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奠基人、著名經師胡登洲
來源:伊斯蘭之星
時間:2009-12-07
點擊:
我來說兩句
胡登洲(1522一1597) 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奠基人、著名經師。字明普,經名穆罕默德·阿L杜拉·伊勒亞斯?;刈濉j兾魇∠剃柨h渭城胡家溝人。被穆斯林尊稱為“胡太師巴巴”。據(jù)1718年《建修胡太師祖佳城記》碑文載:胡登洲幼時習儒,長大后隨其同鄉(xiāng)著名阿旬高某潛修波斯文、阿拉伯文及伊斯蘭教經籍。精通伊斯蘭教哲學、教義學和哈乃斐教法學。據(jù)康熙十六年(1677)抄本《經學系傳譜》載:胡氏家道殷實,經營商業(yè)。一次赴京售貨,行至西安以東新豐一帶,路遇一位從西域赴京朝貢的回國老人,遂相與講經論道,并閱讀了老人所帶中國穆斯林學者尚未見過的一些經典。在京期間,胡登洲還曾以“延國學名士”為之講學。以后二人又聯(lián)*離京,送老人出嘉峪關,相別于“玄圃之麓”。他鑒于長期以來中國伊斯蘭教“經文匱乏,學人寥落,既傳譯之不明,復闡揚之無自”,“遂慨然以發(fā)明正道為己任”,立志興學,以倡導宗教教育,培養(yǎng)人材。他在繼承前人傳播宗教方式的基礎上,將伊斯蘭教以清真寺為中心的教學形式與中國傳統(tǒng)的私塾教育結合起來,先在家中后移在清真寺設帳講學,免費招收學員,講授阿拉伯文和伊斯蘭教經典。辦學初,“吳楚燕齊之彥,負發(fā)載道,接*其門而求學焉”。他始用經堂語言講解,并在教學結構、課程設置、授課方式、學習考察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從而奠定了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基礎。胡登洲親傳弟子有“馮、海二門父子祖孫得受宗旨”。馮氏名少川,陜西人,著有《納直問》(Mas;’i1a1一Naj),是以阿拉伯文所寫的問答體教義著述。海氏名東陽,字文軒,西安人,后在寧夏地區(qū)有所發(fā)展,成為經學世家。他的再傳弟子據(jù)傳有蘭州馬、擺阿旬等人。一說從蘭州馬開始,才將他創(chuàng)建的教育形式移在清真寺專設的講堂內進行,并且加以完善,后遂稱“經堂教育”,也稱“寺院教育”。胡登洲再傳弟子在清代活躍于各地,比較著名的有山東常志美、陜西周良售、云南馬德新、河南張萬東和楊泰恒、楊泰貞等。由于胡登洲及其傳弟子幾代人的努力,經堂教育在中國穆斯林居住地區(qū)普遍興起,培養(yǎng)了大批宗教人才,從而為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鞏固和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死后葬于渭城渭河岸邊。清康熙元年(1662)渭河泛濫,旋被遷葬于原上胡家溝。渭城里清真大寺旁,其墓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