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清真大寺﹐分成新舊兩派勢力﹐經(jīng)過許多年的僵持和較量﹐最后代表守舊的老人們向年青的穆斯林讓了步﹐清真寺從此由年青人管理和辦教育﹐搞活清真寺的宣教基地。 青年談判代表斯達卡特?汗向《星期日先驅(qū)報》記者說﹕“老一輩的人﹐一直把我們年青人看成威脅﹐害怕我們奪取他們固守的城堡。 經(jīng)過談判﹐他們讓出了權(quán)力﹐因為時代變了﹐清真寺的管理必須改變。”
這是一場漫長的奮斗﹐十多年來﹐這座清真寺中老人為一派﹐年青人為一派﹐因為雙方對清真寺的功能和要求都不一樣。 年青人要求把清真寺辦成適合年青人和婦女的伊斯蘭文化中心﹐也便于同外部非穆斯林社會對話和交流﹐敢于面對西方社會的頹廢文化挑戰(zhàn)。 這些要求遭到老一輩禮拜人的反對﹐他們不希望年青人打破他們安度晚年的“安樂窩”。 另一位年青人阿希德?汗說﹕“那些老人控制著清真寺﹐與世隔絕﹐老死不與外人往來﹐完全把自己孤立起來。 他們對社會責(zé)任不聞不問﹐如對社會犯罪﹑毒品﹑盜竊﹑暴力﹐熟視無睹﹐把位于鬧市的清真寺辦成獨立的堡壘?!?nbsp; 清真寺內(nèi)外壓力迫使他們改變了態(tài)度﹐上個星期﹐清真寺管理委員會宣布同意接受改革意見﹐請老人們退出管理委員會﹐讓位于年輕﹑活躍﹑有信仰的知識青年。
格拉斯哥清真大寺﹐位于市中心﹐建于1986年﹐是蘇格蘭最大的清真寺﹐每個主麻聚禮接待兩千五百人禮拜。 而且﹐這座大寺承擔(dān)著許多社會功能﹐如穆斯林小區(qū)宗教服務(wù)﹑婚喪禮儀﹑社會咨詢﹐那些把一切拒之門外的保守主義是把清真寺變成一座活人進出的大墳?zāi)埂?nbsp; 許多年青人﹐喜歡到清真寺來參加各種聚會﹐但是老人管理制度告誡年青人﹕“清真寺只是拜主的場所﹐其他活動一律禁止”﹐引起多數(shù)年青人怒不可遏。
阿希德說﹕“當(dāng)年﹐從巴基斯坦移民到英國的老人們﹐他們在這里建造一座清真寺﹐就等于回到了家鄉(xiāng)﹐一切都心滿意足了﹐不思進取?!?nbsp; 他說﹕“他們走進清真寺﹐解除了鄉(xiāng)愁﹐心里感到特別舒適﹐宣布發(fā)生在清真寺墻外的一切天翻地覆事件都與他們毫無關(guān)系。 而在這里出生和成長的年青人﹐同他們感情不合﹐認為清真寺應(yīng)承擔(dān)更多的社會功能﹐表現(xiàn)在英國社會存在在價值。” 斯達卡特說﹕“老年人走進清真寺﹐是希望永遠做巴基斯坦人﹔而年青人走進清真寺﹐堅持要做英國人。 這就是移民社會的代溝?!?/P>
這里不是伊斯蘭國家﹐穆斯林是少數(shù)民族﹐全蘇格蘭只有五萬人﹐保守意味著退化和消亡。 根據(jù)蘇格蘭伊斯蘭基金會的統(tǒng)計﹐伊斯蘭是增長迅速的宗教﹐人數(shù)僅次于本土的基督教﹐全區(qū)有三十座清真寺﹐格拉斯哥集中了十二座。 據(jù)說﹐本市最大的清真寺管理工作讓位于年青人﹐是蘇格蘭伊斯蘭基金會的決策。 他們認為﹐這個改變很重要﹐是把清真寺管理委員會從“看門人”變成真正的宣教者﹐是為了穆斯林社會長治久安的百年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