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国产,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小说

最新資訊:
Duost News
國內 國際 公司 人物 視頻 伊朗華語臺
啟示
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回顧

河南回族教育述略

來源:中國清真網 時間:2009-04-23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河南回族歷史悠久,但其教育,相對地說是落后的,發(fā)展的歷程是曲折艱難的。首先是在黑暗中摸索——宗教教育的出現(xiàn);繼而是在晨光嘉微下,于曲折小徑上徘徊——近代式回族學校教育的產生;繼而走上了比較寬廣的大道——現(xiàn)代回族學校教育的誕生,縮短回族與其他先進民族之間的教育差距。因此,加強對河南回族教育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根據有限的資料條件,試圖對河南回族教育發(fā)展概況作一略述,以供參考。
  
    一、河南回族的宗教教育
  
    河南回族的宗教教育以經堂教育為主?!敖浱谩币辉~,始見于清初。劉智《天方典禮·例言》:“是書語氣與經堂語氣既不相合,則不能不起物議?!痹缙诨鼗亟栌脻h語詞匯,將《古蘭經》尊稱為“天經”、“天方國經”、“寶命真經”;將有關伊斯蘭教的其它典籍也稱作“經”,這些經書,一般置于清真寺大殿北側廂房內。經堂教育興起后,這里成為阿匐向經生講授伊斯蘭教經典的場所,故稱作為“講經堂”,簡稱為“經堂”。近現(xiàn)代一些回族學者,便將這種教育稱作“經堂教育”,回族群眾則稱之為“經學”。
  
    “經堂教育”長期以來是河南回族教育的唯一形式。清趙燦著《經學系傳譜》,記述了明清時期中國伊斯蘭教著名經師及其傳承關系和社會活動,亦是研究河南回族宗教教育史的第一手資料。其中,馮少川設帳于汴,約三年”;張少山傳有繼吾把師,為鄭州人氏;馬明龍傳許景祥(朱仙鎮(zhèn)人氏);常蘊華、李延齡二先生傳有鄭州人氏清宇虎師;汴城秀峰李師、陳州人氏天風穆師;舍起靈傳師鄭州人氏馬君錫、虎巨卿、把松之、把漢光、賽振寰,其于河南鄭州、開封、洛陽、榮陽、襄城、陳州等地設帳講學,先后40余年,“弟子不啻三千”馮續(xù)軒傳鄭州人氏古伯玉。明清以來,河南的經堂教育以開封較盛。東大寺曾多次向省內外聘請校長兼教長,如大名的宋阿匐、臨清的洪五阿匐、北京的王浩然阿匐、通縣的張贏仙阿匐和桑坡的楊泰恒阿匐。民國初年,王浩然阿匐任教長時,極力振興教務,創(chuàng)立“中國回民促進會豫支部”,并建5個經房:信義社(維中前街)、仁義社(南羊市街路東)、遵義社(燒雞胡同)、順義社(鐵娘娘廟街)、遵義社(洪河沿),分布寺坊回民居住區(qū),每日派海里幾去宣講。
  
