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來自五大洲28個國家的44名外國朋友匯聚甘肅蘭州,參加由甘肅科學院自然能源研究所舉辦的2006年國際太陽能應用技術培訓班,在為期兩周的學習中,他們將接受太陽能技術的應用和開發(fā)等相關內容的培訓。2006年12月1日,在高新區(qū)太陽能培訓授課現(xiàn)場,課間休息時,來自烏干達的學員芬里克絲奧 克特說,他2005年和2006年兩次來到甘肅蘭州學習太陽能技術,為的是多學點東西,為祖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做點事。 在大多數人看來,甘肅位于西北,屬于經濟落后地區(qū)。但當甘肅科學院副院長自然能源研究所喜文華介紹說甘肅太陽能技術囊括全國七個第一時,也許所有的人都會為之驚訝不已。喜文華說,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是我國第一個從事自然能源和太陽能研究與開發(fā)的機構。后來在中國政府和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 的資助下,在蘭州建立了亞洲最大的太陽能采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如今,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技 術的研發(fā)、應用和推廣方面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并且在某些領域已處于世界首位,在國際上有著重要影響。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等原因,甘肅的專家學者們早早就開始了對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利用,太陽能領域的許多開拓性工作都是從這里開始 的,甘肅自然研究所擁有全國七個第一:第一棟太陽房、第一個太陽灶、第一個太陽能采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范基地、第一個太陽能熱水器測試臺、第一個太陽能電 視插轉臺、第一個太陽能學校和醫(yī)院、第一個太陽能企業(yè)。 太陽能作為一種完全零排放的清潔能源,進入到21世紀,這一能源已引起包括發(fā)展中國家等多數國家的關注。作為亞洲最大的太陽能研究與培訓中心,自1991 年至今,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不斷地通過開展技術轉讓和人力資源培訓等活動為發(fā)展中國家培養(yǎng)太陽能技術人才。這些技術人員來自全球五大洲。據介紹,15年來,他們?yōu)?0個國家培訓了650名太陽能技術人員和政府官員。在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太陽能技術轉讓上,他們曾幫助坦桑尼亞編制全國太陽能發(fā)展5年規(guī)劃,在吉 布提、巴基斯坦等國進行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技術培訓,幫助科特迪瓦制定全國光電推廣利用計劃,援助古巴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項目。應聯(lián)合國工發(fā)組織之邀,草 擬關于非洲國家開發(fā)利用太陽能的建議書等。目前正在執(zhí)行的有與泰國、巴基斯坦、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政府間太陽能技術合作項目等,與南太、非洲、亞洲一 些國家的有關太陽能技術合作項目亦正在洽談之中。 甘肅太陽能技術覆蓋了五大洲,也讓一個穆斯林專家名震全世界!人們記住了,喜文華,這個平凡的西北回族漢子創(chuàng)造的又一個奇跡! 喜文華,回族,研究員,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人。畢業(yè)于蘭州大學.致力于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研究、能源經濟的研究近30年。先后任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甘肅省科學院副院長、聯(lián)合國工發(fā)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主任、中國太陽能風能情報中心主任、蘭州交通大學和蘭州理工大學兼職教授、英國國際科學中心高級技術顧問等職務,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甘肅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省(部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多項。曾出訪過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并多次作為我國代表在大會上發(fā)言。其傳略曾入編《中國當代技術人才薈萃》、《中國科技翻譯家辭典》、《中國回族大辭典》、《中華人物辭?!返取?2001年5月被評選為“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多次應聯(lián)合國開發(fā)署、教科文組織、工發(fā)組織及國際學術機構的邀請,作為中國政府或科技界的代表在有關會上發(fā)言。 2001年10月,由費孝通、錢偉長任名譽主編,季羨林等幾十位知名學者和十幾位院士任顧問,被盧嘉錫等著名科學家譽為“世界版科技文化資治通鑒”的《20世紀科技與文化大事記》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手捧心血結晶的245萬字巨著,回思16年的辛勤勞作,主筆喜文華不禁潸然淚下。 編大事記,資料搜集工作十分浩繁。喜文華與20多個國家的800多個單位保持資料交換關系。