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国产,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小说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穆斯林國家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黎巴嫩

來源: 時間:2009-12-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正式國名:黎巴嫩共和國。
位 置:亞洲西南部,與敘利亞、巴勒斯坦接壤。瀕臨地中海。
面 積:10,452平方公里(4,035平方英里)。
人 口:約300萬(1982年)。分屬下列教派:伊斯蘭教的遜尼派、什葉派、易司馬儀派、德魯茲派、阿里派;基督教的馬龍派、東正教派、羅馬天主教派、亞美尼亞正教派、亞美尼亞天主教派、敘利亞正教派、敘利亞天主教派、拉丁派、那地爾派、新教派。
首 都:貝魯特。
主要城市:的黎波里、賽達、蘇爾,奈巴迪亞、扎勒、朱尼耶。
語 言: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法語和英語。
政 體:共和制。共和國總統(tǒng)為國家元首,內閣由總理和部長組成。立法權由99名議員組成的議會行使,每四年一屆,總統(tǒng)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6年。黎巴嫩是聯合國、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
經 濟:黎巴嫩在1975年的內戰(zhàn)開始之前曾是中東的商業(yè)和金融中心,其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商業(yè)和金融業(yè)。此外還有其它服務行業(yè)。山脈和沼澤占全國面積的50%,森林面積占7%,可耕地面積不超過全國面積的23%。尚有17%的土地可以利用。
主要農作物有:橄欖、柑桔、檸檬、香蕉,葡萄等水果,小麥,蔬菜生產亦多。農業(yè)收入,包括飼養(yǎng)家禽和牲畜在內,不超過國民收入的10%。
70年代初期,曾在黎巴嫩勘探過石油。在黎巴嫩,有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兩條是石油輸出管道。
當時,黎巴嫩的工業(yè)開始發(fā)展,1973年與1974年間90%以上的工業(yè)品供出口,有工人12萬(內戰(zhàn)期間300多家工業(yè)企業(yè)遭到破壞)。
貨幣單位:黎巴嫩鎊
國 慶:11月22日(獨立)
歷史簡介:
阿拉伯地區(qū),沙姆地區(qū),尤其是黎巴嫩,自遠古時候起就是各種文明的搖籃。大約在15,000年前,亞美尼亞人就來到了黎巴嫩高地、巴勒斯坦山區(qū)和敘利亞北部的一些山地;閃族人——以迦南人為先導到后來的阿拉伯人——約在5,000年間先后來到這一地區(qū)。在此期間,東方的土耳其人、蒙古人、土庫曼人和西方的歐洲人也先后到過這里。他們的數量以一批大過一批。每一批人都帶來自己的語言:從屬于同一語系的各種閃族語言到希臘語、拉丁語等歐洲語言。但是,最終還是阿拉伯語獲勝。阿拉伯語先在平原、沿海地區(qū)、谷地流行,隨后在山區(qū)傳播。隨著時間的推移,黎巴嫩、敘利亞山區(qū)居民和穆斯林在公元7世紀之后也都使用阿拉伯語。在黎巴嫩,仍有古敘利亞語,即使近年來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日益減少,但它在馬龍派教堂里的宗教儀式中仍占有特殊地位。黎巴嫩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是:在不同時期,許多住在靠近高地的人為了逃避不公正而躲進高地一帶。由此可以解釋為何在黎巴嫩,尤其是其山區(qū),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宗教派別。