    清代中葉以后,不少清真寺開設義學,不收學費,對回族少年兒童進行更為廣泛的基礎文化教育,稱為“經書義學”,也稱“經漢義學”,據目前所知,最早在河南開辦。
  
    清咸豐九年(1859年)三月,由浙江嘉興秀水縣金傳聲捐資創(chuàng)建的文殊寺街清真寺經書義學是河南省內甚至國內最早的學校。到1925年,清真寺又創(chuàng)辦“欣育義學”、“漢學堂”,設有4個班,授課教師先后有賽紫霞、馬騰驤蓋福光、白瑞三等。武學極盛時,寺內前后院有兩個武術學校。清末以來著名武術教師有:賈興旺、丁占奎、王世亮、陳玉廷、錢發(fā)有、李占法等人。據立于開封善義堂清真寺殿前卷棚下北山墻的兩塊石坤“善義堂記”碑文記載:“自咸豐初,避秦亂來汴,艷中土人之繁,風俗之厚,多摯眷而至,聚族以居,蓋三十余年于茲矣。半居市,半習經典,修廬舍,延名師,后列善堂傳教而格循祖訓,前為義塾典學而作育人才。……仿各直省會館之例,常聚鄉(xiāng)人于斯堂,吾愿自此以往孳孳焉。俾三百家之子弟讀書明理?!睆谋闹锌梢粤私獾?,當時建寺之初衷:一為修善堂宣傳教育,延續(xù)回族風俗習慣;二為開設私塾,教育子孫學習文化知識和回族經典。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有如此遠見卓識,以博大胸懷慷慨捐資辦學,實為可貴。善義堂清真寺聘請陜甘寧地區(qū)賢才名士來堂講學,其中有名望甚高、博學多才。阿文造詣頗深的楊振彪阿匐。楊為陜西派周老爺的真?zhèn)鞯茏印T谒闹鞒窒拢瑒?chuàng)立了河南阿文大學。此后又聘請云南。青海等省有名阿匐講學,培育人才。另外,還開設阿文教育小班,以便于回族兒童早期學習阿文。為了精心培育人才,對每個學生每日補助白米2斤,這在當時已超過一般市民的生活水平,解除了學生后顧之憂。同時,由寺內阿匐細心照料,培養(yǎng)孩子們求學上進;在寺設塾,讀四書五經。因此,百年來,從善義堂清真寺培養(yǎng)出一批批有學識的海里幾,分赴河南省及西北地區(qū)開帳講學。民國時期,將寺改為民生小學,一直到1949年。
  
    王家胡同清真寺設立的河南阿文專修學校曾名噪一時。1944年,郭清心阿匐聯(lián)絡堂兄郭清魁于寺內創(chuàng)辦河南阿文專修學校,簡稱河南阿專。聘請王靜齋阿匐任名譽校長,劉志三阿匐任校長。學校董事會由政界、商界、教界幾十位穆斯林社會賢達組成。董事長為鈦彥臣,教師主要有郭清魁、郭清心、鄭國光、孫國才等。1946年5月招生,招生簡章中辦學宗旨為“蘇生回教文化,造就中阿兼通師資”。其時,寺門口掛著“專修學校”和“董事會”二塊牌子。學校還印制了學生證、?;?。為避免學生遭了役之患,校門還懸掛“國防部布告”,內容為清真寺禁止駐兵、騷擾等,學生們被編人第12保2甲22戶。海里幾主要來自豫、魯,多在13至30歲之間,均為男性。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分低、中、高級班。教師義務授課。途經開封的阿匐,也常被邀請授課講經。龐士謙阿匐由埃及回國后曾來汴,在清真寺向海里凡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阿專從1946年6月開學到1948年9月,辦了2年又3個月。而后郭清魁、郭清心帶領80余海里幾,分三批抵浙江嘉興,余部或提前畢業(yè),或因家庭羈絆不能隨校南下,河南阿專在嘉興維持至1949年12月解放。。三民胡同清真寺亦設有武學、漢學、阿文等學校,直到民國十幾年方停,其中阿文大學有學生20至40人,尤以尚希賢阿匐在時為盛。
  
    清乾隆年間馬振九阿匐在鄭州清真寺招收海里幾,設帳講學,開鄭州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之始。民國以后,鄭州城內清真寺猛增,幾乎各寺都招有海里幾,講學之風盛行,經堂教育有增無減。據北大寺統(tǒng)計,民國期間,該寺累計招收海里幾180人,這種教育方式,一直延續(xù)到解放后。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禹州城關清真寺的碑記上有‘將南北講堂悉為粉補’語,表明在1835年時禹州城關清真寺已有了經堂教育,許昌其它的尚有禹州市山貨廠清真寺、磚橋坡清真寺、皂角坪清真寺等。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禹州回民在城關朝陽門清真寺自辦義學1所。城關回族開明人士艾玉山、王文章、盧本恒等人捐資相助,在清真寺前院修建教室3間。還在清真寺山門左側嵌上石匾1方,上書“義學”二字,至今猶在。民國12年(1923年)改名為城廂區(qū)第三國民學校。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山貨廠清真寺開辦義學1所,民國12年改為東區(qū)第七國民學校。1929年義學田地收歸禹縣教育局充為學田,兩校經費由教育局發(fā)放,將義學納人國民教育的軌道。
  
