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名稱的由來
來源:
時間:2008-11-14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建筑群體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舉行禮拜、穆斯林舉行宗教功課、舉辦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動的中心場所。亦稱禮拜寺。系阿拉伯語“麥斯吉德”(即叩拜之處)意譯?!豆盘m經》云:“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們應當祈禱真主,不要祈禱任何物”(72:18)。素被穆斯林視為生活中惟善絕惡的神圣之地,貧富平等的共享之所。凡穆斯林聚居之處,均建有清真寺,穆民圍寺而居,形如群星捧月。中國唐宋時期稱為“堂”、“禮堂”、“祀堂”、“禮拜堂”,元代以后稱“寺”、“回回堂”,明代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遂將“禮堂”等改稱“清真寺”,沿用至今。西北地區(qū)回、東鄉(xiāng)、保安、撒拉等族穆斯林,至今仍沿襲原稱“麥斯吉德”,或稱“哲馬爾提”(Jamā‘at,即寺坊)。
伊斯蘭教初興時,未有專門禮拜的場所,只是選擇一潔凈之處供叩拜之用。622年9月,知穆罕默德遷徙麥地那時,在城東南3公里處的庫巴,修建了第一座簡易的庫巴清真寺。到達麥地那后,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后稱“先知寺”,營建時穆罕默德親自參加勞動,隨后率眾在寺內禮拜。637年,第二任哈里發(fā)歐麥爾下令遠征將領,凡開拓一個新地區(qū),首先要在該地興建清真寺,作為宗教活動的中心。據(jù)此,歐太白·伊本·蓋茲旺于637——638年在伊拉克巴士拉興建了第一座營地清真寺;638——639年,賽爾德·伊本·艾比·瓦戛斯在庫法城興建了清真寺;642年阿慕爾·本·阿斯在埃及弗斯塔特(開羅)興建了非洲大陸第一座清真寺;670——675年歐格白·本·納菲爾在突尼斯凱魯萬興建了歐格白清真寺。從此,興建清真寺被視為穆斯林神圣的宗教義務和信仰虔誠的體現(xiàn),哪里有穆斯林,那里就建有清真寺。后歷經伍麥葉王朝(661~750)和阿拔斯王朝(750—1258),政府撥巨資修建規(guī)模宏偉和華麗壯觀的寺院群體建筑,使清真寺遍布亞、非、歐各地。據(jù)歷史學家伊本·拉斯塔統(tǒng)計,891年僅巴格達地區(qū)就有清真寺3萬多座。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期,埃及亞歷山大城及周圍地區(qū)有1萬多座清真寺,致使阿拔斯王朝時期成為清真寺建筑的鼎盛時期。此后伊斯蘭國家將興建清真寺作為宗教制度和國策之一。
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簡樸無華,如麥地那先知寺主要由圍墻圈成院落供禮拜,房頂供喚拜,再設一簡單講臺供宣教即可。其后隨著穆斯林建筑藝術的發(fā)展,結構嚴整、雄偉壯麗和帶有裝飾藝術的建筑群相繼出現(xiàn)。清真寺的主體建筑是禮拜大殿,方向朝向麥加克爾白。大殿正面墻中心有凹壁(米哈拉布),左前方有階梯形講壇(敏白爾)。較大的清真寺還有宣禮塔。塔頂呈尖形,故稱尖塔,系喚拜之用。還有沐浴用的水房。
中國唐、宋、元時期,清真寺的建筑風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磚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觀造型和細部處理多呈阿拉伯伊斯蘭風格。廣州懷圣寺、泉州清凈寺、杭州真教寺、揚州禮拜寺,是始建于唐宋時期的清真寺,向稱中國四大古寺。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規(guī)模和數(shù)量遠遠超過唐宋。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35座。其外觀造型基本上保留阿拉伯建筑形式,但已逐步吸收子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布局和磚木結構體系,形成中、阿混合形制。北京牛街禮拜寺、西安化覺巷清真寺以及定州禮拜寺、松江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璧式建筑藝術形制。明清兩代所建韻清真寺,受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影響,形式變化很大,整體結構除禮拜大殿和邦克樓外,又增置講經堂和沐浴室,總體結構多為傳統(tǒng)的殿宇式,大殿結構復式化,由前卷棚、中大殿、后窯殿三部分組成,多為磚木混合結構。禮拜大殿內的窯殿墻,作成拱形卷筒式的“米哈拉布”,裝飾精美華麗,有的后端封閉,有的安裝兩扇門。邦克樓大多采用磚木結構的亭臺式建筑,很少尖塔式,有的置于大門之上,既是門樓又是邦克樓,頗具中國古典建筑藝術特色。
清真寺是穆斯林群體的中心,唐、宋時期的“蕃坊”和明、清以來的“教坊”,都是以清真寺為中心,聚合周圍村莊、街巷和居民點而形成的社區(qū)。每個清真寺在經濟上、管理上自成一體,一般互不隸屬。有的教派有“海乙寺”(即中心寺),下轄“稍麻”小寺,形成較大的教坊。
唐、宋、元、明、清時期,有的大寺實行“卡迪”掌教制,明、清以來實行伊瑪目掌教制,民國以來實行阿訇掌教制,在管理形式上設“學董會”,當代則設“民主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寺務、財務,聘請阿訇執(zhí)掌教務。以清真寺為中心的教坊,把分散的穆斯林凝聚為自然的整體,成為一個坊的宗教、教育、經濟、文化中心,凡有關該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經濟大事或教育、文化、民事糾紛、婚喪禮儀、歡慶節(jié)日等等。都離不開清真寺。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為伊斯蘭文化的象征。清真寺的經濟主要來自教民的捐贈及亡人遺囑捐獻的地產、房產作為宗教基金,用以支付阿訇、經生的生活費、日常寺務的開支和節(jié)日的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