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薩珊波斯(今伊朗一帶)人安拙汗所率5000人入唐,太宗詔維州(今四川茂縣)安置,授以刺史、拜左武衛(wèi)將軍,累授左衛(wèi)大將軍,右監(jiān)門大將軍,封定襄郡公。這只是成規(guī)模入華的記載,事實上,民間的商貿(mào)的往來更早,如素以興販貿(mào)易為業(yè)、持多種信仰(主要是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的中亞諸國胡人、薩珊波斯人、粟特人等,早已陸續(xù)通過絲綢之路開始在華僑居或留居,史書中稱他們?yōu)椤拔饔蚝恕?、“胡商”、“蕃客”等?
661年,被大食人所敗的薩珊王朝王子卑路斯和部下(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向唐王求援避難,唐高宗封他為右武衛(wèi)將軍。波斯大酋長阿羅憾率部入唐后任右屯衛(wèi)大將軍。在長安建立了波斯胡寺、波斯會館。
750年前后,西亞地區(qū)爆發(fā)了反抗伍麥葉王朝的武裝斗爭,反抗主力是為波斯人,反抗斗爭失敗后,有一批波斯人因逃避阿拉伯人的壓迫逐漸由西向東遷徙,來到中國北方,作了中外貿(mào)易的“牙客”。而今天的回族中,做牛。羊、馬、干果、古玩等行業(yè)“牙客”的人仍有很多。
724—756年,《唐大和尚東征傳》載,天寶年間,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侖來船,不知其數(shù)。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船深六七丈。”他們來華后,有的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和犀角等類物品的販賣,并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他商品。
宋代,泉州、揚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均有大批西域來華商人聚居,即“住唐”,即留居中國不歸,是域外商人的一種時尚。朱彧:《萍洲可談》卷二載:“諸國人至廣州,是歲不歸者,謂之‘住唐’。
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由四百五十名回回組成的商隊去花剌子模經(jīng)商。商隊途經(jīng)訛答剌時,被該城守將亦難出扣留,花剌子模沙摩訶末下令殺死商人,沒收全部財產(chǎn),因而引發(fā)成吉思汗西征。西征過程中(指1219----1225年的成吉思汗西征和1252----1260年的旭烈兀幾西征),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亞歐大陸地帶一內海)以東的中西亞廣大地區(qū)納入蒙元版圖,此間東來的回回人數(shù)量達到幾十萬(有說過百萬),這些回回人除了部分工匠、官仕、商人、學者、醫(yī)師等外,大部分編為“西域親軍”、“諸道回回軍”、“阿速回回軍”、“阿爾渾軍”“探馬赤軍”、“哈刺魯軍”等,被分散安置在中國各地屯聚養(yǎng)牧,上馬備戰(zhàn),下馬墾牧。
1235年元太宗窩闊臺實施了“乙未籍戶”制度。來自中、西亞一帶的回回人有古粟特人、哈剌魯人、康里人、突厥人等,信奉有拜火教(襖教,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也稱明教)徒、景教徒、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者),還有“術忽回回”(猶太人)、“綠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羅哩回回”(吉普賽人)等,這些具有禁食豬肉的習俗的西域人都被統(tǒng)稱為回回,正式被當時的政府編入戶籍,名“回回戶”,自此,回回人就有了正式的中國國籍,與漢、蒙等民族女性結合組成家庭并留居,成為中國一個民族。在元代官方文書或詔令中,回回與其他民族也就明顯區(qū)分開來,如元代《祥符圖經(jīng)》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八類”等。
1263年忽必烈敕令設建回回星歷司和回回醫(yī)藥司,由愛薛回回掌管該二司,該回回全名為:伊薩·伊本·艾比·舒克爾(原敘利亞人,信奉基督教聶思脫里派,中國稱景教或大秦教),隨后又創(chuàng)立京師回回醫(yī)藥院,由他的妻子薩剌主持?;鼗蒯t(yī)學中的重要醫(yī)著有:《回回藥方》為回族醫(yī)藥學大型綜合性典籍,作者不明;《海藥本草》,作者為唐末五代時的李珣。祖籍波斯,又名李波斯;《飲膳正要》,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營養(yǎng)學專著,成書于元代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作者忽思慧;《瑞竹堂經(jīng)驗方》,明代中葉所著,作者不詳。
