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多年前,河北、山東一帶的回族向東北遷移,做生意搞買賣,其中有些人家定居于現(xiàn)在的沈陽市沈河區(qū)西關。這批移民中有一些民間藝人身懷絕技,將河北三河縣及北京通縣的“小鼓高蹺”和“龍獅斗”帶到了沈陽,當時的傳播者首推民間老藝人鐵魯章,他組織了第一個回族秧歌大會,讓“小鼓高蹺”和“龍獅斗”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盛行一時。后來,由于種種原因,這兩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卻漸趨沉默了。
上世紀80年代初,沈河區(qū)文化局、沈河區(qū)文化館組織專業(yè)干部走訪李清林、鐵玉發(fā)、朱蓮瑞等老藝人挖掘、整理“小鼓高蹺”和“龍獅斗”的有關資料,并組織青年舞蹈隊學習、排練,使這兩個百年民間舞蹈藝術再現(xiàn)于世間。
小鼓高蹺:不靠伴奏
記者采訪了當年參與挖掘、整理“小鼓高蹺”項目的沈陽市群眾館高級館員朱培德,他回憶,當年他走訪的老藝人都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據(jù)老藝人們介紹,“小鼓高蹺”最開始就是群眾自娛性舞蹈。至于鐵魯章組織了第一個回族秧歌會后,每年的民族節(jié)日上都要組織秧歌會,由姜富貴、朱長友、竇慶珍主持,延續(xù)到解放前,則老藝人李清林、鐵玉發(fā)、朱蓮瑞等繼續(xù)主持。
在整理和挖掘中發(fā)現(xiàn),沈河的“小鼓高蹺”經(jīng)過幾代藝人的發(fā)展和完善,已不同于河北、北京一帶的高蹺秧歌。無論在人物扮相、表演形式、舞蹈風格、動作特點上已經(jīng)完全形成了具有本地區(qū)特色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發(fā)展成具有一套完整表演程序的民族民間舞蹈。
朱培德告訴記者,河北三河縣、北京通縣一帶的小鼓高蹺分為兩種表演形式,一種叫“文蹺”,一種叫“武蹺”(也稱“跑蹺”)。“文蹺”以12人組成一個表演隊,表演形式以跑蹺為主,跑起來動作很快,基本隊形為“龍擺尾”、“卷菜心”、“一條龍”、“下雜隊子”等。
沈陽的小鼓高蹺是將每一表演隊人數(shù)調(diào)整為20人,其中有4人(兩面鼓、兩面鑼)不上蹺,都在地面上進行伴奏,這是對原來的“小鼓高蹺”的重大突破,強化了舞蹈的藝術效果,其余16人以“大頭行”為領隊。其次,在形式上,注重于表演,強調(diào)了欣賞價值。主要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為行進表演,二為場地表演。行進表演動作隊形變化較為簡單,時而交叉行進,或者走“二龍吐須”等隊形。場地表演是小鼓高蹺的主要表演形式,表演時間長,需要大場地。
小鼓高蹺表演時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重要的表演叫“堆山子”,只在一些重要場合或者給富人家演堂會、祝壽時才表演,形式為在地中央放一口大缸,缸內(nèi)裝滿酒,把酒點燃,在缸的后面用桌椅搭起有層次的臺子,所有的演員把蹺腿卸掉,圍繞酒缸跑一圈,然后依人物的順序,坐在臺子上,由漁、樵夫領唱,眾人合唱,唱滿人宮庭詩詞。主人家把這種表演視為先祖的真魂出現(xiàn),求助先祖的神靈保佑合家平安。
小鼓高蹺不同于一般的高蹺,音樂極富特色,在表演中沒有伴奏,沒有打擊樂,只用兩面鑼、兩面鼓進行伴奏來表演。在表現(xiàn)內(nèi)容上,小鼓高蹺多為反映東北廣大群眾熱愛生活,春種秋收的喜悅心情,通俗易懂,融匯了各民族的民間舞蹈語匯,深受東北廣大群眾尤其是回族人民的喜愛。朱培德告訴記者,小鼓高蹺完全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本地區(qū)特色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都不可忽視。為此,保護、研究、傳承、發(fā)展小鼓高蹺,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工作任務。
然而,由于近些年經(jīng)費不足、人員調(diào)離等客觀情況,此舞蹈面臨失傳等現(xiàn)象。“當年走訪的老藝人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去世,當時組織學習的年輕演員現(xiàn)在早就轉(zhuǎn)了行,現(xiàn)在年輕人學舞蹈都學現(xiàn)代舞什么的,誰還對秧歌感興趣?恢復‘小鼓高蹺’舞蹈有難度??!”朱培德說。
龍獅斗:面臨危機
“龍獅斗”當年和“小鼓高蹺”一起被帶到沈陽,是回族民間舞蹈中的一朵奇葩,無論在表演形式、舞蹈風格、動作特點上都已經(jīng)完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然而,“龍獅斗”在上世紀80年代初經(jīng)重新整理挖掘后,留下的資料和圖片也還是少之又少,面臨危機。
朱培德介紹,在民間,人們把龍、獅子一直視為避邪的神獸和吉祥的象征,“龍獅斗”舞每到一處,先給住戶送紅帖,人們立即清掃場地,準備鞭炮,茶點之類,以便迎送。舊時,在舞隊前都有一個手擎香爐的人引路,先在空曠地上表演一番,然后挨戶輪流表演,演畢,主人賞以紅包。除節(jié)日演出外,有時也為婚娶、壽慶以及廟節(jié)的送神服務。
“龍獅斗”表演相當熱鬧,龍和獅在鼓樂伴奏下,利用嫻熟的馬步、弓步、麒麟步、跪步、跳步、移步、行禮步,從沉睡驚醒、撓頭擺尾、仰視低顧、狂歡、翻滾等,動作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時而威風凜凜、怒視邪惡,時而謙恭有禮、憨厚善良,逗人喜愛。
沈河的“龍獅斗”表演形式不僅僅是舞龍而是有舞龍加舞獅,內(nèi)容多為反映龍和獅嬉戲、打鬧的場面,舞蹈的最大特點是在表演過程中還有獅子下崽、大獅與龍爭斗、大獅逗小獅、小獅子間的相互打逗玩耍場面,情趣盎然,使得舞臺效果更加熱鬧。伴奏形式包括鑼、鼓、镲、嗩吶等樂器,表演時間大約需要半小時左右。獅子道具做法與其他地區(qū)舞獅的道具有所不同,為了便于舞動獅子,其活動的主要部件由細竹和滕條制作。
龍獅斗具有百余年的歷史,在不斷的演出實踐中,慢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在東北廣大群眾中有著較大的影響,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性,在民族民間舞蹈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龍獅斗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的內(nèi)容和形式,不斷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因此,保護、研究、傳承、發(fā)展龍獅斗,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工作,目前回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小鼓高蹺已入選沈陽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