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族居住的區(qū)域、分布和習俗傳承
回回民族的居住習俗,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中葉。那時,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通過海陸兩條主要道路(史稱“香料之路”和“絲綢之路”)來中國經(jīng)商的較多。一些從海道而來的穆斯林商人,在政府制定的通商港埠進行貿(mào)易,他們就近方便,聚居在一些主要海濱口岸。唐時,這些回族先民主要僑居在當時中國貿(mào)易最興旺的廣州和揚州。從陸路來的一些穆斯林商人,主要聚居在唐朝首都長安的“西市”和“東市”。這些穆斯林商人不論是留居廣州、揚州的,還是留居長安的,他們來中國后,有許多人買田地,修房屋,就地與姑娘成親,安家落戶。據(jù)《資治通鑒·唐紀四八》貞元三年條記載,玄宗天寶年間(742年--756年)以來,這些“胡客”“留居長安者四五十余年,皆有妻子,買田宅,舉質(zhì)取利,安居不欲歸”。宋時,通商貿(mào)易在唐代昌盛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來華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胡客”較唐代更多。他們主要聚居在廣州、泉州、杭州。政府為此還專門給他們在江河邊上劃撥留居區(qū)域,出現(xiàn)了不少“回回冢”等。由于這些回回先民的經(jīng)濟基礎好,居住條件在當時來說令人刮目相看,住宅的結構、造型、設施相當可觀。如“番禹蒲氏在居留地的住宅,層樓杰觀,晃蕩綿亙,不能悉舉”。唐宋時,沿海各主要商埠,有若干“蕃客”聚居區(qū)和禮拜寺。每一聚居區(qū)的“蕃客”所在地都稱作“蕃坊”,“蕃坊”有大有小,小的有幾十人至近百人,大的有幾百人至上千人。隨著“蕃客”和“蕃坊”數(shù)的逐步增加,唐宋時,政府為了加強社會秩序的組織管理,要求每一個蕃坊的穆斯林推薦出“最有德望者”一至二人,由政府委任作“都蕃長”,管理蕃坊的行政和宗教工作等。
元代,來中國居住的回回更多。除了一部分經(jīng)商而來的以外,更多的是自1219年開始,成吉思汗幾次西征,大批的中亞、西亞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隨軍遷徙到中國。有軍人、工匠、學者等等。軍士都被元編入“探馬赤軍”,參加滅宋的戰(zhàn)爭。這時的回回,他們已不再是僑民,而是作為主人翁,像中國當時的漢、蒙古等其他民族一樣,可以長期定居;不再是限于通商口岸居住,而可以在全國各地自由居住。正如周密《癸辛雜識續(xù)集》說的“今回回皆以中原為家,江南尤多”。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河北省定州清真寺中《重建禮拜寺記》碑文記載“回國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廢禮”。《明史·西域傳》說:“元時回回遍天下。”許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心碑》說:“我元始征西北各國,西域最先內(nèi)附,故其……大賈擅水陸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專其膏腴。”由此看出當時回回主要聚居在繁華的城鎮(zhèn)和生意興隆的商業(yè)中心,以及交通沿線。如東南地區(qū)回族主要聚居在南昌、九江、蕪湖、南京、鎮(zhèn)江等地,這和當時廣州、泉州、福州、杭州、揚州以及內(nèi)地的開封、洛陽、西安等地回族分布一樣,都居住在有名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上。就一個地區(qū)來說,回民也是居住在本地區(qū)的交通沿線和城鎮(zhèn)。如湖北省的回民主要聚居在武漢、蒲圻、洪湖、沙市、寶昌、漢水等市縣,位于長江漢水沿路。江南名城嘉興有“回回街”。元代回族為了滿足生活需要,在住宅建筑上出現(xiàn)了各具豐韻、豐富多彩的樣式。如“杭州薦橋側首,有高樓八間,俗謂八間樓,皆富貴回回新居”。 明代,由于“探馬赤軍”解體,服役、屯田、經(jīng)商的回民皆已長期定居下來,在全國范圍內(nèi),真正形成了回民“大分散、小集中”的民族共同體。