1271年,在扎馬魯?。úㄋ够鼗兀┑闹鞒窒?,元朝政府正式在內蒙古正藍旗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回回司天臺,扎馬魯丁為臺長,由他督造的七件儀象,(其中的地球儀早在1267年即由扎馬魯丁首次發(fā)明并制成)。通過運用科學的天文儀器觀測天象,編制回回歷。扎馬魯丁及其回族天文學家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中國研究天文學的中心,天文學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對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280年又設立更強大的回回司天監(jiān),任務除了“量天測地”又增加了編制回回歷法。元代回回司天監(jiān)的設立一直延續(xù)到明末。
1272年11月,由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弟子亦思馬因,研制的回回炮試射成功,此炮射程遠、威力巨大。此外,先后又有回族兵器制造家發(fā)明和引進了"火銃"、"鑌鐵刀(鑌鐵:大馬士革鋼)"等。
1273年元世祖對駐防在各地的回族軍隊下令:“探馬赤軍,隨地入社,與編民等”。自此,便有大批的回回軍士,分布全國各地屯田農(nóng)耕。一般是50家為一社,這是農(nóng)村的社會基層單位,可以說是后來回回營、回回村或聚居的某家營、某家村的開始,從而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大分散小聚居格局。
1276年,著名回回建筑師亦黑迭爾丁設計和組織營造元大都(今北京城),亦黑迭爾丁率眾精心測量勘探,既吸取國外先進的建筑技術,又充分尊重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有機結合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條件和地形地貌特點,設計建造了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建筑先進水平相融合的元朝都城和宮殿。與1293年建成。
1289年,回回國子學設立,教習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
1340年左右(元至正年間),回回人引進了波斯人制作“大食瓶”的銅掐絲琺瑯瓶工藝和部分原料,結合中國文化制作成了聞名于世的“景泰藍”。
1357-1366年,元朝實行種族地方歧視政策,如嚴禁福建軍民諸色目人等習學武術或弄槍棒,違者教師及習學人并決(杖)77下。此后,又禁止?jié)h人藏兵器,畜馬匹。又屢次詔令泉州大造戰(zhàn)船對外用兵,“民眾實為艱苦”。自元初以來,泉州不斷爆發(fā)抗元的農(nóng)民起義,福建“義兵”萬戶賽甫丁和阿迷里丁不堪歧視,率眾據(jù)泉州進行反抗,長達十年之久。與1366年千戶金吉、龔名安等人夜開西城門引陳友定所率省軍進入而最終失敗。陳友定乘機大肆殺戮回回人,致使大批回回逃離泉州,遷徙鄉(xiāng)間或他方,隱姓埋名,至此盛極一時的泉州港開始冷落。史稱“亦思巴奚兵變”。
1368年明王朝建立,許多杰出的回族人物脫穎而出。著名開國功臣徐達、馮國用、常玉春、胡大海、丁德興、藍玉、沐英、馮勝、鄧愈、李文忠、華云龍等人被稱為十大回回。徐達、常玉春、胡大海(多信仰明教(原摩尼教))等大將率明軍北伐的過程中,在河北、京津、山東直至山海關和東北等一帶留有諸多回回營,形成了大量回族聚居區(qū)或村落。明代著名反侵略的英雄麻貴,在日本人侵朝鮮時統(tǒng)兵赴朝作戰(zhàn),西北戰(zhàn)場上則有達云等戌邊名將。著名的航海家鄭和、馬歡,剛直不阿清官海瑞,兵部尚書鐵鉉、工部尚書趙榮、清官孫繼魯?shù)?。文化以丁鶴年、馬自強、金大車、金大輿、馬繼龍、閃繼迪、馬上捷、馬錦等為代表。在明代,回回歷仍然是明代主要歷法,與大統(tǒng)歷參用。朱元璋等明代皇帝亦有是回族人的說法。綜觀明代,回族人在諸多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在漫長的28年間,鄭和船隊裝載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設備和各種武器經(jīng)亞非三十余國,涉十萬余里,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聯(lián)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歷史壯舉。鄭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經(jīng)過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早114年,他無疑在人類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2005年我國政府把鄭和首下西洋的7月11日定為中國“航海日”。
