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国产,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小说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成功勵志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余秋雨:談讀書(在高雄中山大學演講)

來源: 時間:2010-03-25 點擊: 我來說兩句

各位朋友:
中山大學我一定會來,原因之一是余光中先生在這里。我在《山居筆記》后記中曾經(jīng)寫到,自己的散文集在臺灣出版,生怕有幾個人看到,首當其沖的就是這位與我同姓的先生。今天,居然由他來主持演講會,演講的題目又是讀書,那我就更膽怯了,有誰敢當著余光中先生的面大談讀書?
但是報紙已經(jīng)多次預告,今天又有不少其它城市的朋友遠道趕來,看來只能硬著頭皮給大家提幾點讀書建議了,請余光中先生和在座諸位指正。
在中國話里,上學也叫讀書。今天我們所談的讀書只指課外閱讀。課外閱讀當然是針對青年學生而言的,但我看到在座又有不少上了年紀的朋友。青年人的讀書和成年人的讀書在總體上應該是有所區(qū)別的,需要分開來討論。當然這種區(qū)分又不是絕對的,有些青年人在閱讀上已經(jīng)成年,有些成年人在閱讀上還算青年。

青年人的閱讀
  我覺得一個人的最佳讀書狀態(tài)大多產(chǎn)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這種狀態(tài)則取決于青年時期的準備。
中年以后的讀書可以隨心所欲,而在青年時期卻不能過于隨意,需要接受一些過來人的指點。我大概也能算作一個過來人,因此可以和同學們隨便談談。

一、盡早把閱讀當作一件人生大事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一個人如果在青年時期就開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擺脫平庸就十分困難。
何謂平庸?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tài)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無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圣,生命涵意的豐富。而他們失去的這一切,光憑一個人有限的人生經(jīng)歷是無法獲得的,因此平庸的隊伍總是相當龐大。黃山谷說過:“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這就是平庸的寫照。黃山谷認為要擺脫平庸,就要“用古今澆灌”。
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shù)的智能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xiàn)給你。區(qū)區(qū)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jīng)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chǎn)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來匆匆彌補就有點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時就進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產(chǎn)生偏差,誤以為是出身、財富、文憑、機運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實歷盡滄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質量。生命的質量需要鍛鑄,閱讀是鍛鑄的重要一環(huán)。

二、要把閱讀范圍延伸到專業(yè)之外
  閱讀專業(yè)書籍當然必要,但主要為了今后職業(yè)的需要。魯迅說:“這樣的讀書,和木斧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并沒有什么分別,并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很可憐。”(《讀書雜談》)
諸位報考大學的時候,剛剛從中學出來,都還不到二十歲吧,大人們還習慣于把我們稱作孩子,青春的生命那么可愛又那么具有可塑性,卻一下子被澆注在某個專業(yè)的模坯里直至終老,真是于心何忍。
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彈性。大學時代的生命彈性,除了運動和娛樂,更重要的體現(xiàn)為對世界整體的自由接納和自主反應,這當然是超越專業(yè)的。
現(xiàn)在很多所大學都發(fā)現(xiàn)了學生只沉陷于專業(yè)的弊病,開設了通識教育課,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同樣作為一門課程,即便通識教育也保留著某種難于克服的狹隘性和被動性。因此不管功課多重,時間多緊,自由的課外閱讀不可缺少。
更何況,時代的發(fā)展使每門專業(yè)的內在結構和外部界限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整體視野,連專業(yè)都很難學好。