    南陽明代至清初,只有少數清真寺里開辦經文學校,由本寺阿匐或延聘名師進行阿拉伯文及教義的初步教育。清代中葉以后,不少清真寺里公費開設義學,南陽境內瓦店、劉營、田里、五里堡、黃池陂、新店、石橋、涼水泉、老秦營,以及社旗、方城等縣的清真寺內都舉辦過這樣的義學。周口地區(qū)的回族文化教育在歷史上一直處于停滯落后狀態(tài)。清光緒七年(1881年)淮陽僅城內清真寺有經學(阿文)一處,學生不足10人,由阿匐教授經書培養(yǎng)宗教職業(yè)者。光緒九年(1883年)教長陳萬善、董事白金忠創(chuàng)辦義學,聘請袁秉文為老師,教授漢文,有學生30人。
  
    豫北回族的經堂教育以盂縣桑坡為最盛。清時桑坡13坊清真寺中有2所阿文小學,6所阿文大學,學生有百人以上。桑坡曾出現(xiàn)過一些著名的阿匐。清時陜西周老爺(胡登洲的四傳門人)去麥加朝覲回來,在家鄉(xiāng)辦經堂大學,各地穆斯林紛紛前去學習,桑坡的張古東、楊振龍也去求學,“周老爺八大弟子對中國回文大學均有功績,暮年所收之諸小弟子,學業(yè)則更加駕八大弟子中之上。河南桑坡之張古東、楊振龍,亦小第子中之杰者。河南回文大學之創(chuàng)立即始于二楊阿衡也”①。在新鄉(xiāng)東關、新榮街清真寺也都舉辦過此種經學。
  
    另外隨著婦女禮拜人數增多,一些地方還出現(xiàn)了專門為婦女設置的經堂教育——清真女學。這也是開了中國清真女學的先河。據現(xiàn)存的史料記載,河南最早的清真女學是開封的王家胡同清真女學。女學由女阿匐或師娘(阿匐的妻子)帶領禮拜和傳授伊斯蘭文化知識。于是各地紛紛效法,并改女學為女寺。據筆者調查,民國時期開封有7坊清真女學,其它地方如襄縣、沁陽、孟縣桑坡的清真女學也負有盛名。但由于種種原因,留下來的關于這方面的資料較少,可靠的文字記載僅十幾通碑文而已。河南清真女學在中國民族教育史上地位很重要、很典型,富有特色。希望知情者和學者加強對此深人研究,理清頭緒,早日寫出中原清真女學發(fā)展史。這一階段的回族經堂教育,附設于清真寺內實行由阿匐聘請教師、經生游學的宗教教育制度。各地經堂學校,“有大學,造就阿衡之學府也;有中學,中年失學者之受權處也;有小學、兒童之教育機關也”民小學是初級形式,最為普及。經堂教育除教學生學經外,還學習書法、語法、歷史、算學和詩詞等。這是一種民族自我凝聚方式,對河南回族以伊斯蘭教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意識形態(tài)起了一定的鞏固作用,促進了河南回族伊斯蘭教的發(fā)展,特別是河南回族風俗習慣的形成。但亦帶來了消極影響,即過分地民族自我凝聚,導致民族文化的閉塞和落后。
  
二、近代式回族教育
  
    清末民國初年,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回族中的有識之士倡導興辦回民文化教育與提倡宗教,以達到振興本民族的目的。1912年,王浩然在北京倡導發(fā)起組織“中國回教俱進會”,以“興教育、固團體、回漢親睦”為宗旨,會綱第二條規(guī)定:“倡設男女小學校及其它必要學校,均照教育部規(guī)定辦理?!焙幽弦嘁虼擞楷F(xiàn)大批回民(清真)中小學校,標志著河南的回回民族教育開始由經堂教育的單一型向以回民普通教育為主兼有宗教教育的多元型轉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稱之為回族的“新式學校之權輿”,或稱之為“時代教育之新紀元”。
  
    該時期回族教育的特點是:辦學方式及課程設置均脫離了經堂教育模式。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集資辦學,回族女子教育開始受到重視。
  
