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四川臨邛地方有錢人很多,其中有個叫卓王孫的,尤為富有,家里有僮仆傭工800多人。
卓王孫有一個女兒名文君,很有才華,愛好音樂和文學(xué)藝術(shù),但年輕輕的守了寡。一次,卓家來了客人,是臨邛縣令王吉。王縣令同時還帶來了一位他的朋友,蜀郡成都名士司馬相如,字長卿。卓王孫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們。酒至半酣,縣令夸說司馬彈得一手好琴。大家正喝得高興,就請相如當眾拂弦助興,司馬推說沒有好琴,卓王孫就令人去向女兒取綠綺琴。琴拿來了,相如起身開始撫弄。文君聽說前廳有人彈琴,就偷偷地在門簾后窺看,一見相如的人品和風度,即被他吸引住了。這時,相如也察覺到簾后有人觀看,隔簾隱約望去,為一絕色佳人,知道是一向思慕的才女卓文君,因而彈了一曲“鳳求凰”。在琴聲中,寄托了愛慕之情。對于這琴聲中表達的感情,文君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非但心領(lǐng)神會,而且更為相如高超的演奏技藝和藝術(shù)水平所傾倒。當天夜里,文君借侍人幫助,大著膽子找到司馬住所。兩人各吐衷情,愿永結(jié)同好。
后來,卓王孫分給文君僮仆100多人,錢100萬以及其他財物,文君的僮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織工。文君在成都開設(shè)了一個絲織工場,親自設(shè)計圖案紋樣。所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在當時非常行俏走紅,稱文君錦。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說,卓文君還是一位美術(shù)設(shè)計師和女企業(yè)家呢!唐代的張何專門寫了一篇《蜀江春日文君濯錦賦》,詞多瑰麗,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了文君錦艷傾全國的氣質(zhì)。他說卓文君的回文重錦葉疏花密,布局得當,中有小鳥穿插其間,生動活潑,好像能聽到鳥鳴聲;再如鳳鸞舞風,或戲蝶成雙,或嬌鸚欲弄,色彩厚重而鮮明,青的像禁柳,紅的像宮花。這些產(chǎn)品有的上貢朝廷,有的供官員們使用,有的作貴夫人的車飾,不是一般的齊紈、楚練、細穀輕紗所能比擬的。
卓文君的故事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司馬相如是漢代有名的文學(xué)家。他被《漢書》立傳,是因他文學(xué)上的成就,并不是因為娶了卓文君,但文君與文君錦卻因之而名垂千古。這里還有一段小插曲,故事見《清異錄》,說文君與司馬相如結(jié)合后,文君曾把一件鹔鷞裘賣了。鹔鷞是一種美麗的水鳥,長頸,類似云雁,其毛羽當不可能成裘,這鹔鷞裘可能是以織成鹔鷞紋樣的錦緞作裘面的一種服裝。這件鹔鷞裘在市場上一出現(xiàn),立刻轟動成都。這時正好長沙有位風流名士王渲帶了名倡董和仙來這里旅游,靈機一動,模仿描繪了鹔鷞圖案形狀制成時裝,在公開場合亮相,稱相如錦,人們競相仿效,市場上很快就流行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