 三、先找一些名著墊底
  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點,因此先要做一點墊底的工作。
墊什么樣的底,就會建什么樣的樓。因此盡量要把底墊得結實一點,但時間不多,要尋找一種省儉方式。最省儉的墊底方式,是選讀名著。
有些青年人對名著有一種逆反心理,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開,這是孩子氣的舉動。名著不管是不是夠格,總是時間和空間篩選的結果,我們可以不在乎名著,卻不可以不在乎時間和空間。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樣的作品居然被時間和空間首肯,這本身就是一個極有文化深度的懸念,光憑著這個懸念也值得去讀一讀。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復閱讀,已成為當代社會詞語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會在文化溝通中產(chǎn)生嚴重障礙。
名著和其它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們好像軍事上的制高點,占領了它們,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話下了。對于專業(yè)之外的文化領地,我們沒有時間去一寸一寸占領,收取幾個制高點就可以了。
對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個時間只能死啃一本,附帶著集中閱讀與它有關的書籍,務必把這個制高點完全占領。這是一個似慢實快的辦法。書桌上不堆放多種類別的書,更不要擺出博覽群書的派頭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讀,到頭來就像愚熊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滿地狼籍卻食不果腹。應該反過來,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氣穩(wěn)地反復咀玩,每一本又都是高水平的作品,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學問規(guī)模就影影綽綽地成型了。
有人認為,名著總是艱深的,不如讀第二、第三流的作品省力。其實,第一流的作品由于邏輯比較清晰、表述比較果斷、個性比較鮮明、形態(tài)比較優(yōu)美,閱讀起來不見得比第二、第三流的作品費力。即使費點力,因你內心深知其足可一以當十,也會感到值得。
那么,如何確認名著呢?這就需要尋求幫助了。過去很多大學者都為青年人開列過“必讀書目”,但他們既要顧及各門學問的完整性,又要顧及青年人的多種層面和多種可能,總是把書目開得太長。“必讀書目”其實變成了“重要書目”,可能一輩子也讀不完。
因此我們需要尋找一種更有針對性的小書目。是否有針對性決定于書目開列者對閱讀者的了解程度。青年學生不妨找自己信賴的師長作一些必讀書目方面的交談,交談中要把自己的興趣、欠缺和已讀過的名著告訴師長,以求獲得有效的指導。

 四、名著讀不下去也可以暫時放下
  即便是一位熟悉的師長很有針對性地為我們開了一份必讀書目,書目里的名著也有讀不下去的時候。
讀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讀。這就是非專業(yè)閱讀的瀟灑之處。
這么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為你與它沒有緣分,或許說暫時無緣。
再有針對性的書目也只考慮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而無法考慮到你接受的可能性。所謂可能,不是指閱讀能力,而是指興奮系統(tǒng),這是你的生命秘密,別人誰也不會清楚。
閱讀是對外部世界的開發(fā),也是對自己生命的開發(fā)。開發(fā)生命并不是重塑生命,我們的生命并不太壞,沒有必要打碎了重塑。任何開發(fā)都應該順應著地理地脈,開發(fā)生命也是同樣,硬撬硬鑿會傷筋動骨。如果某個領域的幾部代表性名著都讀不下去,那就證明你與那個領域整體無緣,想開一點,整體放棄。也許幾年后突然讀得下去了,說明當初的無緣是短暫現(xiàn)象。但暫時現(xiàn)象也是真實的,不可為幾年后的可能而硬來。
茫茫書海,真正與你有緣的只是一小角。名著如林,真正屬于你的也只是不多的幾十本。有不少名著屬于有緣無緣之間,那也不妨一讀,因為知道的范圍總應該大于熟悉的范圍,熟悉的范圍總應該大于擁有的范圍。只要有時間,算不上名著的多種書籍也不妨廣泛地瀏覽一下,那里也會有大量既能契合你、又能提高你的東西。名著是基礎,但不是封閉我們的城堡。
我剛進大學的時候,有兩位年老的圖書館管理員笑咪咪地告訴我,他們能從一年級學生的借書卡上預測這些學生將來的成就,幾乎是百試不爽。毫無規(guī)律胡亂借書的很難有希望,窮幾年之力死啃一大堆名著的也不會有太大的出息;借書卡上過于疏空的當然令人嘆息,借書卡上密密麻麻的也叫人搖頭,我上面講的這些道理,有不少正是從他們那里討教來的。

