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1917出生于山東莒縣,1934年起在北平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學習。歷任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國務委員、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等職。1987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
“八年隴原三段分,處亂治窮費盡神,是非功過應與析,黨心民心與良心。”當年,宋平奉命從他工作了八年的甘肅回京,寫下了這幾句話。一個敢于用“良心”見證歷史的人,一定是一個偉大的人,他總會在胸襟里裝著最普通的人和最需要關心的人,他甚至不怕犧牲自己,只要有能力、只要有精力,就盡可能為他們做更多有益的事。當前,農村的經濟發(fā)展遇到了新的挑戰(zhàn),從中央到地方,從普通人到致力改革的有志之士,都在努力為農民問題探求著新的出路。曾為使數(shù)億農民過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老一代國家領導人宋平,雖已年近九十,但仍舊一如既往地關注并為此不懈努力。我們從他的往事里,可以感覺到他平凡而又可貴的精神。
1934年,宋平在北平大學農學院學習時,就篤志學農興農。宋平的血管里奔騰著農民的血液,他曾矢志在貧困地區(qū)推行聯(lián)產承包制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骨子里為農民致富做實事的信念始終不曾動搖。在他的一生中,盡管曾變換過許許多多的職務,但他不論走到哪里,都不遺余力地為農民解憂排難辦實事。
為農民謀幸福,敢于冒險“突禁區(qū)”
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三年時間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而它本身又經過了從包工、包產到組,到包產、包干到戶的發(fā)展過程。“組”和“戶”一字之差,所蘊含的意義卻有天壤之別。這之中,宋平曾為觸犯“公認”的原則、突破所謂“禁區(qū)”作了不懈的努力。盡管此間“險象環(huán)生”,但最終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利益。
1973年春,甘肅中部地區(qū)22個月沒有下過透雨,旱情十分嚴重。剛剛到任不久的宋平,到中東部地區(qū)察看災情,向甘肅省委匯報后,實施了緊急救災措施,使災區(qū)人民順利度過了災荒。但是,這只不過是解決了燃眉之急,大部分地區(qū)的農業(yè)條件如果沒有根本性改善,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也就不會被充分調動起來。于是,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問題,成了宋平難以安枕的頭等大事。
擔任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后,宋平緊緊抓住農村問題不放,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農村調研,察看了大量的生產隊,在農家院子里主持了許多座談會,隨后主持制定和發(fā)布了一些有利于農村經濟恢復的決策性文件。但由于“左”的影響仍然嚴重,有些地方干部依然心有余悸,不敢抓落實。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宋平的高度重視。
為此,宋平到農村基層蹲點,通過近一年的調查研究,深感農村經濟政策的落實不容樂觀。不久,甘肅省委結合農村實際,又制定了《關于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十個問題的試行規(guī)定》,繞開中央剛剛頒發(fā)的《關于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決議》中提出的不許包產到戶,不許分田單干的提法,著重強調“要尊重生產隊的生產指揮、經營管理權和產品分配權”。
1979年春節(jié)剛過,一個劃分作業(yè)組、牲畜分戶喂養(yǎng)的熱潮迅速在全省展開。在一些十分貧困的邊遠山區(qū),農民自主決策的包產到戶也悄然出現(xiàn)。革命老區(qū)慶陽縣推行聯(lián)系產量的責任制——作業(yè)組,不少社員承包山地而大獲豐收,由往年連肚子都吃不飽一下子變得吃穿有余。
正當甘肅廣大農村普遍推行作業(yè)組、建立責任制,轟轟烈烈開始春耕、春播之際,《人民日報》于1979年3月15日在頭版頭條發(fā)表了一讀者來信,并加編者按稱:已經出現(xiàn)分田到組、包產到組的地方,應當正確貫徹執(zhí)行黨的政策,堅決糾正錯誤做法。其他一些中央媒體也緊跟著作出了反應。