清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對回族人民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把聚居大城市的回民逐步遷趕分散到“窮鄉(xiāng)僻壤”,特別是西北地區(qū),由于左宗棠殘酷鎮(zhèn)壓回族人民,迫使回族或與漢族雜居,或逃到交通不便、路途遙遠的深山溝壑里,多數(shù)被遷到“三邊一梢”(即山邊、灘邊、湖邊、渠梢)居住。在這種壓迫下,回族以伊斯蘭教為紐帶,以清真寺為中心,集中聚居、團結在清真寺周圍,成為相對獨立的小聚居區(qū)。但大的方面,縣與縣、省與省之間,卻構成了若斷若續(xù)、點線結合的居住區(qū),使鄰近地區(qū)的鄉(xiāng)、縣、市、省之間能保持一定的聯(lián)系。甘肅、寧夏兩省區(qū),就是典型的點線結合居住區(qū)。如“寧夏至平?jīng)銮в嗬铮M系回莊”。
從全國范圍內(nèi)來講,每一個省都有回族。其中以寧夏、甘肅、河北、河南、青海、山東、云南、新疆居住回族最多。分布特點仍然是大分散、小集中。現(xiàn)在,全國有一個回族自治區(qū),即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兩個回族自治州(甘肅臨夏、新疆昌吉),六個回族自治縣(河北孟村、大廠,青海門源、化隆,甘肅張家川,新疆焉耆),還有五個回族和其他民族聯(lián)合自治的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尋甸彝族回族自治縣、咸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此外,還建立了四個縣級回族區(qū)(呼和浩特市回族區(qū)、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開封市順河回族區(qū)、洛陽市瀍河回族區(qū))和一百四十多個回族鄉(xiāng)、鎮(zhèn)。每一個省、市、縣、鄉(xiāng)的回民,一般都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地方,往往在農(nóng)村自成鄉(xiāng)、村、寨、營等,在城鎮(zhèn)自成街道、區(qū)、巷、弄、里等,如北京市宣武區(qū)牛街附近就是回族聚居區(qū)。北京郊區(qū)、縣有回族聚居村五十九個。吉林省回族主要聚居在吉林、扶余、臨江、琿春等七個城鎮(zhèn)。黑龍江省回族主要聚居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伊春、鶴崗、佳木斯、牡丹江、阿城等市、縣。江蘇省回族主要分布在南京、鎮(zhèn)江、揚州等地,就南京來講,回族又主要分布在建鄴區(qū)、秦淮區(qū)。山東省回族從大的方面看主要聚居在德州、泰安、濟南、菏澤、聊城、曹縣、陵縣等,但就市、縣來講又聚居在一些鄉(xiāng)鎮(zhèn),如淄博市金嶺鎮(zhèn)、曹縣侯家集鎮(zhèn)、青州市云峽河、禹城縣十里望、濟陽縣辛集、店子、菏澤市馬垓等。西北各省回族這種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更為明顯,如陜西省回族除在西安市聚居外,鎮(zhèn)安縣的茅坪、程家等鄉(xiāng)、鎮(zhèn)為回族集中聚居區(qū)。上述居住區(qū)還形成了一些具有回回民族特點的居住名稱,有的是根據(jù)回族姓氏命名的地名。如馬家灣、納家戶、丁家塘、白家寨等等。有的小聚居區(qū)的地名,從元朝回民參加“探馬赤軍”屯戍就開始留傳下來。特別是現(xiàn)在全國各地回回營、回回寨、屯等地名名稱就是受屯戍影響而流傳下來的,如今河南的回回寨、齊河縣的老寨子、陵縣的亞虎寨、柳福寨等。明代以后還有大量以“營”為地名的,如現(xiàn)在寧夏頭營、三營、七營;云南玉溪的大營、西營、東營;山東省無棣縣的五營;陽信縣的六營、大營、小營;泰安縣的前營、后營;北京的常營(常遇春部隊的駐地)、河北的大營里(今稱彭家莊)、天津、東北、開封、廣西等地的回回營等等,都是現(xiàn)在回族居住的地方。在吉林省還有一些回 回屯的地名,如紅石屯、寶山屯、山前槐屯、蜂蜜營屯、前央屯等。 西北各城鎮(zhèn)的回民,除少數(shù)在市區(qū)里以外,大多數(shù)居住在城關外,如寧夏首府銀川市的南關,青海省會西寧市的東關等;在一個縣(鎮(zhèn))來說也是如此,如固原縣南關、預旺鎮(zhèn)南關均是回民。在回漢雜居的農(nóng)村,回回往往緊靠在一起居住。 回族聚居區(qū)除了叫營、洼等以外,都有地名,且一個地方回族人口發(fā)展到百十口乃至上千口人都建有清真寺。由于受唐代遺留下來的“蕃坊”的影響,這些地方回民內(nèi)部稱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叫“坊”。如“本坊如何如何”、“坊上的事情怎么辦”、“某某坊昨天一個孩子‘無常’了”等等。