黎巴嫩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時間上和形式上都與兩河流域、沙姆地區(qū)、尼羅河谷地的歷史淵源相一致。然而,黎巴嫩歷史的發(fā)展自古以來就是復雜多樣的,那是因為大海對這一小塊土地上的居民從事冒險和旅行是一種最大的刺激??傊?,黎巴嫩參與了創(chuàng)造這個地區(qū)的早期文明。
這個階段就是腓尼基人的城邦出現于文明世界的階段。腓尼基城邦取得了工業(yè)、商業(yè)、藝術的進步,創(chuàng)造了文字、建筑及文學。大概那時候已趨消亡的愛琴海世界(特別是克里特島)有助于腓尼基城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腓尼基城邦當時掌握了東地中海貿易的主動權,并很快延伸到了地中海的西部。貿易使腓尼基城邦,如施姆蘭、貝魯特、朱拜勒、蘇爾和賽達,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大宗財富。當時,每一個城邦的事務都是獨立的,但是似乎蘇爾在公元前10世紀和9世紀執(zhí)諸城邦之牛耳,因為它比其它城邦更向西方擴展,迦太基城的出現就是這種擴展的結果。
在上述兩個世紀,腓尼基文明處于頂峰狀態(tài),出現了玻璃、金銀、青銅器、陶器、家具、象牙雕刻等工藝,而最大的行業(yè)則是染布業(yè) 在此期間,腓尼基人在紅海大規(guī)模地從事貿易活動,一些腓尼基城邦把貿易活動推進到了西歐的英國,甚至另一些腓尼基城邦派人去美洲探險。可以肯定,他們到過阿拉伯灣沿岸。
盡管亞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先后于公元前8世紀、6世紀、6世紀末征服了沙姆地區(qū)和埃及(他們的統(tǒng)治持續(xù)到公元前331年),一般來說,當時的軍事活動對該地區(qū)是有害的,但腓尼基城邦從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卻保持了其經濟活動,希臘—腓尼基(還有巴勒斯坦)的關系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的重要事件之一。 希臘阿蒂卡陶器和金屬制品,鏡子、武器遺跡己在許多文物發(fā)掘地被發(fā)現。我們這里有一幅蘇爾城邦的貿易圖,它也許可追溯到公園前5世紀:這個城邦從埃及進口亞麻,從也門和希臘進口服裝,從塞浦路斯和愛奧尼亞海岸城市進口奴隸,從亞述進口馬匹和騾子,從鄰近國家乃至阿拉伯地區(qū)進口綿羊和山羊。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占領腓尼基城邦(他因蘇爾人遇到了不少麻煩),從那時起至公元7世紀,控制沙姆地區(qū)的勢力是西方人,即使他們的一些國王已經成了當地人,成為沙姆人或埃及人(因為埃及也有同樣的遭遇)。在此期間相繼統(tǒng)治黎巴嫩的有:亞歷山大帝國的繼承者——沙姆地區(qū)的塞琉西人(這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黎巴嫩處于他們的統(tǒng)治之下);在埃及和托勒密人,他們試圖奪取黎巴嫩,哪怕是其中一部分,在這段時間內他們獲得了成功;接著,羅馬人于公元前1世紀到來,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統(tǒng)治和帝國,該帝國于公元4世紀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黎巴嫩屬于后來叫做“拜占庭帝國”的東羅馬帝國的管轄范圍。
