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
獨立日:9月1日(1991年)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自上而下分別為淺藍、白、淺綠三色平行寬帶,在白色和淺藍、淺綠色寬帶之間為兩道紅色細條。在淺藍色寬帶左側有一彎白色新月和12顆白色五角星。烏茲別克斯坦于1924年成為原蘇聯(lián)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52年起采用的國旗與原蘇聯(lián)國旗相似,只是旗面中間有一道藍色寬條,其上下各有一白色窄條。1991年8月31日通過了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獨立法,10月11日開始啟用上述國旗。
國徽:呈圓形。圓面上有一只展翅的吉祥鳥,背景是冉冉升起的太陽和碧綠的原野。圓面上端為一顆八角星。星內繪有一彎新月和一顆五角星。圓周兩側為國旗顏色之飾帶捆束的棉桃和麥穗。
國家政要:總統(tǒng)伊斯蘭·卡里莫夫 (Islam Karimov ),1991年12月當選,2000年1月連選連任。
自然地理: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中部的內陸國家,西北瀕臨咸海,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毗鄰??偯娣e為44.74萬平方公里。全境地勢東高西低。平原低地占全部面積的80%,大部分位于西北部的克孜勒庫姆沙漠。東部和南部屬天山山系和吉薩爾-阿賴山系的西緣,內有著名的費爾干納盆地和澤拉夫尚盆地。境內有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的肥沃谷地。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錫爾河和澤拉夫尚河。屬嚴重干旱的大陸性氣候。7月平均氣溫為26~32℃,南部白天氣溫經(jīng)常高達40℃;1月平均氣溫為-6~-3℃,北部絕對最低氣溫為-38℃。年均降水量平原低地為80~200毫米,山區(qū)為100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冬春兩季。地理位置優(yōu)越,處于連結東西方和南北方的中歐中亞交通要沖的十字路口,古代曾是重要的商隊之路的匯合點,是對外聯(lián)系和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的活躍之地。烏茲別克斯坦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古國,歷史上與中國通過“絲綢之路”有著悠久的聯(lián)系。
首都:塔什干 (Tashkent) 是中亞地區(qū)最大的城市,有人口213.57萬(2004年12月)。1月平均氣溫-1.1℃,7月平均氣溫27.5℃。
行政區(qū)劃:全國分為1個自治共和國(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1個直轄市(塔什干)和12個州:安集延州、布哈拉州、吉扎克州、卡什卡達里亞州、納沃伊州、納曼干州、撒馬爾罕州、蘇爾漢河州、錫爾河州、塔什干州、費爾干納州、花拉子模州。 “東方羅馬”撒馬爾罕見聞
人口: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國家。有人口2610萬(2004年12月)。有134個民族,烏茲別克族占(78.8%)、俄羅斯族占(4.4%)、塔吉克族占(4.9%)、哈薩克族占(3.9%)、韃靼族占(1.1%)、卡拉卡爾帕克族占(2.2%)、吉爾吉斯族占1%、朝鮮族占0.7%。其它民族還有烏克蘭、土庫曼和白俄羅斯族等。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官方語言為烏茲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俄語為通用語。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其次為東正教。國民受教育程度較高。
簡史:公元11—12世紀形成烏茲別克部族。13—15世紀受蒙古韃靼人帖木兒王朝統(tǒng)治。15世紀時建立了昔班尼王麾下的烏茲別克國。19世紀60—70年代,烏茲別克部分領土并入俄國。1917年11月建立蘇維埃政權,1924年10月27日成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并加入蘇聯(lián)。1991年8月31日宣布獨立,改國名為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政治:1992年通過的憲法規(guī)定:烏全體公民享有同樣的權利和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國家政權體制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基礎上。