二 當代回族的居住特點
1、形式多樣的情況下保持本民族特色
回族自形成之日起,即多雜居于全國各地各民族之中,居住形式也根據(jù)當?shù)氐臍夂?、地勢和習慣有關系,所以回族民居除了具有濃郁的本民族特色外,有些方面也與當?shù)孛窬佑邢嗨浦?。如在?nèi)地或平坦地帶的回族居住的是平房和樓房;在黃土高原上的居住的是窯洞;在云南一些地方還有竹樓等。
有句俗語說:“回族有錢蓋房,漢族有錢存糧。”說明回族人民經(jīng)濟富裕后首先改善居住條件?;刈迳w房,不看風水,只注意選擇地勢平坦、日光好、清潔和用水方便的地方。黃土高原的回民蓋房,多取陽山坡或僻風灣蓋房。房子的造型有土木結構平房、前后兩坡磚瓦房、前坡磚瓦房、二層樓房等。北方多住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平房;南方和一些雨水較多的陰濕地區(qū)多住前坡磚瓦房和前后兩坡磚瓦房、樓房等?;孛裆w房動工之日,一般都選擇主麻日(星期五)等吉祥的日子,有的還要做“爾埋里”,然后才動工。支梁之日,回民講究請阿訇用毛筆在紅紙上寫一段《古蘭經(jīng)》貼在大梁上,直到房子蓋成也不輕易去掉,以求吉祥。
回族的房子講究工藝和裝潢,頗具民族特色。如有些回民蓋小高樓式的房子,門窗是拱形,大門樓采用綠色的大圓頂式,顯得肅穆典雅、別致。大門兩側有用阿文寫的描聯(lián)。檐頭、檀榫、磚墻、門窗、廊前等處搞木雕或磚雕。有聰明智慧的刻牡丹、葡萄等各種花卉圖案,有抽象多變的幾何形以及卷草式的植物紋樣和吉祥如意的圖案,有的就是用白灰抹過后請阿訇寫上一段《古蘭經(jīng)》,古樸典雅,別具風格,在全國也頗有名氣。有的回民還在大門口做一影壁,影壁用石灰石或水泥裝飾,繪上秀麗的自然景色和美好圖畫。因此回族中曾涌現(xiàn)出了馬順清、劉鳳鳴等很有名氣的磚雕大師。
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雜居的回民,他們的居住習俗,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受其他民族的影響。如居住在云南傣族中的回民,其居住習俗為傣族、回族特色兼而有之。如這里的回民也住傣族人住的竹樓草房,但居住習俗不像傣族那樣樓上住人,樓下圈牲畜,樓上一分為二,火塘在外間,里間全家人住,老人、兒子、媳婦以蚊帳相隔那樣。回族的居住習俗是中間有堂屋,兩邊有宿舍,老人、婦女以及孩子分別居住,牛圈在外面。各種式樣的窯洞也很普遍。窯洞內(nèi)一般都有土炕。貴州回族家庭門前愛筑院,俗稱“院窩”?;刈寰幼》稚⒃谌珖鞯?,受當?shù)孛褡寰幼l件的影響很大,不像藏族集中聚居寸:青藏高原—帶自成系統(tǒng),自成流派。居住在拉薩的回族,住房即隨了藏族同胞,多住平房,院墻用牛角層疊砌成,院中擺放各種盆花,甚至衣著服飾,語言都學習了藏族的習慣。農(nóng)村回族居室禁止人畜混雜,大都做到雞羊有圈,草成垛。
在不少農(nóng)村回民蓋房都是大家互相幫工,有的一家蓋房,全坊每戶來一人幫忙,或互相變工,一般一請就到,不付工錢,只管吃喝,非常團結,齊心協(xié)力。
2、圍寺而居
聚居于當?shù)厍逭嫠赂浇鼩v來是回族人的傳統(tǒng),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分散,小聚居”。這樣既方便開展宗教活動也容易解決平時家庭內(nèi)的教門需要,集體在清真寺禮拜比個人在家禮拜意義更大,更受真主的喜愛;同族之間的相互照應和大事小情間的相互往來,互相幫助也很方便。同時也能更好的籌集資金建設與維護清真寺。由于回族生活習慣與共同的民族心理,不愿意與養(yǎng)豬,吃豬肉、死肉、驢、狗、騾等肉的民族住得很近。即使在回民雜居的村寨和街道,回民一般都與回民相接連居住,不愿意緊挨漢人居住,不愿意嗅到豬肉味。在城市,回民一般也愿與回民居住在一個院或一個單元。
