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后辭官回鄉(xiāng)。正值數(shù)九隆冬,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病死的人很多。便在當(dāng)?shù)卮盍艘粋€醫(yī)棚,支起一面大鍋,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xiāng)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
從此以后,每到冬至,人們就模仿張大夫做餃耳的辦法,做起了食品。因叫著別嘴,后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了,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天長日久,形成了習(xí)俗,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