    私立養(yǎng)正小學,是河南省和開封市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回民學校,于清光緒三十一年O年)由熱心公益的回族有識之士郭蓉臣、魏子青、杜秀升等人在回族群眾支持下創(chuàng)立的。校址在北羊市路東、后靠東大寺。郭草巨任第一任校長。1912年,改為養(yǎng)正初級小學校,1918年改為公立養(yǎng)正回族小學,1922年又改為私立。初辦時僅招2班,4個年級,進行復式教學,講經、讀經、國文修身、格致、地理、歷史、算術、圖畫、體操等。1940年由郭宜甫接任校長后,逐步發(fā)展到5個班。到了1946年,由回族群眾捐款買下國民黨六十八軍軍長在樂觀街西頭路北一座舊宅,學校擴增5個班。1944年,郭宜甫在接辦養(yǎng)正小學的基礎上,得到王運五、杜秀升、杜超凡、許亞青、李俊嶺等人的支持,在理事廳街福建會館創(chuàng)辦河南省第一所回民中學——私立養(yǎng)正中學,由郭宜甫任校長,經費主要由回族群眾募集,開始只收2班學生百名。1946年遷至豆腐營街與中州私立小學合校。1948年已有6個班。
  
    清宣統(tǒng)元年(190年)古蔭堂等人創(chuàng)辦信陽清真寺小學,校址設在新街清真寺,學生刀至80人。
  
    民國元年(1912年),淮陽縣董事孟澤遠、袁謙德、方厚齋、穆鶴年等聘請蕩廷三創(chuàng)辦公立廣化高初兩等小學堂,有高級三年制一班,初級國民班一班,共68人。據1933年《淮陽縣志》記載:“民國元年(1912年)原有清真廣化兩等小學堂一處,地址在民族南街,民國17年(1928年)改為清真公立廣化小學學校,有學生2班78人。全年經費640元(硬幣)由屠宰稅附加項下交給。”校長方芝亭,1934年由方祥庭接任(義務職〕,1938年淮陽淪陷,學校停辦。1939年春,董事許友義、沙應先、方紹周、李慶庭、白彬甫和教長杜洗塵創(chuàng)辦伊斯蘭學校,有學生高初2班。1945年8月,學校遷回原廣化學校地址,改名為第六保校,不久改為代用中心學校,有學生6班202人,1947年停辦。
  
    民國12年(1923年),禹州的2所義學都被改為國民學校,1929年,義學田地被收歸禹縣教育局充為學田,兩校經費改由教育局發(fā)放,將義學納入了國民教育的軌道。
  
    鄭州的回民教育以管城回族區(qū)最為典型。管城回族區(qū)的學校教育始于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城內清真寺(北大寺)初創(chuàng)明經初等小學堂,招收學生25人,校長虎守智,這是近代鄭州最早的一座回民學校。1916年,鄭州北大街清真寺辦“大保小學”。民國以后,阜民里清真寺也曾辦過小學,因教育經費無著,中途夭折。1946年,北下街清真寺建初級小學1所,不久被改為國民學校。1947年,在回民倡導下,在今北大寺設立圣達小學,次年春成立圣達中學。
  
    1912年,穆長青在周家口(今周口市)天房街辦“惠遠小學”。沈丘槐店回族鎮(zhèn)有明遠小學,位于寺西北隅。民國元年,由槐店回民促進協(xié)會會長海香廷出面,用槐店牛羊屠宰所得稅將清真寺花園口和武術館舊址擴建而成。第一任校長李遇春,聘請教師2人,是年招收學生甲乙兩班100人。1913年2月正式開學,當時開設課程有回文、論語、修身、地理、算術等,經費由屠宰稅支付。1924年發(fā)展到4個班,學生120人,教師6人。1926年有學生6班200人,學校改為“沈丘縣立第五小學校”,1968年改為“紅旗小學”,1978年改為“槐店鎮(zhèn)東關小學”,1982年始改為“槐店回族鎮(zhèn)小學”,沿用至今。
  
    民國元年,回族知名人士水子力率先在南陽縣城東關,創(chuàng)辦回民同化小學,1935年改為景穆小學。1936年,南陽縣在漢口經商的馬漢三捐資創(chuàng)辦瓦店私立同化小學,設一至四年級班,收納學生300余名。1941年1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來南陽視察工作時,分別在城內和武侯詞召開了有各縣回族代表參加的會議,聽取匯報后,對代表們提出的回族教育落后和軍隊占駐清真寺影響正常宗教活動的問題極為重視,當即命令縣政府著手在城內籌建小學1所,并要求在回民聚居的五里堡、涼水泉兩地開辦回民小學各1所。1929年,內鄉(xiāng)俱進會會長楊質岑。于清真寺內開辦私塾1處,有學生20余人。1936年,改為清真小學,由楊麗生擔任校長,有回漢學生百余人。1913年,鄧縣回教俱進會會長馬憲岑,在城關西閣西北角的北崗(今公安分局處)創(chuàng)辦民族學堂1所,后改為同化學堂。初創(chuàng)為1班,后為4班,有學生160名,經費從牛羊屠宰稅中增收“回民教育捐”支出,不足部分由馬憲岑個人補助,他曾先后捐助白銀2000兩,1930年停辦。1939年,唐河縣回族有識之士吳天清和柏德生,相繼在城關清真寺開辦回民小學1所,學生60余人,不到2年停辦。
  