在古希臘時期(從公元前330年到基督時期),貿易已經真正成為世界性的活動。這就為蘇爾、賽達這樣的腓尼基城邦保持其工業(yè),特別是染布業(yè)和擴大其海上貿易提供了方便。當時,工匠、藝術家已經有了精湛的技藝,如我們從賽達發(fā)掘的亞歷山大石棺所知道的那樣。思想家在哲學領域做出了貢獻,或許芝諾(公元前333年——261年)是斯多喀派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原是腓尼基人。當時,的黎波里、朱拜勒、貝魯特、賽達和蘇爾是最重要的城市,蘇爾和的黎波里還獲得了特權(豁免權),因為塞琉西帝國自公元前二世紀初以來就不干預其內部事務。
在羅馬和拜占庭時代,基督教在黎巴嫩已經傳播。黎巴嫩城市為基督教的傳播和闡釋作出了貢獻。同時,一些沿海城市則為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賽達曾經是首先提煉香料的城市,蘇爾、賽達、貝魯特、朱拜勒的織布業(yè)發(fā)達,并仍然以特殊方式用紫色染料布和絲綢。玻璃制造是賽達工業(yè)的一大驕傲。至于在思想界,公元三世紀的蘇爾人坡菲立,則致力于闡述柏拉圖的哲學。
盡管羅馬帝國在公元3世紀經歷了一場經濟危機,黎巴嫩城市仍然具有重要的經濟作用,在羅馬—拜占庭時代,貝魯特在該地區(qū)事務中影響甚大。因為除了它那富麗堂皇的建筑和劇場外,它還是研究法律的最重要的中心之一。據說“貝魯特是教授所有羅馬法的大學”。2至3世紀在貝魯特涌現出了象帕品尼安、烏爾庇安、普魯士、霍姆斯等賢人哲士 當查士丁尼(六世紀初)編纂羅馬法典時,請來了貝魯特學校的3位法學家(烏德·拉西烏斯,安納·托里烏斯,杜爾·塔烏斯)從事這項工作,學生們在貝魯特學校學習文學和哲學,在6世紀中期,一場大地震破壞了這座城市的大部分,貝魯特學校隨之毀于一旦。
盡管在十字軍——馬木路克戰(zhàn)爭期間,黎巴嫩港口的航道受阻,棄而不用,但還是受到了統(tǒng)治者的關注。由于這些港口是重要的商業(yè)中心,因此,貝魯特、賽達、的黎波里恢復了其重要性,大批外國商人及其家屬住在這些城市,如同15世紀時貝魯特的情形那樣。
1861年為黎巴嫩山區(qū)制定了一項法令,承認其內部獨立并自治,此法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被沙姆地區(qū)總督加麥爾帕夏廢除。這項法令被稱作“行省法”,它與奧斯曼土耳其政府直接有關。
現在我們只提及這一時期黎巴嫩的文化,特別是思想和文學領域;十九世紀教會學校所做的努力——首先是天主教,其大多數工作人員是法國人;其次是新教,其多數工作人員是美國人——是對整個地區(qū)文化侵略的開端。1866年建立了美國大學(稱敘利亞新教學院),1875年建立了圣約瑟大學(兩所大學均建于貝魯特),這就是前面所說到的教會學校的努力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杰作。1834年,美國印刷廠由馬耳他遷到了貝魯特,此后幾年建立了天主教印刷廠(黎巴嫩自1610年起就出現了木版印刷),這些印刷廠為印制各種書籍帶來了方便,接著是圖書館、書店、出版社的建立,在黎巴嫩出現了一些知名的阿拉伯思想宣傳家,其中有布特羅斯·布斯塔尼(1819——1883年),此人于1875年創(chuàng)辦了《藝術成果展》。黎巴嫩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將《圣經》翻譯成阿拉伯語(一次是由美國新教徒翻譯,另一次是由天主教印刷廠集體翻譯),1877年在貝魯特創(chuàng)辦了《喉舌報》,該報發(fā)行到1975年,后因內戰(zhàn)???,1876年在貝魯特出版了《文摘》雜志,后來轉移到了開羅,十九世紀,黎巴嫩人開始向一些國家遷移,埃及是吸引他們的第一個國家,其次便是前往南北美洲、澳洲和非洲。