共和國總統(tǒng)既是國家元首,同時也是內閣主席和武裝部隊最高統(tǒng)帥,終身為憲法法院成員。每屆任期七年。議會稱最高會議,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由立法院(下院)和參議院(上院)組成。兩院議員任期均為5年。參議院的主要職權有:按總統(tǒng)提名選舉憲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經(jīng)濟法院成員,按總統(tǒng)提名任命或罷免國家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主席,批準總統(tǒng)關于任命和罷免總檢察長、副總檢察長、國家安全總局局長的命令,按總統(tǒng)提議任命或罷免國家銀行行長、烏駐外外交及其他代表,頒布大赦令,按總檢察長提議剝奪參議院成員的豁免權,聽取總檢察長、國家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主席、國家銀行行長的工作報告,通過有關烏政治、經(jīng)濟、內政、外交問題決議。立法院主要從事立法工作,有權解決涉及立法院工作有關問題及其他烏內政、外交問題,并按照烏總檢察長的建議剝奪立法院議員豁免權。
經(jīng)濟:烏茲別克斯坦自然資源豐富,國民經(jīng)濟支柱產業(yè)是“四金”:黃金、“白金”(棉花)、“烏金”(石油)、“藍金”(天然氣)。但經(jīng)濟結構單一,加工工業(yè)較為落后。農業(yè)、畜牧業(yè)和采礦業(yè)發(fā)達,棉花產量占前蘇聯(lián)的2/3,生絲產量占前蘇聯(lián)生絲產量的49%,洋麻產量占前蘇聯(lián)的90%以上,羊羔皮、蠶繭和黃金產量分別占前蘇聯(lián)的2/3、1/2和1/3。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儲量總價值約3.5萬億美元。現(xiàn)探明有近100種礦產品。主要有天然氣、煤炭、石油、有色金屬、黃金、銅、鉛、鋅和稀有金屬等,黃金儲量居世界第四位,年開采量80噸左右,在獨聯(lián)體居第二位。銅和鎢的儲量在獨聯(lián)體國家中均居前列,石油和白銀、白金、鋅、鋁礬土等金屬礦藏也非常豐富。鈾開采量占前蘇聯(lián)的25%。煤儲量為20億噸,鈾儲量約占世界第七、八位。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12%。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卡拉庫盆地東北部邊緣的查爾米和布哈拉臺階地區(qū),其中最大的加茲里氣田儲量達4193立方米。石油資源多集中在東部天山褶皺帶的費爾干納盆地,已探明儲量為5.84億噸。天然氣的產量僅次于土庫曼斯坦,居中亞第二位、獨聯(lián)體第三位,年產氣量在300億立方米以上。機械制造、有色金屬、黑色金屬、輕紡和絲綢等工業(yè)都比較發(fā)達。所處氣候帶有利于廣泛發(fā)展農業(yè)經(jīng)濟,農業(yè)特點是灌溉農業(yè)的水利基礎設施發(fā)達,灌溉地面積達425萬公頃。農業(yè)支柱產業(yè)是棉花種植業(yè),桑蠶業(yè)、畜牧業(yè)、蔬菜瓜果種植業(yè)也占重要地位。棉花年產量占前蘇聯(lián)棉花產量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四位,被譽為“白金之國”。畜牧業(yè)較發(fā)達,以養(yǎng)羊為主,養(yǎng)蠶業(yè)也較發(fā)達。烏茲別克斯坦是古“絲綢之路”所經(jīng)地區(qū),全國有4000多處自然和人文景觀,主要集中在塔什干、撒馬爾罕、布哈拉、希瓦等城市。烏主要出口棉花、石油、天然氣、電力、有色金屬及農產品,進口機械設備、食品、工業(yè)原料等。
新聞出版:全國出版515種報紙、167種雜志。主要有:《人民論壇報》,最高會議和內閣機關報;《東方真理報》,內閣機關報。烏茲別克斯坦通訊社是國家通訊社,始建于1924年,前身為“塔斯社”分社。駐外記者主要在獨聯(lián)體國家。烏茲別克斯坦電視臺是國家電視臺。始建于1956年。以烏茲別克語、俄語播出節(jié)目。塔什干廣播電臺是國家廣播電臺。建于1921年。1992年1月開始對外廣播,廣播用語有烏茲別克、英、漢、俄、阿拉伯、維吾爾等。
與中國關系:1992年1月2日,烏茲別克斯坦同中國建交。1996年7月,主席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簽署中烏聯(lián)合聲明。1999年11月,卡里莫夫總統(tǒng)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4年6月,胡錦濤主席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塔什干峰會,雙方簽署聯(lián)合聲明。2005年5月,烏茲別克斯坦總統(tǒng)卡里莫夫訪華,兩國元首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友好合作伙伴關系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