    1914年,羅山縣回教俱進會在清真寺辦清真小學。1916年,駐馬店辦“私立育英小學”。1918年,圓城縣城關清真寺.小學招收1班學生30人。1927年,河南省督軍馮玉祥命令拆除廟宇,回族唯恐波及清真寺,清真寺紛紛掛起小學堂的牌子。風波停息后,多數學校又因資金難籌而停辦。民國19年(1930年)2月,張文政先生在桑坡創(chuàng)辦小學,“小學一班,三個年級,學生59人,教職員2人,全年經費一百元”③。日軍侵占孟縣后該校解散。
  
    三、現(xiàn)代回族學校教育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回族教育事業(yè),采取多種措施,改變回族文化教育的落后狀況。河南省政府撥??钚陆ㄐI?,將回族中小學校遷出清真寺,同時,河南省政府要求各地中小學校均應招收回族學生,解決回族子弟就學難的問題。1951年,初等學校中的回族學生有1485人。民伯縣伯黨鄉(xiāng)1951年辦冬學,學生人數487人,其中回民296人,占學生人數的d%。1952年,河南省政府將2所回民中學,24所回民小學由私立學校轉為公立學校。1957年,全省有回民中學4所,在校學生5748人;回民小學75所,在校學生50110人。
  
    在政府的扶持下,各地回民學校教育呈現(xiàn)出新的氣象。1952年,開封市教育局接管養(yǎng)正小學,改為公立,定名為開封市回族小學。1969年易名樂觀街小學,1980年復原名,排為“一回”,1984年與順河北街回族小學“二回”合并,校名為開封市回族小學。校占地7500平方米,教學樓2座,20個教學班。合校以來,學生均在800名左右,教工52人。學校設有儀器室、實驗室,有儀器、教具1000余件,圖書1萬余冊,體育器材1000余件,這些足以滿足教學之用。1981年被市教育局定為重點小學。1952年,私立養(yǎng)正中學改為河南省立開封回民初級中學,這是河南省最早的一座少數民族中學。1956年增設高中班,成為一所完中,改為河南省立回民中學。1967年更名22中,1980年改名為開封市回民中學。1981-1986年,國家投資106萬元,擴建校舍,學校占地19443平方米,建筑面積81046平方米。有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學生科研室等。有儀器、電教器材2102件,圖書館藏書達8萬余冊。到1985年,學生發(fā)展到30個班,1535人,其中回族學生585人。
  
    回民聚居區(qū)較多的太康縣,1954年9月建立回民中學。至1985年,全縣回族小學已發(fā)展到13處,100班,學生6453人,其中回族學生2498人,占總數的63.4%;教師212人,基本上在回族聚居區(qū)普及了小學教育。1949年到1966年,淮陽也先后在回族聚居區(qū)的城區(qū)、觀音、趙寨辦起了3所回民小學,共有34班,計1350人,其中回族學生有45O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又將城內原回民小學改為回民中學,并恢復了趙寨、觀音回民小學2處,新建回民小學6處.即大連鄉(xiāng)的段屯。劉振屯鄉(xiāng)的方莊、東方莊、段莊、白樓鄉(xiāng)的蘇馬莊、城關回族鎮(zhèn)的蘇花園等學校。這8所學校共有55班,學生2276人,其中回民學生1324人,占總人數的58%。共有小學教師104人,其中回民教師48人?;孛裰袑W建立后,淮陽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城關回族鎮(zhèn)黨委、各級政府極為重視,撥款新建教學樓一幢,共15間教室。1985年已有教師56人,其中回民教師13人,學生785人,其中回族學生275人。
  