五、有一二個文化偶像不是壞事
  在選讀名著的過程中,最終會遇到幾部名著、幾位名家最與你情投意合。你著迷了,不僅反復閱讀,而且還會尋找作者的其它著作,搜羅他們的傳記,成為他們的崇拜者。我的一位朋友說他一聽到辛棄疾的名字就會臉紅心跳,我在讀大學時對法國作家雨果也有類似的情景。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偶像。
偶像的出現(xiàn),是閱讀的一個嶄新階段的開始。能夠與一位世界級或國家級的文化名人魂魄與共,真是莫大的幸福。然而更深刻的問題在于,你為什么與他如此心心相印?不完全是由于他的學問、藝術和名聲,因為有很多比他學問更高、藝術更精、名聲更大的人物卻沒有在你心底產(chǎn)生這樣強烈的感應。根本的理由也許是,你的生命與他的生命,有某種同構關系,他是你精神血緣上的前輩姻親。暗暗地認下這門親,對你很有好處。
同構不等于同級。他是萬人矚目的文化名人,你是籍籍無名的青年學生,但他的存在,證明你所進入的生命系統(tǒng)的某些部分,一旦升騰,會達到何等壯美的高度,于是你也就找到了一條通向崇高的纜繩。
有的同學把文化偶像的崇拜一律看作幼稚行為,成天懶洋洋地對一切可以仰望、可以進入的對象愛理不理,偶爾心有所動也快速地自我熄滅,實在是坐失了很多良機。
那些讀了一輩子書卻說不出最喜愛哪幾部著作、哪幾位作者的人,哪怕是學富五車的老學者,我也不敢恭維。在如此廣闊的文化天地中失去了仰望的興致,失去了親和的熱量,失去了趨附的動力,整個兒成了一尊冷眼面世的泥塑木雕,那還說得上什么?

六、青年人應立足于個人靜讀
  青年人讀了書,喜歡互相討論?;ハ嘤懻撃軜嫿ㄆ鹨环N興趣場和信息場,單獨的感受流通起來了,而流通往往能夠增值。
但是總的說來,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感應,很多最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閱讀的程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線索來綰接,而細若游絲的生命線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抽理和維護的。這一切,都有可能被熱鬧所毀損,更何況我們還是學生,即使有點浮淺的感受也不具備向外傳播的價值。在同學間高談闊論易生意氣,而一有意氣就會墜入片面,膚淺變得更加膚淺。
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一個善于吸收的觀眾,總喜歡獨個兒靜靜地走一會,慢慢體味著一個個鏡頭、一句句臺詞,咀嚼著藝術家埋藏其間的良苦用心,而不會像有些青年那樣,還沒有出電影院的門就熱烈談論開來了。在很多情況下,青年人競爭式的談論很可能是一種耗散,面對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這樣。
等到畢業(yè)之后,大家在人生感受上日趨成熟而在閱讀上都成了孤立無援的流浪者,這倒需要尋找機會多交流讀書信息了。那是后話,過一會兒再說。

