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民族性格特征
來源:
時間:2009-01-1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一、回族來源幾說
關于回族的來源,是涉足回族史領域首先遇到的問題,也是回族族稱的相關所在,歷來論者頗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巴種觀點曾經(jīng)流傳。至于其中有將族稱與族源分別論述、有將二者混合為一的,各人自會分辨,不再一一區(qū)別。具體為:
1.回國人說。此說最為流行,認為回族主源為13世紀隨西征蒙古軍東來的中亞、西亞回回人,影響較大。白壽彝、林干等人均持此說,這也被認為是明代以后“回國教”觀念形成的根源。
2.回絕、回鶻。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最早持此說。屠寄《蒙兀兒史記》進而言“回回”為“回絕之音訛”。清代及其后的魏源、洪鈞、丁謙、陳垣、岑仲勉等均沿續(xù)并肯定了這一觀點。但大多又為指證“回回”這詞源,對其族源不一而足。
3.突厥說。徐珂《清稗類鈔》、呂振羽《中國民族簡史》等持此說。其以流溯源之片面性不言而喻。
4.阿拉伯說。李光廷《漢西域圖考》持此說?;刈迕耖g亦有類似樸素說法,甚有“回回”為唐代阿拉伯人“去了又回”和凍來平叛阿拉伯士兵因想家而念叨“回(家)”?!盎兀遥边@傳說。
5.波斯說。馮承鈞《景教碑考》引王旭語而持此說。其以點概全之誤亦很明顯。
6.九姓胡說。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持此說。后人多以其為誤證。當代學人高郜先先生徊回源流考論》獨鐘情于此說。并為此披波溯源,一探幽證左,獨辟度徑,可為一家之言”
7.大食蕃客說。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持此說;教內學人多有持贊同態(tài)者,其將民族上限綿延的做法可以理解。
8.漢回同源說。周開慶《西北剪影》及國民黨內要員多持此說?!斑@是國民黨政府不承認回族為一單獨民族成份之謬誤的流傳。
以上8種來源說,高嵩先生在其專著《回回族源考論》①中有詳細的評價,此不細述。而關于回族來源近幾年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回族是以元代前后進人中國的中亞、西亞各族人為主體,匯合了唐宋時進人中國經(jīng)商、傳教、求學等而定居的一部分阿拉伯、波斯人后裔、并融合了中國境內各民族(主要是漢族)成份發(fā)展而形成的一個民族。至于其族稱之演變,可以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回回”一詞,是從唐宋時期的回給、回鶻音轉而來,元代回回,主要用以稱呼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西亞諸民族,但有時又泛指一切西域人或色目人,要作具體分析;明代回回,既有“穆斯林”之義,又有“回民”之義,要加以區(qū)別”清代至民國的“回回”,已有明確的民族意義的劃分,并有將國內各信仰伊斯蘭教民族不準確地區(qū)分為“纏回”、“撒拉回”、“番回”、“漢回”等的做法,”“回回”一詞所蘊含之民族與宗教意義開始混淆,因而又普遍有“回教”、“回部”的稱呼;新中國成立后才明確將回族加以確認,“回回”專指這一民族而言。
二由“回”字釋義購的幾個象征意義看民族性格特征
回族一經(jīng)形成,便以其鮮明的民族性格特征光耀史籍,留下許多感人的佳話。由于多源的民族構成與多彩的民族文化,塑造了回族豐富的民族個性,要全面概括這種個性顯然是比較困難的,前人也曾嘗試從各種角度,諸如革命史、團結史、交流史、文化史、經(jīng)濟史等等論及于此。這里僅以族稱為限,望文主義,闡發(fā)回族比較典型的民族性格特征。
(1).《辭源》、《辭?!?、《漢語大字典》之“回”釋義。(1)《辭源》之“回”字有9種辭釋。分別為(1)環(huán)繞,旋轉《詩·大雅·云漢》“悼彼云漢,昭回于天,”(2)掉轉。《楚辭》屈原《離騷》:“回聯(lián)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3)返回。唐劉禹錫《劉賓客集》二四.《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白夏凹t尖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4)違背?!对姟ご笱拧こN淙搿靶旆讲换?,王日還歸。”(5)邪僻。《詩·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6)量詞。一次叫一回、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二六《上白帝城》詩?!敖呛儜B(tài),一上一回新”(7)章回小說一章叫作一回。(8)伊斯蘭教舊稱回教、(9)姓。見《廣韻》,《明史》有回滿住。其詞組中“回回”與回族無涉,唯有“回教”、“回國歷”之詞與回族相關③。
(2)《辭?!分小盎鼗亍睏l之④解釋為“民族名、古國名或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在宋人的《夢溪筆談》和《黑鞭事略》中,指的是回骼;在《癸辛雜識》和《遼史》。中,指的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和國家?!?〕在《元史》和《元典章》中,主要是指伊斯蘭教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如回回法、一回回寺、回國令史、回國人等八幻在明清兩代的文獻中,主要指回族即回回民族,如回回人(簡稱國人或回民)。有時指伊斯蘭教一,如回”回教門、回回教(簡稱回教)。清代又對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多加稱為‘回’,如稱新疆維吾爾等族為“‘纏回’,稱甘肅東鄉(xiāng)族為‘東鄉(xiāng)回’,稱青海撒拉族為‘撒拉回’,并把新疆稱為‘回疆’、‘回部’等”④。
(3)《漢語大字典》中“回”字之(14)釋義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河南、河北、青海、山東、云南、安徽、新疆和遼寧。《正字通·口部》:“回,回回,西域大食國種也,陳、隋間人中國”《清會典事例·戶部·屯田·新疆屯田》:“所裁屯兵熟地三千畝,撥給回民耕種,免其交糧,俾回民生計益臻寬饒?!雹?