1465-1487成化年間,回族人從波斯一帶引進了“回青”(當時稱“蘇麻離青”)、“霽紅料”等明代瓷器所用原料,把各種回回花紋、造型和圖案與中國的傳統(tǒng)相結合,制造出了大量聞名與世的名瓷,使明代陶瓷的制造工藝達到了藝術頂點,到了精美絕倫的境地,這些精美瓷器通過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等銷往西域和海外,因而使明代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取得輝煌成就。早在1426-1435宣德年間,回族工匠以天方斬鹵砂、紫石、風磨鋼以及金、銀等33種金屬為原料,通過中、東亞文化的交流,回漢等族工匠的高超技藝,精工冶煉制造了一批精美的銅制香爐(即著名的宣德爐)。
附注:在醫(yī)藥界,唐末五代的“波斯回回”李珣(李波斯)所著的《海藥本草》;元代回回人忽思慧(又作和斯輝)所著的《飲膳正要》;問世于明代前期的《回回藥方》;明帶沙圖穆蘇·薩謙齋所著《瑞竹堂經(jīng)驗方》并稱為“回族醫(yī)藥四大文獻”,在歷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的地位,為回族聚居區(qū)和全國各族人民的衛(wèi)生保健發(fā)揮過積極重要的作用,為中國醫(yī)藥的發(fā)展做出過巨大貢獻。
清代(1644—1911),庫不忍耶、嘎德忍耶、虎夫耶、哲赫忍耶四大門宦及各種枝派,伊赫瓦尼及其支派在西北回族、撒拉族、東鄉(xiāng)族、漢族、藏族等地區(qū)之中相繼產(chǎn)生并就近傳播,一些教派沖突應運而生。這一時期,回族社會的發(fā)展也受到其嚴重阻礙和擾亂。
清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原明朝回族將領米喇印、丁國棟在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發(fā)動反清起義,擁出明朝的延長王朱識鎊作為反清復明的旗幟。起義軍東進后發(fā)展迅猛,連克涼州(今武威)、蘭州、河州(今臨夏)等地,清政府急調陜西三邊總督孟喬芳等率重兵圍剿起義軍,于翌年正月攻破甘州城。米喇印敗退永昌,英勇犧牲。丁國標率余部西走肅州(今酒泉),擁立土倫泰為王,繼續(xù)進行抗清斗爭,十一月,肅州城被清軍占領,丁國棟、土倫泰和眾多反清將上壯烈犧牲。起義歷時一年零八個月。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在甘肅循化地區(qū)發(fā)生了蘇四十三(撒拉族)事件;涉及當?shù)睾芏嗳隼?、回、東鄉(xiāng)、漢、藏等族百姓,震撼西北,驚動朝廷。蘇四十三事件是由“哲赫忍耶”(約1741年創(chuàng)建)和“虎夫耶”(約1672年創(chuàng)建)兩個新教派爭奪宗教Tong/治權而引起兩派互相殘殺。蘇四十三的老師馬明心組織新教,編纂《卯路經(jīng)》,在循化廳撒拉和部分回、漢、藏等民族中傳教,招致另一新教派“虎夫耶”的教主韓哈濟(撒拉族)不滿,遂向地方官以邪教惑眾為名控告,清政府遂驅逐馬明心出循化地方(后被清兵殺于蘭州)。爾后,“哲赫忍耶”新任首領蘇四十三召集該派教徒重與虎夫耶發(fā)生沖突,引發(fā)了又一輪殘酷的教派爭斗,后因官府插手,從而轉化成反清起義。
1784年四月,馬明心之徒田五(撒拉族,又名田富)、張文慶(民族不詳),宣布為馬明心道祖復仇、反抗清政府滅絕哲合忍耶。在蘇四十三失敗后,田五暗中聯(lián)絡包括回族在內的各族哲和忍耶教派信徒,鑄造兵器于六月二日與清軍展開大戰(zhàn)。七月初,起義軍的最后據(jù)點通渭縣石峰堡陷落,隨后清軍對當?shù)厝桃膛傻母髯逍磐秸归_了的屠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云南爆發(fā)了以杜文秀為首的反清起義。云南永昌地區(qū)因回漢族“唱曲”發(fā)生摩擦,以至釀成官府殘殺回族的事端。杜文秀等為此代表回族上京控訴,但未得到妥善解決。咸豐六年,臨安(今建水)漢族惡霸又屢次制造事端,燒殺回族村寨,而云南巡撫也密令各地聚團練殺回,激起了回族反抗。是年在杜文秀的領導下云南回族聯(lián)合漢、彝、白等民族在蒙化(今巍山)舉行起義,攻克大理府,建立大理政權,杜文秀被推為總兵馬大元帥。在之后的16年起義斗爭中,他率領起義軍先后占領云南53個州縣,宣布響應太平無國號召,施行輕賦稅、重生產(chǎn)等政策,贏得了云南各民族人民的愛戴。1872年,清軍圍攻大理。在大理將陷時,他“唯愿拼舍一身,以救數(shù)萬生靈”,服毒后前往清營,被殺害。時年44歲。