七、讀書卡片不宜多做
  讀書有一個經(jīng)常被傳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奮地做讀書卡片。讀到自己有興趣的觀點和資料,立即抄錄在卡片上,幾個月之后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門別類地存放好,以后什么時候要用,只要抽出有關的一疊,自己也就可以獲得一種有論有據(jù)、旁征博引的從容。
這種方法,對于專業(yè)研究、論文寫作是有用的,但不適合青年學生的課外閱讀。
從技術上說,課外閱讀的范圍較大,又不針對某個具體問題,卡片無從做起,即使做了也沒有太大用處,白白浪費了許多閱讀時間。如果要摘錄雋語佳句,不如買一本現(xiàn)成的《名人名言錄》放在手邊。
但技術上的問題還是小事。最麻煩的是,做卡片的方法很可能以章句貯藏取代了整體感受,得不償失。一部好的作品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即使擷取了它的眉眼,也失去了它的靈魂。
有人說,做卡片的原因是自己記憶力太差,讀過的書老也記不住,記不住等于白讀,留下幾張卡片也算是自我安慰。
實際上,閱讀的記憶力有一種嚴格的選擇功能,書中真正深切觸動你的內容,想丟也丟不掉,對此你要有更多的灑脫和自信。
記不住當然是大量的,但記不住的內容又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真實的遺忘,一部分是無形的沉潛。
屬于真實遺忘的那部分,不必可惜,就讓它遺忘吧,能遺忘也是一個人自由自主的表現(xiàn)。太監(jiān)之所以要記住宮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因為他不能自由自主,不敢遺忘。正是遺忘,驗證著生命結構的獨立。
至于無形沉潛的那部分,我想大家都有過體會。在一定場合,由于一定的需要,居然把多年前早就淡忘了的印象攪動起來了,使自己也大吃一驚。蘇轍曾說:“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譯成現(xiàn)代口語,大致意思是:早年讀書似乎沒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審察事物時卻發(fā)揮了奇特的功效。這便是記憶的沉潛。
人類的大腦機能十分神奇,不要在乎表面上的記住記不住,該記住的總會記住,該忘記的總會忘記,該失而復得的總會失而復得,輕輕松松讀下去就是了。
我不主張在課外閱讀中做很多卡片,卻贊成寫一些讀書筆記,概括全書A神采和脈絡,記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種讀書筆記,既在描述書,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都不要太長,以便對實時的感受進行提煉,把感受提煉成見識。

 八、有空到書店走走
  大學生的閱讀資源,主要來自圖書館。但是,我希望大家有空也到書店走走。書店當然比圖書館狹小得多,但它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前沿。當代人的精神勞作有什么走向?這些走向與社會走向有什么關系?又被大眾接受到什么程度?解這些疑問的最好場所是書店。
嶄新的紙頁,鮮亮的封面,夸張的宣傳,繁忙的銷售,處處讓你感受到書籍文明熱氣騰騰的創(chuàng)造狀態(tài),而創(chuàng)造,總是給人一種愉悅的力量。這種力量對讀書人是一種莫名的滋養(yǎng),使你在長久的靜讀深思之后舒展筋骨,渾身通暢。
你可以關注一下暢銷排行榜,判斷一下買書的人群,然后,也準備為自己選幾本書。在書店選書與在圖書館選書有所不同,對于重要的書,你會反復考慮永久性擁有的必要性,于是在書架前進行了一次短短的自我拷問。你也許會較少猶豫地購買幾本并不重要卻有趣、可愛的新書,由此你對自己與書籍的奇異關系產(chǎn)生了某種疑問,這種疑問的每一個答案都讓人開心。

 