業(yè)余工作無經費扶持,他家每月的收入除基本生活費外,全部被他用在買書和資料上,先后向幾十個朋友、親戚借錢,花費達12萬元。國家領導人、國內許多知名專家都給了他熱情關懷。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生前親筆題寫書名,周培源、錢三強都在告別人生前留下信件,希望他一定完成這一世界版的科技文化“資治通鑒”。嚴濟慈、費孝通、錢偉長、冰心、宋健等也題了詞。1996年6月20日,他將400萬字的書稿和2000多幅圖片打成幾箱,交給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下定虧大錢也要出此書的決心,派出6名編輯審稿,歷數年之功,將此扛鼎之作推出,成為甘肅省科技、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傾星星之火點燃太陽" 作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聯(lián)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主任、國內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喜文華曾訪問、講學或工作過70余個國家,從事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近30年,并為之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去年9月,為推動和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后續(xù)行動計劃,受國家有關部委的邀請和安排,甘肅省科學院派出以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喜文華研究員、李世民、張?zhí)m英高級工程師等三人組成的中國太陽能專家組于分別前往埃塞俄比亞和突尼斯承辦由中國政府與上述兩國政府聯(lián)合舉辦的兩期“非洲太陽能適用技術培訓班”。在我駐外使館及所在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圓滿完成了全部講學任務,順利回國。 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后續(xù)行動委員會秘書處為此專門給甘肅省科學院發(fā)來感謝信,對本次培訓班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培訓班的成功舉行與中方專家組全體同志的積極努力和團結協(xié)作是分不開的。在籌備、講學和討論過程中,中方專家組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精心撰寫教材、講義,不畏艱難,克服時間緊、任務重、條件差、長途旅行勞累、氣候不適和疾病威脅等困難,積極開展工作,培訓班結束后及時提出有益的意見和建議。”同時,秘書處對喜文華等同志所做出的出色工作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對甘肅省科學院精心選派專家、積極支持秘書處工作、為培訓班的成功舉辦而做出的重要貢獻表示衷心感謝。 出色完成類似這樣的培訓等工作任務,喜文華不僅傳授了中國太陽能適用技術、相互溝通了信息、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非洲各國之間的友誼,為今后中國與非洲國家的科技交流和經貿合作打下了基礎。 在太陽能應用方面掌握了許多適用技術和經驗的中國,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亞非拉國家前來學習,成為發(fā)展中國家太陽能應用技術培訓的中心。在太陽能利用方面,中國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許多適合發(fā)展中國家的太陽能應用技術,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就提出加強南南合作,將太陽能方面的技術和經驗與發(fā)展中國家共享。目前,一個占地8萬平方米的亞洲最大的太陽能采暖與降溫技術示范基地已經在蘭州近郊的榆中縣建成。 一些國際專家認為,中國已經成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太陽能應用技術培訓中心。著名科學家、前國際太陽能學會主席喬治 洛夫教授說:“我確信,這個基地將對太陽能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世界中心的作用。”
1985年10月,喜文華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邀請和國家科委的派遣,代表我國政府起點印尼雅加達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地區(qū)情報學術研究會",他在會上看到,美、德、日、法等西方國家出版的有關記載20世紀重大事件,尤其是科技文化方面的內容,有關中國的極少,一些西方國家代表在發(fā)言中也對中國的成果不加認可。此時,他的民族自尊心被傷害了!心被重重刺痛了:"在世界這個小小的角落,我們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和應有的尊重。"于是他慨然而起,向會議組織者提出異議,又在大會發(fā)言中斗膽向與會者聲明:"我們中國人要編寫一部公正記錄20世紀科技與文化方面的大事記,而且保證忠實于歷史,把世界各國人民的貢獻全面準確的反映出來。"他的聲明如干將發(fā)硎,有作其芒,引來了與會者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代表們熱烈的掌聲。 從回國后第二天起,他就給自己立下"誓言":這件事豁出命也要搞成!