1858年(清朝咸豐八年),當時,在清王朝的封建Tong/治下當?shù)馗髯迦嗣襁^著悲慘的生活,既而在咸豐年間各族人民紛紛發(fā)起反抗。1858年(清同治11年)12月貴州普安廳(如今的盤縣)的回族百姓在張凌翔、馬河圖等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興義府(如今的安龍)回、漢、布衣、苗等族百姓紛紛響應,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在1866年4月的反清斗爭中,張凌翔、馬河圖陣亡。1872年5月31日夜由于起義軍內部又出現(xiàn)叛徒,將起義軍將士及其家屬殘酷殺害,部將金萬照也英勇就義,至此,堅持14年之久的黔西南回族起義歸于失敗!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陜西境內部分回族因“回勇買竹子事件”遭到當?shù)剜l(xiāng)紳和官員的誣陷欺壓,從而爆發(fā)了回族反清起義,起義領袖人物有十余位,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白彥虎。后終因寡不敵眾,起義過后,陜西原有的七、八十萬回族最后僅剩下西安城內和陜南的二、三萬。白彥虎被迫攜余軍、眷向西北疾渡納林河,逃往俄境,遂定居于今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境內。白彥虎領導的陜西和西北回族反清起義轉戰(zhàn)數(shù)萬里,英勇善戰(zhàn),寧死不屈。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分布在中亞地區(qū)的回族(當?shù)胤Q東干族)主要就是由這支軍眷的后裔組成。
1888年,甘肅阿訇馬萬福(東鄉(xiāng)族)創(chuàng)立“伊赫瓦尼”新教派(又稱新新教),在西北地區(qū)和民族中傳播并影響到一些回族,該派在馬麒、馬步芳等軍閥的支持下,吸收了大量西北地區(qū)漢族軍士和百姓的加入。馬萬福,今甘肅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果園村人,故人稱“馬果園”。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他赴麥加朝覲,受阿拉伯半島的瓦哈比派影響,回國聯(lián)絡當時河州十位阿訇,創(chuàng)立伊赫瓦尼派。他們主張嚴格遵循《古蘭經(jīng)》和“圣訓”舉行宗教活動和儀式,革除他們認為世俗的民族風俗習慣。因有些地區(qū)部分回族接受該派觀點,從而在回族內部產(chǎn)生了一些分歧與矛盾,引發(fā)過一些小沖突,雖然規(guī)模都不大,但對回族,尤其是對分布在甘青寧以外、從未受過教派紛擾地區(qū)的回族生活習俗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涉及到的地區(qū)也較多。了解各派簡介請點擊http://www.huizucn.com/bbs/viewthread.php?tid=13996&extra=page%3D1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調集回族將領左寶貴等五路大軍增援朝鮮,反擊日本侵略軍。漢族統(tǒng)帥葉志超連夜逃跑?;刈鍖㈩I左寶貴率部援朝抗日,左寶貴按照回族禮節(jié),沐浴更衣,下定與平壤城共存亡的決心,堅守平壤城,激戰(zhàn)四晝夜,最后英勇殉職。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戰(zhàn)爭中回族將領馬維琪、馬廷秀、李輝山、白金柱在英勇抗擊法di/guo主義侵略越南、入侵我云南邊疆的戰(zhàn)斗中,英勇奮戰(zhàn),狠狠打擊了法di/guo主義。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軍進襲北京,回族將領馬福祿帶兵英勇殺敵,馬福祥和官兵們慷慨表示:“事既決裂,挽回無術,我輩唯有恪遵朝命,以身保國?!敝钡阶詈鬆奚G逋⒆贩馑麨檎裢④?。