延伸:再談談讀書——好的讀書人應該不斷“扔書”
    如果你明天就要投入一次遠途跋涉,行篋中將帶一本什么書?
    抗戰(zhàn)時期,許多學者輕裝逃難前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有人帶了《莊子》,有人帶了《劍南詩稿》,有一位教授在簡薄的行囊中硬是塞進了一部《紅樓夢》…… 這種匆忙間的選擇,不僅溫暖了這些學者生命史上荒寒的歲月,而且往往決定了他們后半輩子的學問走向,因為這種選擇凝聚著他們的見識和裁斷。
    我們見過許多這樣的讀書人:他們勤奮地借書、買書、藏書、啃書,但是如果你問他們,這么多年讀下來最喜歡哪幾本書,最敬畏哪幾本書,對自己的人格學問影響最大的是哪幾位作家,他們往往答不出來。倘使把讀書比作交友,這樣的讀書人,近似交際場中那類四處點頭握手、廣散名片的人物,他們沒有知己、沒有深交。讀書的無效和無聊,莫過于此。
    讀書,要建立自己的偶像。說白了,就是我崇拜誰,我最喜歡讀誰的書。在我看來,沒有崇拜就沒有進步的階梯,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也沒有追趕的目標。 我大學時特別崇拜的作家是雨果,后來又長期被海明威的硬漢氣魄所傾倒。我覺得,只有崇拜一個人,你才能產(chǎn)生讀他、了解他、超越他的自信與激情。
    尋找偶像,也就是尋找自己。要相信,茫茫書海中,只有那么一小塊,才與你的生命素質有親切的對應關系。要憑著自己的人生信號去尋找,然后才可能由此及彼,擴大成果。完全脫離個人文化心理結構而任意沖撞,讀書就會因失去了自身生命的儒養(yǎng)而變得毫無樂趣可言。
     著名學者梁實秋曾說過一句名言:桌上永遠只放一本書。這句話雖然有些夸張,但確是他的讀書秘訣。讀書要忌雜,要讀好書、讀一流的書,從高位進入。應該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適于選作精讀對象的書,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這樣,閱讀才能導致我們向大師們逼近,我們的生命內涵也才能因此而獲得提升。
    同時,哪怕是一流的好書,也切忌雜亂無章地讀。讀好書需要形成系統(tǒng),需要時間間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無數(shù)事實說明,讀書不在多,而在于一個“精”字,在于有沒有合理的系統(tǒng)和計劃,在于你的系統(tǒng)和計劃之間有沒有良好的邏輯關系。舉例說,假如你讀詩,在一段時間可以專門讀一讀唐詩,而在其中的某段時間里則可以專門讀李白。在你精讀了李白的代表作以后,寫點讀后感,再看一看有關李白作品的評論文章,強迫自己在高層次上與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對話。
    另外,學習上的尋找沒有終極性的對象。時代的前進,使得今天我們必須推進閱讀的速度與廣度,加快更換精讀對象的頻率。我們的行篋中,如果長久只有那一兩本書,那么,我們的人生旅程,很快就會枯窘。在這一點上,我們比前輩學者們既幸運得多,也艱難得多了。
    我們的前輩不容易找到書,所謂“書香門第”往往也就是幾箱子書而已,其中大多是線裝書,整個文字量遠沒有現(xiàn)在的幾箱子多。我的祖輩也算讀書人,到了父輩,幾乎全部沉積在我伯伯余志云先生身上了。他中英文皆通,書法繪畫亦精,沒想到不到 30 歲就因肺結核去世。他這么一個博學才子留下了兩箱書,我都仔細看了,甚至可以說,那是我童年時代天天都要翻弄一下的寶庫。《史記》《石頭記》《芥子園畫譜》《林語堂英漢大辭典》《世界文學名著選》 ( 高語罕編 ) 和顏真卿、柳公權的諸多字帖。數(shù)量其實不多,卻都提挈了每一項知識的經(jīng)脈。我爸爸和叔叔在12·8日本人的轟炸中帶著這兩箱子書從上海的這個區(qū)域逃到那個區(qū)域,比衣被糧食還要看重,最后又千辛萬苦地坐車、搭船、肩扛它們逃到故鄉(xiāng)。日本人占領了故鄉(xiāng),家人無處逃難了,只能陪著這兩箱子書苦等著,等著抗戰(zhàn)勝利,然后,等著我出生。
    今天,我們面前的書太多了。因而,一個好的讀書人同時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淘書者”。這里的淘書指“淘汰”———也就是要不斷扔掉自己的書。
    我每次搬家,都要扔掉大量書。最多的一次扔了一萬多本,上海的報紙把這件事都當作新聞報道了。我都扔掉了哪些書呢,歸納起來,大約有這么幾類:1. 過時的舊書。主要指觀念、知識結構過時的書;2. 十年沒有碰過,估計將來的十年也不會去碰的書;3. 以前買的,已汲取過營養(yǎng),或者屬于“營養(yǎng)不良”的書;4. 包裝陳舊、不成套、系統(tǒng)零亂或翻譯版本不好的書。總之,除了工具書和資料書,書房為我們留下的應該是一流的精品,讓平庸和瑣碎離我們的書桌越遠越好。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jīng)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