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的生活方式走向開放﹑快速和信息化﹐各種思想從外部世界流入﹐必然引起本國民眾的反應﹐發(fā)生思想沖突屬于正?,F(xiàn)象。 現(xiàn)代人比過去有更多的方式展開交流和辯論﹐如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電話﹑傳真﹑手機﹔人們有話就說﹐不論什么距離﹐都能有聽眾接收。
在被人們認為最保守的國家沙特阿拉伯﹐由于以上原因和技術條件進步﹐社會上興起了辯論風氣﹐尤其在某些權威的學者之間﹐如伊瑪目﹑法官﹑律師﹑教授。 他們無意之中被情勢所迫﹐被卷入激烈的大辯論﹐辯論題多種多樣﹐例如演奏音樂是否許可﹑天太熱可否下午兩次禮拜合并﹑男女可不可以混排禮拜等等日常問題。
教法辯論一直都存在﹐此起彼伏﹐已成為平常事﹐因為伊斯蘭允許不同意見互相辯論﹐首先思考問題不脫離經(jīng)典根據(jù)﹐其次辯論時必須心平氣和。 最近的幾個星期﹐一場新辯論形成了高潮﹕伊斯蘭是否允許演奏音樂﹖
麥加禁寺的一位大伊瑪目﹐在一次演講中說﹐不應禁止音樂和唱歌﹐他遭到某些地方教長的反駁。 這位大伊瑪目是在禁寺中執(zhí)事的唯一黑人學者埃德爾‧卡爾巴尼﹐他以背誦《古蘭經(jīng)》和優(yōu)美洪亮的嗓音見長。 他說﹕“在《古蘭經(jīng)》中找不到明確禁止音樂的啟示或規(guī)定。” 沙特阿拉伯是一個禁止演奏音樂的國家﹐各種音樂一律被認為是邪淫之音﹐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沒有音樂的生活﹐不論在公共場所或家居不出門。 卡爾巴尼伊瑪目一言既出﹐引來許多質問的聲音﹐其中有不乏堅決反對者。
他堅持他的觀點﹐他解釋說﹐經(jīng)典中沒有禁止音樂的經(jīng)文﹐但是根據(jù)伊斯蘭教法原理﹐可以把音樂的性質進行優(yōu)劣分類﹐因為情調邪淫的靡靡之音確是對信仰有傷害﹐可以禁止﹐但不能良莠不分﹐因噎廢食一律禁止。 一律禁止是沒有根據(jù)的強制行為。 他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表博客文章說﹕“我是指正經(jīng)的音樂﹐其中的音調和歌詞﹐都可以煥發(fā)人的精神﹐提高道德品性﹐對社會有益。” 他表示愿意同任何人展開面對面交談和說理﹐不幸的是﹐許多人只會背后發(fā)牢騷﹐不遵守公平辯論的規(guī)則。
沙特阿拉伯阿齊茲國王法庭高級顧問謝赫阿卜杜爾‧奧貝肯是一位出名的學者﹐他堅持伊斯蘭信仰功修的溫和觀點。 當他公開提議﹐因為天氣太熱﹐夏季氣溫高超過50度﹐可以把下午的兩次禮拜合并。 他的提議引起國內學者嘩然﹐成為眾矢之的﹐對他萬炮齊鳴。 比較普遍的意見是﹐并禮是真主特殊恩惠﹐只有在某些特別艱難的條件下可以執(zhí)行﹐例如古代在外旅行。 他們認為﹐不能把真主的特殊恩惠改變?yōu)槿粘P袨椤?/p>
首都利雅得大清真寺伊瑪目謝赫阿布杜拉‧蘇戴斯在星期五主麻聚禮的臥爾茲中說﹐學者的責任是“為主傳播正道”﹐說話要有確切根據(jù)﹐不可把個人見解隨意發(fā)揮。 在過去通訊不發(fā)達的時代﹐隨意說話的影響不大﹐局限在一個地方﹐而如今是信息時代﹐一句話隨時都能傳送到千萬里之外﹐因此自由言論對社會和對伊斯蘭都會產生傷害﹐必須禁止那些“虛假”的教律。
沙特阿拉伯大穆夫提謝赫阿布杜爾-阿齊茲‧謝赫告誡那些隨意發(fā)表教律的學者﹐說話要負責任﹐口無遮攔是學者之大忌。 他星期日在全國《馬基德》電視網(wǎng)節(jié)目中說﹕“凡是沒有《古蘭經(jīng)》依據(jù)的教律﹐一律無效﹐而且必須制止。” 他把不負責任的教律比做是庸醫(yī)開出的錯誤藥方﹐對病人有害無益。 根據(jù)當前形勢和通訊發(fā)達的社會﹐他建議政府出面組織全國教法最高委員會﹐由資深學者和專家主持教律發(fā)布工作﹐以避免思想混亂。
沙特舒拉會議(伊斯蘭協(xié)商會議)代表哈馬德‧戛迪對《海雅特日報》記者說﹐為了清理當前教律混亂的局面﹐宗教管理機構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因為沙特阿拉伯被世界穆斯林看作是伊斯蘭示范國家﹐關于宗教問題﹐言行不得不謹慎。 《海雅特日報》專欄作家達伍德‧希瑞安評論說﹕“發(fā)表教律﹐非同兒戲﹐任何一條教律﹐都被民眾看作是天經(jīng)地義的行為準則﹐對社會影響極大。” 他在文章中說﹕“教律可以阻礙社會前進﹐也可以推動社會發(fā)展﹐因為它有無窮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