族舞蹈展演決賽在銀川舉行。來自西北地區(qū)11家參賽單位的代表隊表演了15支極具民俗風情的舞蹈。優(yōu)美動人的舞姿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賞。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資料圖片)
在“心理符號”方面,由于每個民族都具備一種共同的“心理素質”,舞蹈作為內心狀態(tài)的外化形式之一,必須能夠充分表達特定的情感,“所以對回族‘心理素質’的表現也是跳好回族舞蹈的關鍵,幾個動作絕對不能等同于回族舞蹈。”
“如果有些舞蹈在換去回族服飾后仍可以跳,那根本就不能稱作回族舞蹈。”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理事林樹森說,“除了具有明顯區(qū)分標志的服飾,回族舞蹈還應完成對動作符號的塑造以及對心理素質的把握。”
對于如何完善回族舞蹈“符號”,李毓珊提出,建立回族舞蹈教材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李毓珊說,教材可以從心理和動作兩方面對舞蹈進行規(guī)范,讓舞蹈人員有據可依,力求做到對每個動作的精準把握,從而提高回族舞蹈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同時也為研究回族舞蹈奠定根基。
此外,李毓珊還提倡把宗教元素融入回族舞蹈。“正是由于回族信奉伊斯蘭教,其舞蹈完全可以融入‘凈洗’‘朝覲’等充分表達回族精神狀態(tài)的動作,讓作品從簡單地描述生活上升到釋放情感才是回族舞蹈的最高境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