(1)此“回”字形同古代銅錢??捎靡员雀交刈宓纳虡I(yè)民族源頭及其擅長經(jīng)商的民族性格特征。
眾所周知,回族最古的民族源頭與其先民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的遠赴中國經(jīng)商有關。大量穆斯林商人.旅行者、宗教人士的東來,帶來的不僅是中國伊斯蘭文化的淵源及中國人對它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回回民族后來形成的契機及其商業(yè)理念與傳統(tǒng)??梢院敛豢鋸埖卣f;唐宋東南沿海及內地一些城市商業(yè)文化的開創(chuàng),離不開這些東來穆斯林善客的功勞。值得一提的還有,近年一些研究者提出,從唐開元以后至明代中期,我國東南沿海商業(yè)城市的崛起以及明代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都與穆斯林商人有關,是東來的穆斯林商人帶來的商業(yè)文化與城市消費觀念刺激了城市大眾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與社會行為,并帶動起相關的手工業(yè)及其它相關產業(yè),因而擴大了城市經(jīng)營的范圍、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產生了特殊的城市地主階層。從而推動了一些工商業(yè)城市的持續(xù)繁榮。如果這一結論得到肯定,則這時的穆斯林蕃客的貢獻已不再局限于一般而言的增加國庫稅收 推動商貿交流等領。
正因為有了善于經(jīng)商的傳統(tǒng)、所以唐宋時定居中國的穆斯林生活水平普遍較高、各地文人記其生活多以侈華而形容。另外,由于善于經(jīng)營,所以在蒙古興起前,穆斯林商人在北部草原、南部漁疆、東西部交通要道不約而同受到重用,許多人在蒙古統(tǒng)一中國后把持經(jīng)濟要害,在政治上享有很高地位的同時,在經(jīng)濟上也享有特權,無獨有偶,蒙語“回回”的漢寫詞“撤爾塔黑臺”之原意即為“商人一,雖說回族擅商不一定與此有關,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元代統(tǒng)治者的心目中,回國人多出精明能于的商人。
此外,由于從上而下較好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政治地位,所以元初大部分處在征服與奴役陰影中的廣大穆斯林群眾能迅速振作起來,重新投人欣欣向榮的開拓墾殖、建設家園、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環(huán)境、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明的道路。這也是造就回回民族作為“個新的人文共同體迅速形成的內在精神動力。所以說元代回族先民歷史是一個奮發(fā)進取、充滿向上趨勢的朝氣蓬勃的歷史。又正是因為獨特的商業(yè)文化傳統(tǒng),所以在明代東南沿海對外商貿斷絕的情況下,回族商人轉而對內開拓貿易領域,在促進東南沿海工商業(yè)城市繁榮的同時,在西北廣大內陸,也把這種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成一定氣候。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早期回國先民的商業(yè)活動,為西北地區(qū)帶來了一個新的民族成分。元明清以來的西北回族商業(yè)活動,促使了西北地區(qū)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對于加強西北地區(qū)與內地及沿海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從經(jīng)濟基礎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近代以來西北回族的商業(yè)活動深人到西北蒙古、藏族及新疆南北邊疆地區(qū),從客觀上密切了西北各民族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酉北地區(qū)蘭州、西寧、銀川、西安、烏魯木齊、張掖、酒泉等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歷史上西北回族的商業(yè)經(jīng)濟活動有密切關系。臨夏 夏河、吳忠、同心、寶豐、石嘴山、三營、平?jīng)?、張家川等西北重要集貿市場的形成,則是西北回族社會商業(yè)經(jīng)濟的直接結果?!雹咴诟母镩_放以及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許多地方甚至把大力發(fā)展回族聚居的地區(qū)商品經(jīng)濟寫進了2010年政府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此“回”字形狀還形象地揭示了回族性格特征中“一剛”、“一柔”兩個突出特點。正如馬經(jīng)先生在《略述云南四位回族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③中所說的那樣:“所謂剛;包涵智慧、勇氣、誠信、忠義這樣一些品性強,主要指強權,即統(tǒng)治階級或者統(tǒng)治民族中的強霸政治、高壓政策等。所謂柔,意思是寬仁、忍讓、和平、友愛等。弱指的是弱小民族或者弱小國家,也包括處在困難境地的社會底層?!薄皠偠鴶硰?,柔而友弱”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為,充分體現(xiàn)了回族及其文化形成過程中塑造出的民族特性?!皠偂笔且驗榧劝艘了固m文化中的強韌、冒險、勇決、坦然面對生死等特征,又包含了儒家文化中的信、義、誠等道德,因而表現(xiàn)在具體行為中才會果敢、無畏、慷慨赴義不容辭,“柔”是因為回族先民經(jīng)歷了開放的東西方文化大交流的歷史背景,加之有國破家亡、萬里遠徙的切膚之痛,又處在重建家園、寬容友好。和平共處的立足環(huán)境,經(jīng)歷了再生的艱難過程,故而具有寬容的胸懷;友好的態(tài)度以及對和平的真心渴望。這才有回族人外圓內方、外柔內剛的顯著性格特征,如同錦里藏針,寬松柔和相安無事,相反遇壓愈烈.反抗愈強。這從回族歷史人物、回族群眾為人處事中處處體現(xiàn)出來,不—一列舉。