甘肅干部群眾反映強烈,有的批評寫信人根本不了解農村實際,成心不讓農民吃飽肚子;有的準備上訪,討個說法;有的則擔心又要受批判,準備挨整。為消除媒體造成的消極影響,穩(wěn)妥地推進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甘肅省委于當月下旬召開了各地市州委書記座談會。宋平在會議上強調,廣大農村實行以作業(yè)組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符合甘肅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應堅持搞下去,不要聽風就是雨;對前進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要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要隨便糾偏。“倒春寒”的陰影很快得以消除。
10月,宋平在甘肅地市州委書記會議上分析了甘肅農村改革的形勢,會議討論通過了宋平主持制定的《關于當前農村工作的幾點意見》(簡稱《六條意見》),紅頭文件上明確提出:“某些農牧副業(yè)生產的特殊需要和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單莊獨戶,可以實行責任到人和包山戶等形式。”于是,“責任到人”、“包山戶”這些新名詞新提法陸續(xù)出現(xiàn)在甘肅省委的正式文件上。
同月底,國務院一位分管農業(yè)的領導同志托人打電話轉告宋平,要他糾正包產到戶等不符合中央規(guī)定的做法,說:“哪有省委第一書記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搞包產到戶的!”甘肅省也有一些干部對《六條意見》有看法,認為放得太開,憂心忡忡。
為了進一步統(tǒng)一思想,堅定信心,12月8日,甘肅省委召開地市州委書記座談會,討論《六條意見》下發(fā)后農村改革的形勢。會上,書記們發(fā)言十分熱烈,觀點、態(tài)度也十分明確,一致認為《六條意見》不能再變。宋平在作總結發(fā)言時強調:“一切為了調動人的積極性,發(fā)展生產力,不要怕冒尖,步子要快。觀望一年,就耽擱一年莊稼。”
就這樣,包產到戶迅速在甘肅全省推開。“包產到戶心歡暢,人人都把力出上。牛羊滿坡糧滿倉,有吃有穿沒愁腸。”“包產到戶辦法好,農林牧副一齊搞。商品生產發(fā)展了,挖去窮根扎富苗。”一段段順口溜,無不表征真實的民情民意。
在晚年,宋平回憶起甘肅包產到戶的經歷時說:“那是千百萬農民為解決吃飯問題選擇的辦法。它符合當時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因而勢不可擋。”
為普通人樹碑立傳,“愚公”是他敬仰的人
一個這么不遺余力為農民謀利益的人,心中一定對農民裝著真切的感情。在甘肅的廣袤大地上,到處都流傳著宋平和普通百姓的故事。
2000年7月,甘肅會寧縣桃花山上,一位耄耋老者緩緩登上山巔,走向坐落在這里的“紅嘴山上新愚公郭富山”半身銅像,放置好花環(huán),三鞠躬……
是什么讓一位白發(fā)老者不辭辛苦拾級而上、頂禮膜拜?被祭奠的是一位地方勞模。這位已年逾八旬的老者,就是當年主政過甘肅的宋平。郭富山是會寧縣一位普通的林業(yè)員,自1964年起,20多年堅持不懈,一個人修了753塊梯田,移動土方4.2萬立方米,植樹造林125畝,成活樹木3.8萬多株,使原本荒禿的紅嘴山變成了“花果山”,創(chuàng)造出干山枯嶺植樹造林的奇跡。1973年,宋平在會寧了解災情,聽了縣上匯報了郭富山的事跡,當即決定上紅嘴山看望。
看到紅嘴山上成片的林木和被郭富山磨禿了的七把鐵锨,宋平深深地震撼了,緊緊地握住郭富山那長滿了老繭的雙手,深情地說:“老郭,你干得好!你創(chuàng)造出了黃土旱塬植樹成活的好經驗。眼下有困難是暫時的,我?guī)椭悖蹅児餐Π?”于是,一位平民百姓與一位地方長官結緣。
宋平一貫堅決反對請客送禮,不僅在各種會議、場合痛斥這類腐敗現(xiàn)象,而且身體力行。為此,沒有人敢給他送禮,否則就會吃閉門羹,碰上一鼻子灰。然而,在甘肅工作期間,他也曾收過“禮”,但這樣的收“禮”卻被干部群眾傳為佳話。
1979年12月,郭富山作為甘肅省人大代表到蘭州參加會議,并給宋平帶來了幾個紅嘴山上產的蘋果:“宋書記,聽說你從來都不收禮,但這幾個蘋果你得收下。一來感謝你對我一個農民的支持;二來說明只要下工夫,干旱有治。”宋平激動地說:“老郭,你送的蘋果我收了,這不是一般的禮品,是你心血和汗水的結晶。”為了表示支持郭富山的工作,宋平回贈了兩把嶄新的鐵锨。
1978年和1980年,宋平又兩次上紅嘴山看望郭富山和他的樹。1987年4月,宋平得悉郭富山去世的噩耗后,十分悲痛,專門給會寧縣委打電話表示深切的哀悼,并送上花圈。兩年后,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已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的宋平到會講話時,專門講了一段郭富山的事跡,并提出建議為其塑像。
在郭富山去世13年之后,到甘肅考察的宋平特地抽空登上會寧縣的桃花山,瞻仰安息在這里的農民朋友、造林愚公郭富山。是的,故人已去,但他的精神卻已化成一座青山,融入了這片可愛的土地。不過,在這座豐碑的背后,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座豐碑——一個始終為最普通人謀利益的偉人的高尚精神,已經深深地記憶在人們的心里。
鄉(xiāng)土間那些貧困的人 ......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