3、注重清潔衛(wèi)生和環(huán)境美化
這也是是回族民居的共同特點,歷來以愛美,素以清潔、文明著稱。習慣在庭院內(nèi)栽種各種觀賞型的花草樹木,所植品種根據(jù)當?shù)氐臍夂蚝铜h(huán)境來定,總之要盡力做到環(huán)境優(yōu)美,干凈整潔。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城市還是農(nóng)村,你只要到回民家,就會感到回民在住宅的設計、陳設、布局、裝飾以及生活的點綴等方面,富有獨特的回回民族特點。特別是回族人喜歡種花弄草,庭院里喜栽各種樹木和花草,不少地方的回民還有養(yǎng)盆花的傳統(tǒng)習慣,窗臺上、院子里到處擺放著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妍的盆花。在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家家戶戶院子里種花、養(yǎng)花,一年四季都可看到盛開的鮮花,盛夏,初冬,更是萬紫千紅,陣陣馨香,令人陶醉。北方回民特別喜歡養(yǎng)鳳仙花(阿拉伯語謂之:“hai na”,俗稱指甲花;不只為了觀賞和美化環(huán)境,青年女性還可以用它來染指甲。
4、回族家庭的內(nèi)外裝飾特點
在回族家庭一般不掛漢字的條幅、對聯(lián),春節(jié)時也不貼春聯(lián)。而掛一種用竹筆蘸墨汁書寫的阿拉伯文書法——阿文“堵阿兒”(祈禱詞),這是為回族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佳品。在回族穆斯林家庭中或清真食堂的門楣上,都書寫或懸掛、張貼著一段經(jīng)文。這是什么內(nèi)容的經(jīng)文呢?這種書寫在家庭或食堂門楣上的經(jīng)文,叫做“經(jīng)字都阿”。“都阿”,是阿拉伯語du a的音譯,意為“祈禱”。經(jīng)字都阿,即阿拉伯文祈禱詞。
經(jīng)字都阿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清真言:內(nèi)容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2.作證言:內(nèi)容是“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3.太司迷:內(nèi)容是“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4.求護詞:“哎,主哇!求你為我們把天堂的門打開吧!”等。 顯然,這類“經(jīng)字都阿”形式上雖與漢族家庭門楣上的斗方相近,但內(nèi)容上絕非“招財進寶”、“吉慶有余”、“抬頭見喜”之類,而是以表達穆斯林最基本的宗教信仰為主。 除了各種精美的阿文書法字畫外,回族家庭還習慣在大廳和居室上掛上各種好看的圖畫,其中以《克爾白清真圖》最為多見。使用的材質(zhì)有的是紙張、有的是布料、還有毛質(zhì)的掛毯。另外,伊斯蘭歷(俗稱“回歷”)表,也是必不可少的,為節(jié)日、禮拜、封齋、開齋查閱使用,印制精良。
回族人家室內(nèi)常燃芭蘭香、檀香等,具有除穢、爽神、避濁、怡神之效果。
回族家中門窗潔凈、桌子、板凳、爐臺等各種設施和鍋灶上使用的器具都經(jīng)常擦洗。有的長輩在用清水把碗筷洗干凈后,還要再用潔凈的干布擦一遍,使得這些碗筷更加潔凈明亮。
5、生活用水及洗浴設施
回族人洗浴講究不用回頭水,而是使用流動的水。很保護水資源的清潔,院內(nèi)挖掘自備的水井、盛水的容器等要加蓋蓋住,不使污物塵埃落人。
在室內(nèi)每個回族家庭—般都備有浴室或吊罐(吊桶),為的是方便洗浴作大小凈。“吊罐”其實就是一個桶,由木材質(zhì)或各種金屬制成,傳統(tǒng)的使用方法是通過鐵鉤、繩子和滑輪拉到“勿思圈”的橫梁上,以手能摸到塞子為準。桶底有一個眼兒,不用時用一小段兒秫秸桿把眼兒堵住。秫秸桿兒是空心的,而最上面的節(jié)是最粗的部分,用的時候把秫秸往上一捅,水就流出來,往上推的越多水流量就越大,反之則越小,不用水時把秫秸往下一拉,正好把眼兒塞住。如今已經(jīng)有不少回族家庭使用了現(xiàn)代的淋浴設備,如各種熱水器等,有的在衛(wèi)生間里增加—個洗浴用的水桶,類似傳統(tǒng)的吊罐,固定在衛(wèi)生間頂部。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