應當提及的是,黎巴嫩人首先倡導了阿拉伯民族主義,因此“山區(qū)”于1861年成為內部獨立的一個省,至于黎巴嫩其它地區(qū),則隸屬于貝魯特,包括拉塔基亞、的利波里、貝魯特、賽達、阿克和納布盧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1914——1918年)黎巴嫩蒙受了巨大痛苦和創(chuàng)傷。1920——1948年又長期飽償法國委任統(tǒng)治之苦。在法國統(tǒng)治期間,包括現在的黎巴嫩共和國領土在內的大黎巴嫩建立(19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1939——1943年)實施軍事管制、1943年進行議會選舉。同年11月議會取消了1926年制定的黎巴嫩憲法中有關法國統(tǒng)治的所有條款。被法國流放到拉史亞城堡的國家總統(tǒng)、總理和部分內閣成員被送回貝魯特,議會宣布黎巴嫩完全獨立(獨立日為11月22日),1946年的最后一天,所有外國軍隊從黎巴嫩全部撤走。
在獨立以后的年代,相繼統(tǒng)治黎巴嫩的8位總統(tǒng)是按憲法和議會民主程序選舉產生的。他們是:比沙拉·庫里(1943——1952年),加米耶·夏蒙(1952——1958年),福阿德·謝哈卜(1958——1964年),夏爾·赫盧(1964——1970年),蘇萊曼·弗朗吉亞(1970——1976年),埃里亞斯·薩爾基斯(1976——1982年),巴希爾·杰馬耶勒(1982年,尚未就任便在選舉后三周被暗殺),阿明·杰馬耶勒(1982—— )為現任總統(tǒng)。
獨立以來,黎巴嫩政治體制上采用依靠國民公約模式(比沙拉·庫里——里亞德·索勒赫);經濟體制上依靠個人自由和資本主義原則。盡管黎巴嫩自然資源很少,經濟上還是出現了普遍的繁榮。政治上,1985年出現的一系列事件動搖了其安定局面。后來雖然又安定、繁榮了大約10年時間。但此后這種局面每況愈下、原因是1967年的六月戰(zhàn)爭;巴勒斯坦游擊隊活動的出現;開羅協(xié)議;1970年的約旦事件;1973年的齋月戰(zhàn)爭;大量巴勒斯坦人帶著武器進入黎巴嫩以及他們反對敵人的軍事行動,他們與黎巴嫩當局及黎巴嫩人的關系(由于多種組織和意識形態(tài)而造成的混淆不清、錯綜復雜的關系);以色列人對他們的軍事報復行動及黎巴嫩人遭受的毀滅性災難;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和蘇聯)和阿拉伯的政策;加上多數黎巴嫩統(tǒng)治者和政治家應負的責任。這一切便導致了1975年4月13日的內戰(zhàn)爆發(fā),可怕的內戰(zhàn)連年不斷,10多年后戰(zhàn)火仍在吞噬著黎巴嫩的大好河山。
1968年至1975年間(1966年11月英特拉銀行破產和1967年六月戰(zhàn)爭之后)出現了經濟大繁榮,這種繁榮與阿拉伯中東的財富直接聯系在一起,并由占黎巴嫩經濟三分之二的服務領域開始:1968年至1975年春,銀行存款增加了3倍;貝魯特機場和港口的運輸及貿易活動成倍增加,(由于蘇伊士運河關閉及阿拉伯國家對消費品需求的增加),旅游活動繼續(xù)活躍,1974年旅游者達152萬余人(73%是阿拉伯人);1974年工業(yè)品出口是1964的18倍(88%出口到阿拉伯國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王國);國際銀行估計,黎巴嫩人年均收入為1,070美元(即為1967年的一倍多)。