又自我鐵定一條:不遠成《大事記》,永遠沒有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 從此,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式的攻堅戰(zhàn)役打響。他的身心盡瘁于斯。無論天氣陰晴,無論春夏秋冬,每晚都要雷打不動地走向辦公室,疏窗細雨,夜夜孤燈,潛心伏案,常至凌晨。兩個孩子需要輔導,他說"爸爸身不由已,咱們只能各自管好自己,兩代人同時奮斗,成功的機率可能更大些";每次出差回家,無論多晚多累,他都不由自主地要踏進辦公室;他要如機器般全身心去實現(xiàn)那個"誓言"。家務重擔自然就落在愛人身上。愛人是中學教師,本身就忙得不亦樂乎,又挑著事業(yè)生活兩副擔子,其勞累困頓可想而知,但她默默地咬牙承擔著。妻子的無盡付出,他心領肚明,也常常抽暇去幫廚洗碗,逢家中有急事,屋小又無處工作,他往往又不由自主地去爬到廚房案板上奮筆疾書。妻子有時忙得委屈,淚水漣漣中嗔怪一句:"你還是這個家中的人嗎?"他趕忙"認錯"表現(xiàn)一下,之后仍是心懷歉疚照樣去辦公室。同事們開玩笑說“你呆在家里,老婆已不習慣了",他只是抱以無可奈何的微笑。如某一晚偶爾遲一點離家,孩子都會問:"爸,你怎么還不走?"家庭的溫暖,妻子的繾綣情意,使他更熱烈地期盼著另一種愛…… 肌體之苦他從不畏懼,那時他剛年逾三十,血氣方剛,總覺得健壯的肌骨中潛力無窮。他更憂心更感困難的是,浩繁工程所需要的浩如煙海的資料、信息和硬件,以及必須大量索求和購買的國內外第一手最新科技文化成果。為此他不惜傾已所有,花費10多萬元;也為此求教國內上百位著名科學家和學者并邀其擔任顧問,得到120多個國家級學會的支持;利用每次出國交流機會,他廣交四海賓朋,同20多個國家有許多國際組織建立了長期的情報交流聯(lián)系。以至到編纂后期,他建立的國內外信息源已達到上千個。 驚人的數字有活動后面,必然是一個驚人的靈魂和精神,是一串串堅韌堅實的足跡和汗水的揮灑。是啊,4000多個日日夜夜,燕子飛來又歸去,野草一歲一枯榮,而喜文華,時時刻刻與《大事記》相伴,一步步行進于知識的隧道里,以超乎建黨的非凡毅力,為科技的"資治通鑒"發(fā)憤而作,個中甘苦怎可為外人道! 2001年底,當喜文華拿到這部鴻篇巨著后,臨風撫事,百感交集。他的同事們問:"是不是慶祝一下?"他的熱淚卻不由地注滿眼中:“我真想大哭一場、、、、、”,此時,他的淚眼中掠過的是一條滔滔的事業(yè)求索的長河……,他的眼前是歷經長途的坎坷,是付出無數心血后終于看到的綠洲…… 這部足可"藏之名山,傳之后人"的大型工具書奉獻于世后,學界好評如云。稱贊其:將20世紀世界各地各個科技領域的重要發(fā)明、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及文化、藝術、體育、衛(wèi)生等諸葛亮方面業(yè)績、成就有相關重要事件盡收其中,其恒久的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fā)顯示出其光芒。此時此刻,喜文華感念叢生,他把這樁夙愿的了結歸結為一句話:是社會各界無數人、海內外朋友有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才使我有火焰般的持久熱情,才有了我強烈的生命力的洋溢勃發(fā)。他永遠不會忘記來自各方的情誼和支持:李先念主席生前親自題寫書名,費孝通、錢偉長等科學巨匠和世紀老人冰心,東方文化泰斗季羨林等分別題詞,周培源、錢三強等學界泰斗在告別人世時或留下題詞或寫下信件,殷切囑托一定要以持久的熱情和恒心,完成這一工程.更令他感到鼓舞的是,嚴濟慈先生充分肯定了他的大膽和作為:"敢于好高騖遠,善于實事求是。"他還深情的回味,他所在的甘肅省科學院有自然能源所的領導和同事們,總是不遺余力的為他解憂,主動參與資料收集工作。有好多個大年三十和初一,同事們將一個個拜年電話打到他的辦公室,也將熱望和暖流傳遍他孤寂的心頭……。在書稿的《后記》中,他特意感謝甘肅人民出版社及其責編同志們,為出此書,他們不惜代價不收分文,夜以繼日地付出了5個年頭的編輯校對辛勞。 有志者事竟成。光華熠熠的《20世紀科技與文化大事記》,是喜文華事業(yè)交響曲中的一部厚重精彩樂章。 生于憂患 志于鴻遠 喜文華出生于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個農民家庭,家鄉(xiāng)貧瘠的土地和幼時艱難的生活,鑄造了他吃苦耐勞、知難而進的秉賦和性格;翻越座座黃土山巒去求學和一燈如豆的讀書生涯,養(yǎng)成了他惜時如金、珍惜萬物的習慣和品質。當他第一次跨進大學校園、第一次走進甘肅省科學院的辦公室實驗大樓,看到明亮的日光燈時,眼前交疊的是家鄉(xiāng)的小煤油燈,此時他就暗暗在心底刻著自勵之詞:“我要終生賤尺璧而重寸陰,不讓生命如燈光空耗一分鐘。" “苦難是人生的財富。”在一些省市或高校及企業(yè)作學術演講后,他總喜歡把這句話題給要求簽字的學子們或青年人。這緣于他刻骨銘心的幼年生活。人不堪其憂,他不改其樂;人埋怨命運,他感念生活。他認為,那段日子奠定了自己未來之路的基石,給了自己豐厚的饋贈。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踏入社會的20多年中,他將生命的分分秒秒化作了事業(yè)上的點點高度。20多年中,他像一個定時的鐘擺,每晚看完電視《新聞聯(lián)播》后就邁向辦公室,學習研究,整理資料,埋頭寫作,直至深夜,雷打不動。這是一個“苦心僧”式的工作狀態(tài),在常駐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近乎"苛刻"的自我約束。"你不覺得這種生活方式過于單調寂寞甚至有點痛苦嗎?"好多人曾這樣問過他。這時,他會朗聲回答:不!我喜歡也習慣了這種生活和節(jié)奏。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夜晚的辦公室是他親密的智慧的朋友,在連續(xù)的伏案之余,他會放一些喜愛的音樂調劑身心。他的案頭常擺著一本《貝多芬傳》,他無數次地捧讀它,并從中感受著其隱忍、舍棄與征服的精神內涵,以及那種充盈的震撼人心的崇高與壯美。他以"用痛苦換來的歡樂"來概括自己對貝多芬的理解和感悟。而他的一個個研究成果、一本本專著也由此而來。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