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祖居牛街的回族人,身材高大,虎背熊腰,是當時北京跤壇上的魁首,赫赫有名的頭面人物,曾擊敗過俄國大力士麥加洛夫。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人們多稱他為沈三,他的大名叫沈玉升,又因其行俠仗義、好交朋友,故在排行前加以“友”字,也被人稱為沈友三。其父沈芳,身高力大、跤術(shù)精湛,是清廷善撲營有名的撲戶(撲戶,清廷摔跤手的稱呼)。
座落在北京天橋文化廣場中“天橋八大怪”之一沈三的青銅雕像和簡介
沈三在北京天橋開創(chuàng)了第一個賣藝的跤場,摔跤動作注重表演的美感,使人得到視覺的享受,把中國跤術(shù)升華到“武相聲”的藝術(shù)境界。沈三還常在天橋表演氣功“雙風灌耳”、“踢磚”等。雙風灌耳是在地上放一塊磚,表演者側(cè)身躺下,耳部枕在磚上,上邊耳部再壓3塊磚,另一人手執(zhí)大鐵錘往下砸。一錘下去上邊三塊磚擊碎,耳下一塊磚也被反碎,而表演者安然無恙。踢磚是將一塊磚立在地上,前后各放一碗水,然后猛踢一腳磚頭上半塊飛滾出去,而下半塊磚立著不動前后兩碗水竟滴水不灑。
當時,前門外珠市口大街開明戲院迤西半里地,有一家座北朝南的戲園,名曰“第一舞臺”。北京的京劇與梆子等大小戲班,在這里輪番演出。1921年底,這家戲園大門外,忽然貼出了一張引人注目的海報:“俄國大力士彼得洛夫,威震中華,天下無匹,蒞臨獻藝,為期三天。”門楣的上方,懸掛著洋力士的半裸體廣告畫,肌肉隆隆,傲視一切,顯示出一副無與匹敵的樣子。
海報與廣告畫的誘惑力,再加上幾家報紙上宣傳,“彼得洛夫力能扛鼎,斗死犀牛”傳遍了六街九衢,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藝高膽大、血氣方剛而又富有民族正義感的沈三,耳聞有關(guān)彼得洛夫傳言之后,一股義憤之情油然而生。為了觀察這位洋力士的功底,他破費了大洋一元的門票錢,買了前排的一個雅座。
彼得洛夫的表演,是在洋鼓洋號伴奏下緩緩進行的。他先用雙手托起一個黑乎乎的大鐵球,在臺上繞行了三圈兒,而后又舉起一副白花花的杠鈴,連續(xù)做了幾個下蹲動作。僅這兩下子,便把臺下一幫觀眾唬得目瞪口呆,自以為大飽了眼福。殊不知武林中有這樣一條諺語:“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在沈三的眼中,彼得洛夫是一只有力的熊。憑著中國武術(shù)的靈巧敏捷與變幻莫測的招數(shù),可以挫敗這個洋人大力士。
當彼得洛夫和他的助手們正欣欣然陶醉的時候,沒有料到一個具有血性與尚武精神的回族硬男人,即將在翌日要將他撲倒。
北京的臘月,朔風凜冽,天寒地凍。然而,第一舞臺里卻是人聲鼎沸,熱氣騰騰。彼得洛夫為期三天的帶有挑釁意味的演出,已經(jīng)是最后一場。臺下的觀眾顯然比前兩天增加了許多,那些不惜破費5塊大洋買“飛票”進來的看客,因為連“加座”都找不到,只好在戲園的三面“貼大墻”。
沈三和幾位前來助陣的知己朋友,早已夾雜在前三排的人群中,伺機而動。
舞臺上,彼得洛夫洋洋得意地晃動著茸茸的身軀,醬赤色的橫肉隨著音樂的節(jié)拍不時地顫顫悠悠,仿佛一只貪婪而兇狠的棕熊,在尋覓著什么捕獲物。他稍微做了一些準備活動之后,便首先卷彎了一根鋼條,待一陣掌聲響過,又單臂舉起一個沉甸甸的“石鎖”,得到比剛才更熱烈的掌聲。彼得洛夫躊躇滿志,轉(zhuǎn)身對坐在臺上的矮瘦的翻譯嘟嚕了幾句。只見那翻譯如同領(lǐng)了圣旨一般。立即沖著臺下陰陽怪氣地嚷道:“彼得洛夫先生剛才說,石鎖本是中國武術(shù)家練功的玩藝兒,臺下哪位武林高手如不服氣,歡迎上臺來試試!”
臺下千余名觀眾屏氣凝神,面面相覷。沈三脫去長袍,露出“褡褳”走到臺上順手操起石鎖提梁,輕輕一抖腕子,颼地一聲拋至空中,剎那間以“蘇秦背劍”之勢接住了石鎖。滿堂喝采之聲如山崩地裂,震耳欲聾。彼得洛夫看后感到驚訝,隨后向沈三撲來。
沈三縱跳矯捷,彈指間繞到對方身后,飛起一腳,正踢中對方腰下“命門”處。彼得洛夫踉踉蹌蹌,半天才回身來。沈三看出了破綻,猛然進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左拳佯擊敵手面頰,發(fā)右拳猛擊其胸口。左右兩拳,猶如二龍出水,既刁又狠。沈三趁著敵手招架已亂之時,猝然將右腿插其檔中,來了一個漂亮的“跪腿得合”,彼得洛夫再也站不住,恰似塌了一面山墻,撲通一聲跌倒在臺上。自恃力大無窮、天下無匹的彼得洛夫,終于在一片喧囂中悻悻離去。沈三挫敗了俄國大力士,從此益發(fā)名聲大震。當年的《晨報》與《群強報》由于報道了這則消息,創(chuàng)造了銷售一空的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