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市內的文成公主雕塑
中國唐代傳說中的文成公主像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范。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所以,今天人們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唐太宗貞觀12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國富兵強,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并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于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王侯之女,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對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于貞觀15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據(jù)說,當時選隆冬季節(jié)出發(fā)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jié)河水平緩,有利于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選擇這些人是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谷渾,已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wěn)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xié)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而遠嫁,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xié)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艱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fā)源地河源,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蕃地勢惡劣而憂心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松了一口氣,于是送親隊伍在這里作了數(shù)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松贊干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tài)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樸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干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后擁、威風八面地進入了邏些城(今拉薩),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jié),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的贊普和夫人歌舞慶賀。松贊干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筑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布達拉宮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致,還開鑿了碧波蕩漾的池塘,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鄉(xiāng)之情。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松贊干布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制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一對異族夫妻,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按照傳統(tǒng)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tǒng)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shù)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wèi)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干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guī)。
待生活安定下來后,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yōu)美,使松贊干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并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jié)h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guī)化。松贊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yōu)閹煟瑢W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著他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千里跋涉,遠赴長安,進入唐朝國家,研讀詩書,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隨行農作人員來到后,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那頂壯的莊稼,驚人的高產,讓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為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種不管,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yè)技術,使他們在游牧之余,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尤其是把種桑養(yǎng)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后,吐蕃也逐漸有了自制的絲織品,光澤細柔,花色濃艷,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們喜不勝收,都十分感謝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贊干布,使得這位生長于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到漢族女性的修養(yǎng)與溫情,他對文成公主不但備加珍愛,而且對她的一些建議盡力采納。文成公主則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協(xié)助丈夫治理這個地域廣闊,民風剽悍古樸的國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她參與治國,卻從未要求松贊干布給自己一個什么官職,對于吐蕃國的重大政治決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強行干涉,因此松贊干布和大臣們對她贊賞,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為他們行政的參考,而廣大的吐蕃民眾更視她如神明。
貞觀22年,唐太宗派使節(jié)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想融洽彼此間關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遠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隊伍帶著大批絹帛文物上路,途經天竺國時,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搶掠,除了王玄策帶著少量人馬逃出外,大部分人馬及物品全都搶去。王玄策狼狽地抵達吐蕃,拜見了松贊干布并說明了遭劫的情況,松贊干布認為天竺國是有意挑釁,破壞他與大唐的關系,于是派遣大軍討伐天竺,搗毀了他們的都城,俘虜了天竺王子,還繳獲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節(jié)隨從人員。
貞觀23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嗣位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銀、絹帛、詩書、谷種,并特為文成公主送去了飾物和化妝品,以嘉勉她和親撫蕃的功德。
松贊干布因之上書謝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勤兵赴國除討。”并獻上珠寶十五種,請代置太宗靈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對松贊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動,又晉封他為賓王,更賜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長安后大開眼界,趁唐高宗高興之機,向他請求賜給造酒、碾米和制造紙筆墨硯的技術,唐高宗都—一答應了。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系,在文成公主聯(lián)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峰。
在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贊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后,松贊干布去世,他的孫子繼位為贊普,因贊普年幼,所以國事多由祿東贊一手掌握理,家事則由文成公主操持,這時一切還算平穩(wěn)。然而不久祿東贊也死去,他的兒子欽陵沿襲作了大論,這時吐蕃與鄰邦士谷渾關系惡化,他們均上書向唐廷請求論斷是非,而唐高宗遲遲不予裁決,欽陵按捺不住,起兵擊潰了土谷渾。不料這一舉動卻觸犯了唐廷的威嚴,唐高宗認為在他還沒有作出判決之前,吐蕃就擅動武力,簡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里,因此在咸亨元年,派薛仁貴督師討伐吐蕃。
誰知薛仁貴的軍隊在大非川一帶被吐蕃軍隊打得一敗涂地,從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氣,連年興兵進犯大唐邊境。唐廷派大軍長駐洮河鎮(zhèn)守,以防吐蕃軍隊的騷擾,雙方陷入了敵對局面,吐蕃成為唐王朝始終無法解決的最大敵人。
從唐太宗貞觀15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開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貴率兵征討吐蕃為止,整整30年的歲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域,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終不能善加利用,輕易挑動戰(zhàn)爭,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詣所營造的和睦局勢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邏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沒能改善彼此的外交關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與唐朝關系疏遠而稍減,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哀痛。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志紀念。與她前來的隨員也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他們死后,也紛紛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兩側。至今文成公主和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視為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