國民黨Tong/治時期(1912—1949),回族人遭到了當局空前的歧視,當局否認和歪曲回族歷史,不愿承認回族是一個民族,此種大漢主義作風遭到回族人民的強烈反對。同時在這一時期,日本di/guo主義發(fā)動對我國的侵略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中國各地回族人民積極成立各種抗日隊伍或組織,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走在抗日斗爭的前列,有的創(chuàng)辦報刊進行宣傳動員;有的組織抗戰(zhàn)救國會協(xié)調救國任務;有的組織回族武裝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有的組團出國訪問,向國際社會揭露日寇的罪惡、介紹中國人民尤其是回族的抗日斗爭,爭取國際援助?;刈宓目谷樟α吭谥袊蟮厣媳榈亻_花,積極投入到打擊侵略者的戰(zhàn)爭中,各地回族人民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愛國熱忱,展現(xiàn)出了回族人民英勇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回族兒女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涌現(xiàn)出了大批英雄人物,創(chuàng)造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1912—1949年,國民黨執(zhí)政的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奉行大漢主義,推行大漢族主義壓迫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一方面宣布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又不愿承認少數(shù)民族的存在,整個國家成了各少數(shù)民族的大牢獄,是所有少數(shù)民族人民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他們把漢族以外的各少數(shù)民族稱之為“宗族”(見蔣介石《中國之命運》),或者漢族的分支。國民黨提倡的所謂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也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他們不僅歧視回族的風俗習慣,而且還不愿承認回族的存在,蔣介石操縱下的“國民大會”把回族稱作“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在大漢主義的威逼利誘下,個別回、撒拉、東鄉(xiāng)、漢等族軍閥、官僚和部分有宗教特權的門宦教主和把頭們,不但置民族尊嚴而不顧,還加重了對各族民眾的剝削和奴役,極端宗派勢力和大漢主義一道,千方百計打擊回族人的民族自尊,受到廣大回族人民的唾棄。國民黨這種逆民族歷史而行、與現(xiàn)實民族自尊而不顧的大漢主義行徑給各族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和屈辱。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回族愛國革命先驅郭隆真、馬駿、劉清揚等與周恩來、鄧穎超等愛國人士,一并發(fā)起組織了“覺悟社”、“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哈爾濱救國喚醒團”等,提出:“國難當頭,婦女應該從深淵中跳出來,沖破封建束縛,救國救民。愛國不分男女,救國不能后人”的革命口號。積極參加、組織和領導反帝反封建的游/xing、示we i、宣傳、請愿等革命活動,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
1930年,反對國民黨大漢主義的回族青年會在北京成立。1930年北平(北京)各高等院校的回族學生倡議并創(chuàng)立了“回族青年會”,創(chuàng)有刊物《回族青年》,強烈反對回族是漢人信奉伊斯蘭教的歪理邪說,維護回族是中國的一個du/l i民族的尊嚴,只有實行民族自治才能解決回族問題。回族青年會在1937年,由于日本di/guo主義的侵略,停止在北平活動。后于1939年在重慶復會,因國民黨政府反對使用“ 回族”這一稱謂,被迫改稱“中國伊斯蘭青年會”,會刊改稱《伊斯蘭青年》,在大后方各地廣泛設立分支會。1945年該會負責人薛文波、馬汝鄰等駁斥蔣介石不承認回回是民族的說法,再一次提出回回是一個民族,并為爭取民族權利展開各種活動。
1937年10月,“蘆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爆發(fā)。同年10月,河北省定州市(保定地區(qū))回族青年的劉文正、馬永恩、馬國忠、白振武、白仲慶等,在中國共產(chǎn)黨員肖秉鈞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定州(原定縣)、安國一帶組織起了“回民抗日義勇軍便衣隊”和“回回鐵血抗日救國隊”,點燃了華北回族保家衛(wèi)國地抗戰(zhàn)火種。隨后又吸收了冀中各地回族愛國青年,組建了“人民自衛(wèi)軍回民干部教導隊”,隊伍主要以回族青年學生和青年農(nóng)民組成,轟轟烈烈地掀起華北回族的抗戰(zhàn)浪潮。