經濟繁榮的其它方面則表現在下述幾點:社會各階層的收益增加和各地區(qū)之間的差距加大;更多的經濟活動集中到了貝魯特;大量的人員涌入貝魯特及其郊區(qū)。由于人口過于密集和易于制造事端、進行復仇的環(huán)境,這些郊區(qū)被稱作“倒霉地帶”,尤其是大批巴勒斯坦人、敘利亞人與黎巴嫩人混雜在一起居住、工作和活動的地區(qū),他們給黎巴嫩人帶來了大量武器。在貝魯特、的黎波里、賽達的居民區(qū),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和巴勒斯坦問題相互交織在一起。1969年4月和11月,發(fā)生了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第一次沖突,據此簽訂了開羅協(xié)議(1969年11月),該協(xié)議是為了安排在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行動,卻未能抑制其它摩擦,終于釀成了1973年5月黎巴嫩軍隊與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沖突。這次沖突是由于極端分子的卷入而加深了派別情緒和政治分歧的結果。
1975年4月、5月和6月的頭三個回合較量之后,出現了比較平靜的夏天,繼而在貝魯特進行了第四次較量,從1975年9月17日一直持續(xù)到1976年1月22日敘利亞干涉為止。但是,敘利亞的努力于2月終于失敗,黎巴嫩軍隊于3月分裂,黎巴嫩全境戰(zhàn)事再起。面對巴勒斯坦人和支持他們的黎巴嫩人(全國運動)向山區(qū)挺進,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1976年11月16日利雅得首腦會議和1976年11月25日開羅首腦會議,為阿拉伯干預開了先河,1976年11月15日,“阿拉伯威懾部隊”(基本是敘利亞軍隊)進駐貝魯特。
黎巴嫩爭端阿拉伯化(黎巴嫩多數派別對此表示同意,因為擔心黎巴嫩陣線及其武裝和黎巴嫩力量的作用和影響)未能解決問題,而是使其更加復雜化和火上澆油。武裝沖突、綁架、暗殺接連不斷(卡邁勒·瓊布拉特于1977年3月16日遭暗殺),敘利亞和黎巴嫩武裝力量間發(fā)生對峙和戰(zhàn)斗(特別是1978年2月、4月、7月和11月)。另一方方面,以色列1978年3月15日對黎巴嫩南部的侵略導致了聯合國的干預,聯合國派出了國際部隊到那里。國際部隊未能保證業(yè)已重建的黎巴嫩軍隊進駐南部,因為以色列(通過其在這一地區(qū)的政治工具)直接或間接地拒絕敘利亞部隊進駐,聲稱黎巴嫩中央當局及其軍隊無力阻止巴勒斯坦游擊隊地滲透及對以色列安全的威脅。
從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侵略黎巴嫩南部到1982年6月開始占領這段時間,黎巴嫩全境地形勢是:
黎巴嫩全景仍然分別處于不服從國家合法政權的各種軍事、政治勢力控制之下(當時總統(tǒng)是埃里亞斯·薩爾基斯,總理是賽里姆·胡斯,他執(zhí)政至1980年6月7日,此后是沙菲克·瓦贊),阿拉伯威懾部隊(敘利亞部隊)——這是按照黎巴嫩國家當局的命令成立的——占據著其中最大一片土地。
共和國總統(tǒng)于1980年3月5日宣布“全國和解14條原則”,各派都聲稱接受這些原則。但是,這些原則是一紙空文,毫不奏效,從而導致賽里姆·胡斯辭職。由沙菲克·瓦贊組成新內閣。
在巴希爾·杰馬耶勒的領導下,黎巴嫩力量(絕大數來自黎巴嫩長槍黨)于1980年7月7日采取迅速、果斷的行動,把那些在戰(zhàn)爭條件下混入黎巴嫩力量內部不受約速和沒有用處的分子清洗了出去,因此保證了其控制地區(qū)平靜和安定。
