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著名清真寺。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伊斯蘭教圣地內(nèi),在阿克薩清真寺以北300米處。阿拉伯語“薩赫萊”,意為“巖石”,故亦稱“巖石清真寺”。相傳621年7月一天夜晚,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沉睡中被安拉派來的天使吉卜利勒喚醒,同天使乘天馬從麥加飛到耶路撒冷,踏著一塊巖石,登霄遨游七重天,見到了古代“先知”、“天園”及“火獄”的情景,黎明重返麥加。這次夜行“登霄”記載在《古蘭經(jīng)》第17章中。此后,穆斯林將耶路撒冷作為圣地。穆罕默德登霄所踏的巖石成為圣石,它與麥加克爾白的黑石具有同等神圣地位。薩赫萊清真寺于691~694年由伍麥葉王朝哈里發(fā)阿卜杜勒•麥利克敕令建造的。
該寺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具有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優(yōu)美特色。寺最外一層是八角形墻體,每面寬20.5米,高9.5米,全用石塊砌成。主體部分的圓頂由分布在同一圓周上的16根柱子支撐,四角是4根大柱,所有柱子都用硬木呈拱形連接。圓頂外圍用花瓷磚砌面,瓷磚面上橫寫有穆罕默德夜行時安拉所降示的《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寺內(nèi)裝飾金碧輝煌,圓頂下陳放著一塊藍色巖石,形狀不規(guī)則,南北長約17,7米,東西寬約13.5米,禮拜朝向的正面較低矮,最高處離地1.5米。巖石上印有一些近似腳趾的印痕,相傳是阿拉伯人的先祖伊斯瑪儀小時所留。巖石上還有許多鎬鑿的痕跡,據(jù)說是十字軍東侵時所鑿。石殿附近,有用巨石壘成的高大院墻,長156英尺,高65英尺,即天馬墻,相傳穆罕默德夜行時曾把天馬停留于此?,F(xiàn)今,這里已成伊斯蘭圣地——阿拉伯墻的組成部分。12世紀十字軍東侵時,該寺改為基督教堂,被稱為“上帝之殿”。1187年薩拉丁收復耶路撒冷后,該寺得到全面修復。后由伊斯蘭諸王朝多次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