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瓶功的發(fā)展述略:
提起湯瓶功,海內外已經開始有人對此做專門的研究。在中國臺灣省還專門成立了“中國湯瓶氣功研究協(xié)會”,馬來西亞也相繼成立“中華湯瓶文化研究院”。工程浩繁、舉世矚目、頗具權威的《中國回族大典》,為了不埋沒湯瓶功為人類健康事業(yè)所做出的貢獻,經考證落實,特意將湯瓶功及歷史淵源、相傳關系給予了特殊記載。
多少年來,湯瓶功一直做為一種秘不外傳的教門功,只局限于一定范圍內傳授,使它的發(fā)展與研究也受到了必然的限制。
湯瓶功,其名源于“湯瓶”,“湯瓶”系用以洗大凈和小凈的水壺。為使之外清內真,內心凈化,表皮爽潔,毛孔暢通,神志專一。相傳,唐朝貞觀年間(627-649),唐邊境遭遇外族軍隊的侵擾,太宗寢食難安。一日,世民夢遇一“纏頭”之人,口念異語,暗示世民安邦榮國之計。太宗醒后獲解此乃天方之客,遂命人尋找,后果然得一有過修煉的、頗有智慧的西域回回商人榮國富民之良策。故而,李世民為了表達對前來中土建立友好聯(lián)系的西域回回使者表達深情厚意,特命人精心制做了一把“洗壺”以贈,時稱“唐壺”,后其名由回回先民自己演變成為“湯瓶”。湯瓶功法的發(fā)展,正是起源于回回人自身的民族習俗及傳統(tǒng)文化,又吸取了中華文化的內容,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演變而形成的一套有效的健身法。
湯瓶功發(fā)展到清朝初期,已經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明公之子楊振山,詩書皆優(yōu),曾應試中舉;欲效法明公,中第即返鄉(xiāng),深研醫(yī)道、教道和中華本土文化中的陰陽(周易)五行與中醫(yī)經絡學說。一心以繼承父志為大業(yè),花甲后因明公年邁,方開始接管楊氏武館,在鄉(xiāng)里族內授徒傳功。此間依然恪守族規(guī),凡回族子弟習武者,但有心志與內質,均可隨振山練習湯瓶功。振山同時廣泛義診,醫(yī)德武德均深獲贊譽。然而,振山畢竟一介書生,其承繼湯瓶功業(yè)只是為了不被失傳,對功法本身而言并無發(fā)展,正是由于這一點,明公無奈又傳湯瓶功于河南籍外姓回族-----子婿穆其太。其太不負泰山重望,力擔責任,將湯瓶功發(fā)展幾達頂峰;中年時已經是“湯瓶拳(湯瓶七式)”之高手,并將此七式中的硬七式傳于外界。據(jù)說,其太曾三次獨赴少林切磋武技,獲“鐵羅漢”之贊。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尤其是八十年代,該功法經第六代傳人----回族中醫(yī)氣功師、生命科學的探索者楊華祥先生發(fā)揚光大。打破口傳心授的傳統(tǒng)慣例及“傳子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之教內規(guī)矩,整理并公開發(fā)表了湯瓶功的初級功法,完成了湯瓶氣功的第一部專著《中國回族湯瓶功》的編寫。楊華祥先生1982年在中國首屆全國氣功功理理法交流會間被譽為“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