黎巴嫩陣線繼續(xù)堅持解放黎巴嫩全部領土、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人全部從黎巴嫩撤走的基本要求。局勢險惡,危機一觸即發(fā),1981年4月黎巴嫩力量與敘利亞部隊之間終于爆發(fā)戰(zhàn)爭,尤其在貝卡省的首府扎勒和貝魯特,敘利亞人在戰(zhàn)爭中將薩姆導彈運進了貝卡谷地,從而激怒了以色列,以色列威脅要摧毀這些導彈。于是,華盛頓和沙特阿拉伯王國為避免地區(qū)性戰(zhàn)爭爆發(fā)而進行干預,法赫德國王提出了和平方案(見巴勒斯坦章),美國總統(tǒng)則派出其特使菲利普·哈比卜,在沙特阿拉伯的幫助下,他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之間翰旋成功,并于1981年7月24日按照安理會490號決議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議,該協(xié)定結束了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南部的戰(zhàn)斗。
黎巴嫩內戰(zhàn)已經持續(xù)了11年,各派都只能固守其“小黎巴嫩”,卻不能擴大其他地盤或把黎巴嫩推向某一個方向;而黎巴嫩官方人士繼續(xù)警告黎巴嫩局勢僵持下去可能導致的后果,由于擔心以色列入侵和為防止整個地區(qū)可能出現地緊張局面而一再呼吁制定一項統(tǒng)一的阿拉伯戰(zhàn)略;敘利亞人要從貝魯特南部的哈勒德三角地帶到杰津和舒夫山區(qū)的整個南線撤出。以色列人在撤出西奈之后大談必須解決他們的北線,喋喋不休地談論“綠線”(世界上,特別是美國的許多政界、新聞界人士與他們一唱一合)。
1982年6月,以色列進剿黎巴嫩南部、舒夫、貝卡谷地和南北米頓,封鎖貝魯特。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的主要力量集結在貝魯特西區(qū),以色列從陸、海、空三面夾擊西區(qū)整整兩個月,而巴勒斯坦抵抗運動沒能使其進入。菲利普·哈比卜與以色列和黎巴嫩官員頻繁接觸間接地通巴勒斯坦人,對一些阿拉伯國家和西方國家的首都不是訪問就是聯系,尋求問題的解決,讓所有西方國家的部隊都撤出黎巴嫩,后來達成勒巴勒斯坦戰(zhàn)士(在其領導人的同意下)撤離貝魯特送往同意接待他們的國家的協(xié)議,在貝魯特部署了一支多國部隊。
1982年12月28日,黎巴嫩——以色列第一輪談判開始,美國代表參加了談判。談判在哈勒德、庫爾亞特夏姆納進行了33輪后,美國國務卿舒爾茨于1983年4月抵達貝魯特,表示美國支持這些談判所達成的協(xié)議。黎巴嫩方面于5月17日在協(xié)議書上簽字,但敘利亞反對該協(xié)議,因此協(xié)議擱淺,并導致1983年4月14日美國駐貝魯特使館挨炸,黎巴嫩各地戰(zhàn)火復燃,包括大貝魯特在內的地區(qū)不斷遭到來自舒夫、阿里亞和上米頓炮火的轟擊。
1983年7月,舒爾茨訪問沙特、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約旦、埃及之后承認“沒有在外國駐黎巴嫩部隊撤出的問題上取得任何進展”。以色列內閣1983年7月20日通過關于恢復在黎巴嫩部署部隊和支持這些部隊控制地區(qū)內騷亂的決定。杰馬耶勒總統(tǒng)第二次訪問美國。在宣布建立包括蘇萊曼·弗朗吉亞、瓦立德·瓊布拉特、拉希德·卡杜米在內的“民族拯救陣線”之后,在貝魯特西區(qū),軍隊和主要以納比·貝里領導的“阿邁勒”運動等武裝組織之間發(fā)生沖突(1983年8月初)。以色列立即撤到阿瓦利河附近。在舒夫和阿里亞山發(fā)生了戰(zhàn)斗。1983年11月,發(fā)生了兩起報復性行動:一是針對海軍士兵營(死239人),另是在l分20杪之后針對在貝魯特的法國軍人(死58人)。大約10天后,在蘇爾的第三次報復行動中有29名以色列士兵被炸死。這些行動在國際上引起的反響是:未能在黎巴嫩執(zhí)行使命的多國部隊必須撤出黎巴嫩。后來這些部隊在幾個月內分階段從黎巴嫩撤了出去。