1938年1月,滄州地區(qū)獻縣東辛莊的回族愛國青年馬本齋組建了“回民抗日義勇軍”,并與同年3月與定縣、安國一帶的“人民自衛(wèi)軍回民干部教導隊”合并,組成了馳名中外的“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此后河北、山東等回族聚居區(qū)的回漢愛國青年紛紛積極加入進來,隊伍的力量在戰(zhàn)斗中不斷壯大。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馬本齋帶領回民支隊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中,歷時八年,八百余戰(zhàn),拔城上百,殲敵逾萬,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贏得了“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稱號,被毛澤東稱為“百戰(zhàn)百勝的回民支隊”。日偽軍多次重兵圍剿回族隊伍,均未得逞,遂惱羞成怒,將馬本齋母親逮捕。馬母在敵人軟硬兼施下寧死不屈,絕食而亡,其民族氣節(jié)和大義行為激勵了各族國人。1944年馬本齋司令因病在山東莘縣逝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均送以挽聯(lián),以示悼念。朱德總司令敬挽:“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范;大節(jié)不死,母子兩代英雄?!贝送?,還有津南地區(qū)的渤?;孛裰ш?;活躍在山東、山西、云南、東北、安徽和陜甘寧邊區(qū)等全國各地回族組織的回民支隊、騎兵團、義勇軍、突擊隊、自衛(wèi)隊、東北抗日聯(lián)軍、挺進軍等回族抗日救國隊伍,新疆回族文化促進會發(fā)動全疆回族捐購飛機一架,支援抗戰(zhàn)。從前線到后方、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只要有回族的地方,就有抗戰(zhàn)的激情與烽火,回族的英雄兒女為抗戰(zhàn)作出了巨大犧牲,建立了不朽的業(yè)績。全體回族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各族人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譜寫了一曲回族人愛國的雄渾悲壯之歌。在異常屈辱艱苦的歲月里,無數(shù)中華各族人民英雄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寧靜祥和的幸福生活。
1937年,日本侵略者以甘、寧、青三省回族聚居區(qū)為重點,故意夸大回漢之間矛盾,倡言“回回本非中國人,來華以后,除遭受欺凌外,無它收獲”,“抗戰(zhàn)是為了漢人,日本人與回回沒有矛盾”等挑撥回漢關系,以幫助建立“回回國”為幌子欺騙迷惑回族群眾。日本人川村乙麻等人假借皈依伊斯蘭教之名接近回族,搞宣傳分裂活動。但馬鴻逵堅決反日及馬鴻賓出兵綏西抗日的堅決立場,使日本侵略者在寧夏等地建立“回回國”的陰謀徹底失敗。在每個抗日的戰(zhàn)線上,正規(guī)軍與游擊隊中,以及一切抗日團體與抗日工作中,處處都看見回族同胞與非回族同胞親密地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為保衛(wèi)國家,為爭取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而戰(zhàn)。
1938年中日武漢會戰(zhàn),時任中山艦艦長的薩師?。ê\娝迣⑺_鎮(zhèn)冰的侄孫),擔負起武昌一帶的警戒任務。10月24日上午,中山艦遭遇日本轟炸機輪番俯沖投彈。在激烈戰(zhàn)斗中,艦長薩師俊始終指揮若定、沉著應變,在腿被炸斷、手臂受重傷的情況下,仍堅守崗位,并振臂高呼“全艦官兵努力殺敵,誓與本艦共存亡?!?5時50分,中山艦沉于武昌金口江底,薩師俊壯烈殉國,時年43歲。薩師俊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國捐軀的職務最高的中國海軍軍官和唯一的軍艦艦長。