    許昌縣1982年新建回民中學1所,小學5所,有教師22人,在校生1432人,適齡兒童全部人學。禹州市1982年以來恢復了城關回小、山貨廠回小、磚橋回小、皂角坪回小等4所回小,又創(chuàng)辦了6所回族學校,這10所回族學校共有學生2471人,其中回族學生有1869人,占總學生人數的75%。
  
    1952年11月,鄭州將私立圣達中、小學改為公辦,兩所學校分別改名為省立公辦學?!嵵菔谢孛裰袑W。市立回民小學。1954年,將地處回民聚居區(qū)的北大街小學改為回民初小,政府撥出???,為回民初小建教學樓1幢,共16間教室,撥款8953萬元(舊幣),發(fā)展幼兒和成人教育。截至1955年,民族教育初具規(guī)模,回民兒童人學率達到85%,全區(qū)回民小學在校生由解放初的10班320人,增加到33班1101人。1954年回民中學學生增加到724人,其中回民學生占48%,民校發(fā)展到6處28班779人,回族學員占51%,掃盲班5個,回族學員占60%。1978年,教育事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改建和新建回民幼兒園2所,恢復回族聚居區(qū)的3所小學為回民小學。增加民族教育的投資,為回民小學新建、擴建校舍12657平方米,截至1985年,管城有回民幼兒園2所,在園兒童380人,教職員45人;回民小學3所。其中創(chuàng)于1958年12月的管城回族區(qū)回族幼兒園,中央領導人朱德、鄧小平、彭真、羅瑞卿等曾來園視察,有70多個國家的外賓來參觀。
  
    民國初年,洛陽東關清真寺內的“清真義學”被改為初級學堂。1949年3月,成立洛陽伊斯蘭小學,校址在東關清真寺內,教師2人,學生43人,一四年級復式教學11月7日,更名為“洛陽市回民完全小學”。1958年與東通巷完全小學合并,更名為洛陽市驏河區(qū)東關回民小學。自1953年至1958年,政府先后7次撥出少數民族教育專款共35700元,支持學校新建校舍,逐步改變了小學的危舊面貌。1981年后,政府又撥專款,使學校設施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孛裰袑W建于1955年2月,是洛陽市唯一的一所少數民族中學。當時,僅設初中班9個,1958年,增設高中部,成為完全中學,教學班發(fā)展到16個,其中高中班4個。
  
    建國后,南陽回族教育工作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至1985年底,南陽共有民族學校98所,其中12所中學內有回民中學6所,86所小學中有回族小學63所。
  
    為解決河南省少數民族干部青黃不接的問題,以適應新時期民族工作的需要,從1983年起,在開封市回民中學校內增設二年制中等專業(yè)班,此即1983年2月8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定名的“河南省民族中等專業(yè)學?!?。該校由河南民委主管,委托開封市回民中學代辦,是省內唯一的民族專業(yè)學校。當年暑期后招收首屆學生103人,1984年招101人,1985年招103人,后每年都招百余人,其中回族學生占90%以上。學生為年齡不超過22歲的河南省少數民族高中畢業(yè)生,享受公費待遇?,F(xiàn)校占地2216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0萬余冊。
  
    至1987年,河南省已有民族中專1所,回民中學60所,回族小學282所,回族職業(yè)高中1所。然而,回族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展不平衡性,如許昌縣趙莊,至1984年回族中仍沒有一個初中畢業(yè)生。不少回族中小學中,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設備落后,回族適齡兒童人學率、鞏固率和升學率都較低。部分回族群眾對普通教育仍存在不正確認識,教育意識淡薄,一些地方棄學經商現(xiàn)象較重。因此,加強并重視河南回族教育意識,重視發(fā)展回族的基礎教育、幼兒教育和回族聚居地方的女子教育,注意協(xié)調回族傳統(tǒng)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宗教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關系,圍繞發(fā)展回族經濟辦教育,號召社會辦學、群眾辦學,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對回族教育相應采取傾斜政策等問題,已成為目前河南回族教育所面臨的亟需解決的問題。

注釋:
 ?、冽嬍恐t:(中國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課本),載(禹貢)第7卷第4期。
 ?、谮w振武:(三十年來中國回教文化狀況》,載(禹貢)第5卷第1期。
 ?、邸睹峡h志》。

分享: 更多
點擊排行
人氣排行
圖片甄選
京ICP備11021200號 本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權歸北京中清色倆目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