1983年11月1日,在日內瓦召開了黎巴嫩全國和解會議,出席會議的有黎巴嫩總統(tǒng)謝赫阿明·杰馬耶勒、加米耶·夏蒙、蘇萊曼·弗朗吉亞、皮埃爾·杰馬耶勒、拉希德·卡拉米、瓦立德·瓊布拉特、納比·貝里、賽義卜·薩拉姆、阿德勒·奧賽蘭,此外還有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的觀察員。會議結束時,要求黎巴嫩總統(tǒng)重新考慮5月17日的協(xié)議,敘利亞曾要求廢除這一協(xié)議,提出在敘利亞軍隊撤出黎巴嫩前以色列軍隊必須撤走。散會前,阿布·穆薩領導的并得到敘利亞支持的巴勒斯坦部隊在的黎波里及其郊區(qū)包圍了再次被迫撤離的阿拉法特的支持者。1983年12月1日,阿明·杰馬耶勒總統(tǒng)再次訪問華盛頓。在黎巴嫩,由于山區(qū)和貝魯特的戰(zhàn)斗仍在進行,敘利亞及黎巴嫩當局的行動升級。由于美國政策的退卻及前后不一,這就使得杰馬耶勒關于全國對話的任務面臨極大困難。
1984年3月5日,黎巴嫩廢除了5月17日協(xié)議,并將將這一決定通知了美國。一周以后,全國對話會議在洛桑重新舉行。接著,杰馬耶勒總統(tǒng)和“阿邁勒”運動主席納比·貝里訪問巴黎。杰馬耶勒和阿薩德進行了首腦會晤。后來組成了以拉希德.卡拉米為首的“拯救內閣”,但在此起彼伏的爆炸聲中內閣步履維艱(部長瓦立德·瓊布拉特拒絕出席內閣的大多數會議),尤其在關于安全和軍隊問題上更是意見不一。
對于黎巴嫩,國際社會和地區(qū)利益仍致力于作出一種選擇:瓜分或共管。但是,黎巴嫩人于1984年底重返家園,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大國1985年1月開始的再次會晤上,據說這次會晤對中東和其它國際問題至關重要;同時也寄希望于1984年12月28日杰馬耶勒與阿薩德的最高級會晤?,F已宣布這次會晤就三個問題達成了協(xié)議:放手讓軍隊實施既定的治安計劃;敘利亞支持黎巴嫩在納庫臘談判中的立場;黎巴嫩與敘利亞協(xié)調關系,實現和解。
在這次黎巴嫩一—敘利亞首腦會晤,政府一直在阿拉伯世界和國際范圍內進行活動:卡拉米總理1984年9月底在部長納比·貝里陪同下訪問紐約,并在聯合國大會上發(fā)言,還會見了美國國務卿舒爾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和各阿拉伯國家使團長。1984年11月,杰馬耶勒總統(tǒng)帶著黎巴嫩問題再次訪問利比亞、羅馬和梵蒂岡。他收到了沙特阿拉伯國王法赫德的一封信,國王在信中重申支持黎巴嫩的合法政權。幾天后,杰馬耶勒訪問阿爾及利亞,并得到了本·杰迪德總統(tǒng)關于在各個方面支持其政權拯救進程的許諾。
1984年11月8日,黎巴嫩和以色列雙方的軍事代表團在納庫臘的談判在聯合國的支持下重新開始。談判中,黎巴嫩堅持以?;饏f(xié)議和安理會決議為基礎,在國際緊急部隊配合下將國家權力擴大到以色列部隊撤出的所有地區(qū)。自1949年?;饏f(xié)議執(zhí)行起的35年后。黎巴嫩和以色列的軍事談判一無所獲。一年半后,政治談判以1983年5月17日簽署協(xié)議而告結束,但這個協(xié)議后來被廢除了。這種談判在敘利亞的支持下到1984年底進行了11輪。美國派往中東地區(qū)的特使墨菲顯示了美國外交的一種“冷靜”與“審慎”,說明兩個大國有比阿拉伯——以色列沖突更為關注的問題,為了精心準備核武器和太空武器的談判,它們都樂意結束從黎巴嫩到海灣的中東戰(zhàn)爭,這就使該地區(qū)的各方轉向歐洲,尤其是法國。
1984年間,黎巴嫩全國抵抗力量反對以色列占領南部的行動升級,以色列官方1984年底承認在黎巴嫩喪失了604名士兵。同時,它又時而坦率、時而閃爍其詞地承認,它在黎巴嫩處于“一種真正的困境”,還說駐軍黎巴嫩造成了其內部、政治和經濟危機。
1984年至1986年末,除軍事、政治、社會、心理戰(zhàn)外,強加給黎巴嫩人的經濟戰(zhàn)達到了白熱化,這種戰(zhàn)爭體現在美元對黎鎊的比價暴漲,致使人民生活極為困難。似乎政府1984年11月為控制美元、扶持黎鎊、保護經濟自由和銀行流通所采取的措施尚未取得成果。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