1939年1月,在國民黨反動派Tong/治下的寧夏海原縣回族愛國青年馬國琳、馬銀貴、馬少敬等,提出了回族“武裝自己,殺官劫庫”,“反蔣抗日、尋找民族活路”等口號組織起義。一月之內起義軍發(fā)展到9000多人,在攻打反動武裝民團、懲處作惡多端的鄉(xiāng)霸劣紳斗爭中接連獲勝,前后消滅國民黨正規(guī)軍和地方武裝2000余人,海故數(shù)百里山區(qū)成了起義軍的海洋。但起義軍遭到了國民黨第八戰(zhàn)區(qū)司令官兼甘肅省主席朱紹良的鎮(zhèn)壓,最終以失敗告終,歷時40多天。同年四月,在馬國瑞、馬國王、馬英貴、馬思義等率領下,第二次起義爆發(fā),起義隊伍制定了“打倒欺回滅教的國民黨,為死難的回族同胞報仇”、“救國救民,受壓迫的回漢人民是一家”、“五族共和,打倒蔣賊”等口號。起義軍很快發(fā)展到1萬多人,在國民黨的重兵包圍和飛機大炮的轟炸中,傷亡慘重。后由馬思義帶領1000多人突圍成功,5月發(fā)起了第三次起義,給敵軍以重創(chuàng),但起義隊伍損失也很慘重,后馬思義帶領義軍奔赴邊區(qū),受到邊區(qū)軍民的熱烈歡迎和毛澤東的親切接見,起義軍經(jīng)批準遍為“回民抗日騎兵團”,為抗日戰(zhàn)爭和西北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1年,延安以“回回/民族問題研究會”署名出版了《回回/民族問題》一書。該書以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民族觀為指導,從歷史到現(xiàn)實,從政治到經(jīng)濟,從民族與宗教關系,客觀全面地闡述了回族問題。針對當時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政府的大漢族主義,“否認回回為一個民族,否認回回問題為民族問題,而將回回/民族問題歪曲為宗教問題,將回回問題的解決簡化為漢化教育問題”的錯誤政策,該書進行了嚴肅批駁。對于長期以來,“由于大漢族主義長期宣傳、教育的影響,不但有些漢人懷疑回回是一個民族,對于回族和伊斯蘭教的來源及其相互關系不能了解;甚至某些回族人中也存在著同樣的懷疑和不了解”的狀況,該書也從多方面給予了回答和解釋。同時,該書還正確地闡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族政策,指出了回族解放的道路?!痘鼗?民族問題》一書的出版,得到回族人民的極大擁護,更加鼓舞和堅定了回族人民抗日斗爭的熱情和信心,使廣大回族同胞認清了誰友誰敵,在抗日解放斗爭中積極發(fā)揮了回族固有的勇敢精神。該書對研究回族問題也起到了的重要指導作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開始對國內各少數(shù)民族給予正式承認,五十五個少數(shù)民族中,有九族系屬公認:朝鮮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維吾爾族、瑤族、彝族、藏族,不待查驗自然成立?;刈迦擞辛吮久褡宓淖灾螀^(qū),自治縣、自治鄉(xiāng)等,當家做主的權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得到真正體現(xiàn)。此后又分兩個階段對其他各兄弟民族,根據(jù)民族特征理論、歷史發(fā)展和現(xiàn)狀和本民族意愿分別進行了認定,使各民族結束了封建皇帝與封建軍閥等的剝削和Tong/治,得到了尊重和平等地位,新中國的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積極擁護。
1967—1977年間,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在這場整個中華民族的空前浩劫中,“四人幫”破壞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破壞民族團結,回族也未幸免,甚至被強迫養(yǎng)豬。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發(fā)生在云南沙甸回族鄉(xiāng)一代的“沙甸事件”,沙甸等地的回族百姓為了捍衛(wèi)民族尊嚴,一千六百余人付出了生命?!八娜藥汀北环鬯楹?,政策得以恢復。
因該文搜集整理過程中,因原始資料涉及作者、文章、出處等繁多而不全,實難一一標明,請見諒。在此對所有關注回族歷史文化的老師、學者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和歉意。
待補~~
個人感想:綜觀各代回族歷史,我們遭受的苦難有來自國內外教派滲入、傳播而引起爭斗、分裂和仇殺,也有由極端宗派勢力和封建Tong/治帶來的深重災難,有些教訓非常慘痛,我們當代人應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定和諧,當以史為鑒,讓悲劇和苦難不在發(fā)生,中華各族人民永遠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