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地(1852—1931),字平存,號山傭,回族。湖北省沔陽縣城七里城人(今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鎮(zhèn)七里城)。自幼天賦過人,勤奮好學,20歲考取秀才,因家境貧寒,乃教蒙館維生,業(yè)余刻苦攻讀,學業(yè)日有長進,光緒十五年,中舉,光緒十八年,中進士。旋任兵部主事。光緒二十九年,以“欽差”去伊犁,他不滿清朝廷對邊疆回族的鎮(zhèn)壓政策,中途稱病回京,不久又以父親病逝“丁憂”歸里。民國建立,在家教書,醉心于史志訓詁之學、與名士楊介康(翰林)、諶志宇(舉人)等,組織沔城詩社,以吟詩應對相倡和。著有《沔陽州志舉正》、《歷代帝王世系圖表》和《說文部首注釋》手稿。民國3年,沔陽回族人民推戴他為“回族俱進會會長”。民國20年病逝于仙桃館舍,終年79歲。
先生愛書癖,博學強記,晚年猶手不釋卷,口誦心惟,每到會心處,忘人忘我,親友相呼,也不應對。京官任內(nèi),薪俸多用于購書,經(jīng)、史、子、集,搜羅無遺,藏書達萬冊。后悉數(shù)運回老家珍藏,抗戰(zhàn)時期,毀于戰(zhàn)火。
先生不僅“學而不厭”,尤其“誨人不倦”。晚年,在家鄉(xiāng)教書20余載,桃李遍江漢,對貧苦好學之遠道學生,不但學俸免收,且周濟食宿。仙桃貧苦子弟劉德俊,受業(yè)于門,備受關(guān)懷,得以成名。張難先、聶國青等湖北名宿,質(zhì)疑問難,求教于先生。
晚年息影田園,熱愛桑梓,熱心公益事業(yè),在沔城清真西寺,創(chuàng)辦回族文化班,修筑東荊河堤,也曾捐輸相倡,更致力于民族團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