3。“回”.此“回”字如同兩個城廓的圍成,它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回回民族形成時主要的分布格局與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從人口分布上來講,雖然回族先民在元代進人中國后。因征戰(zhàn)、駐屯、勞役等原因有小的聚居,主要在水陸要津及交通沿線成點狀布局。但從大的范圍來看,還是處在漢民族的包圍之中.其獨特的文化景觀在漢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如同一個個孤懸的“小島”,雖然奇特但要生存離不開與漢文化交流的一葉“扁舟”。這一個個文化“小島”,要想加強、保持“島”與“島”之間不間斷的聯(lián)系,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每個“島”與周圍“海洋”的聯(lián)系,換句話說,即回漢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如此,沒有前途。這樣,對回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難免受漢族大文化的浸潤,這也就形成回族文化的一個鮮明特點——也即是回國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征,即與漢文化、漢民族有千絲萬縷的親緣關系,這也可看作是回漢民族關系的一個主流特征?;刈逍纬膳c發(fā)展過程中尤其是明代的同化政策加速了這種融合與交流,這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實際上,回族中的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這一點,近幾年的研究更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回族文化在明代的定型與鞏固也客觀地印證了這一點。這也是我們深刻理解回族文化當代發(fā)展軌跡時所必須明確的。
4這兩個同心圓代表了回族對內、對外的兩種凝聚力,其“圓心“始終不離中華熱土這一立足根本。歷史上的回回民族以具有較強的民族凝聚力而倍受注目,無論是說“行資居送,千里不持糧”,還是說“天下回回是一家”、“同類親厚”、“回回見面三分親”、“回回心齊”,都表明了這種強烈的抱團意識,心理情感的一致內向性。這一現(xiàn)象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與社會原因?;刈逑让褚酝鈦砻褡迳矸菘途又性?,除開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政治命運等共同因素外。心理感受的一致性是其走向一個民族共同體的重要因素,輾轉千里、歷經(jīng)艱辛,進人一個全然陌生的環(huán)境,與內部成員間互相尋找依靠是自然的心理反映,因而能夠凝結成一個個堅固的群體,這一個個堅固群體就構成了回回民族的強大內部凝聚力,伊斯蘭教的共同信仰、漢語的通用并保留一些外來詞匯、風俗習慣與思維方式的趨同、經(jīng)濟生活的大致定型等等,義加強了這種凝聚力,使之成為民族經(jīng)歷艱難險阻的內在支柱,在民族發(fā)展中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成為民族性格的特征之一保留至今。
同時,由于回族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誕生、成長,回族又是在中國大地上孕育生成,因而中華文明中先天的向心力又對回族文化施加了巨大的影響;更由于回族廣泛分布于漢族人民中,與漢族人民與生俱來的親緣關系貫穿于民族形成的始終,回族文化中對漢族文化的吸收、消融體現(xiàn)在文化要素的各個方面共同的政治、經(jīng)濟命運、相似的文化認同心理、廣泛的社會交往與聯(lián)系,促成了回族對外部大環(huán)境的依賴性,因而構成了其中與中國主體社會相一致的中華民族大凝聚力,這在祖國利益受到侵犯時回族人民的強烈反映中生動地體現(xiàn)出來。
因而這種對內、對外的兩個凝聚力組成了回族民族精神中的兩個層次;外部象征國家,體現(xiàn)了回族民族精神中的國家性,在今天表現(xiàn)為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基礎上的共同進步;內部象征民族。體現(xiàn)了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性,在今天表現(xiàn)為積極開拓進取,振興民族經(jīng)濟、文化,為社會繁榮而多做貢獻。爭取以新的姿態(tài)步人21世紀。
三、由“回”字喻意釋民族性格特征的深層內涵
回族為外界所特別予以關注的某些典型性格特征,與回族源于伊斯蘭教的一些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有很大的關系,這里僅擇其中與“回”、字有關的一些地方加以闡釋。
《古蘭經(jīng)》中多次提到“真主使他所意欲者享受寬裕的給養(yǎng)或窘迫的給養(yǎng)。他們因今世的生活而歡喜,然而今世的生活比起后世的生活來,只是一種(暫時)的享受?!保ǎ保常海玻叮?
王岱輿在《正教其詮》中解釋“回”字說:“益回者,歸也。由塵世而歸于真一、若鏡之回光”.“夫回光有二:日‘身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