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將朝覲的儀式和其歷史意義, 依次分述如下:
(甲)受戒(ihram)
受戒是以精神和肉體奉獻真主的一種表現(xiàn):
倘可能的話, 在未抵麥加前, 朝覲者首先舉行大凈和小凈。 要是環(huán)境不許可, 在受戒之前, 舉行土凈。 穿上了戒衣之后, 即須立意如下:
「真主啊! 我誠意舉行朝覲(或副朝, 或瞻禮朝, 或聯(lián)朝或單朝, 祇要看情形所需而舉意)。 我今為這件事穿起戒衣, 求主使我順利完成, 并求你接納我的功課。」
穿起戒衣之后, 即禮兩拜。 男裝戒衣, 就是兩塊不聯(lián)縫的白布。 一塊把下身至膝蓋之下, 腳踝之上的地方圍著; 另一塊則披在肩膊之上, 遮蓋著上身。 女性沒有規(guī)定的戒衣, 只要穿著潔凈樸素的衣服, 袖長至腕, 身長到腳跟, 并遮蓋頭發(fā)便成。
受戒表示安寧、 忘我和完全服從真主。 穿上戒衣象征著拋棄了塵世中物質(zhì)的欲念, 以及各類繁華的裝飾。 在受戒期內(nèi), 朝覲者不可作任何俗世的享樂, 直至朝覲典禮完成, 戒衣脫下的時候為止。 當(dāng)應(yīng)該穿戒衣之時, 不可穿其它的服裝, 不得配戴珠寶首飾或抹上香水等物, 不可剃須、 或剪發(fā)、 或修指甲或進行房事。 受戒時不得因小事而口角、 爭辯、 粗暴和談?wù)摦愋裕?不得毀滅生物, 更不許打獵。 朝覲者的身體為朝覲的功課而動作, 心為拜真主, 反省自己, 因而領(lǐng)悟到一切侍奉真主的意義, 并體會到天下穆斯林團結(jié)大同的精神。 在受戒期間, 應(yīng)不斷齊聲高念遵命詞(Talbiya)*。
「遵命詞」, 其內(nèi)容是:
「我來了, 安拉??! 我遵命來了。
你, 獨一無二, 無偶無匹。
一切感贊、 恩典和統(tǒng)治權(quán), 都是你的。
你, 獨一無二, 無偶無匹?!?/p>
?。ㄒ遥┯翁旆浚╰awaf)
朝覲的人進入圍繞天房的廣場時, 誦念下文:
「真主?。?你是和平的, 和平由你而來, 我們的掌握者??! 求你賜給我們平安, 準(zhǔn)許我們進入樂園, 平安的住所(天堂)?!?nbsp;
卡阿巴天房的一角鑲著一塊黑石(al-Hajar al-Aswad), 該石原是伊布拉謙圣人所建天房的石塊。 根據(jù)圣例, 朝覲者先吻黑石(或撫摩、 或向黑石舉手), 然后圍繞天房游行七次。 每次巡行時, 誦念各種贊詞。 若是集體朝覲, 各隊員可跟隨領(lǐng)導(dǎo)人誦念各種贊詞。 假如不會誦念, 可以用自己的言語贊美真主。
?。ū┍寂埽╯a’ai)
游天房完畢后, 朝覲的人群同向麥加城中心附近的沙花(as-Safa)和麥華(al-Marwa)小山前進。 從前伊布拉謙圣人奉主命在此留下他的妻子夏芝蘭和兒子易司馬儀及少量的食物和水, 讓他們在麥加之荒地過活。 他們的食物和水, 不久便用盡了。 在那烈日灼人的沙漠中, 這對無處藏身的母子, 口渴非常。 夏芝蘭便在這兩小山之間, 來往奔跑, 找尋食水, 來救活她的兒子。 這時候她的兒子無故把腳跟踏入沙中。 當(dāng)夏芝蘭回到他身邊時, 突然見她兒子踏足的地點, 有泉水流出來。 她便用這些珍貴的泉水救活她的兒子。 其后, 這股清泉吸引了一支民族在這個山谷中和夏芝蘭母子為鄰, 安居樂業(yè)。 這股泉水自此命名「滲滲井」(Well of Zamzam)。 雖然這泉水的位置曾一度消失, 其后由真主夢示穆圣的祖父艾布杜�穆達臘(Abdul Muttalib), 終于再發(fā)現(xiàn)這泉水。 這泉水被視為至尊貴的, 所以朝覲者必嘗試這泉水。
真主命我們紀(jì)念夏芝蘭找尋清水一事, 所以, 奔跑沙花山和麥華山之間七次, 便成為朝覲中的重要部份。 朝覲者登上沙花山和麥華山時, 都大聲朗誦遵命詞。
(?。﹣喞ㄉ胶湍率窟_利花山小住
回歷十二月九日那天的日出后, 朝覲的人全向著距離這里十二哩路程的亞拉花山出發(fā), 有步行的, 也有乘車的, 沿途朗誦遵命詞。 亞拉花小山的山谷是一塊寸草不生之地, 面積很大, 足以容納所有的朝覲者。 照近年的紀(jì)錄, 朝覲人數(shù)達數(shù)百萬。 在回歷十二月九日的正午時, 各人站立在該處向真主祈禱, 自我反省、 懺悔、 參悟天下穆斯林大同的真義。 在此他們亦集體同時舉行晌禮(Dhuhr)和晡禮(Asr), 穆圣曾說:「最好的拜功, 就是在亞拉花山那天的禮拜?!谷章鋾r, 朝覲的人便拆帳幕, 急步行到約五哩外的穆士達利花山, 在那兒合并舉行昏禮(Maghrib)和宵禮(Isha), 并在那兒渡宿一宵。
?。ㄎ欤┟滥谴澹∕ina)
回歷十二月十日晨早, 各人趕回美那村, 這就是從麥加到亞拉花山途中經(jīng)過的小村。 村中有三條石柱, 是代表當(dāng)伊布拉謙圣人帶他的兒子到犧牲場所時, 魔鬼撒旦(Satan)引誘他兒子背叛的三處地點。 易司馬儀曾用石塊向魔鬼投擲, 故朝覲的人們也用石塊向這三條石柱投擲, 藉以表不抗拒魔鬼挑撥的意思。
(己)犧牲節(jié)(Eid-ul-Adha)
當(dāng)朝覲者向第一條石柱投擲石塊后, 便舉行宰羊或駱駝的圣例, 以紀(jì)念伊布拉謙圣人服從主命, 愿意犧牲他的兒子易司馬儀, 及后真主命他以宰羊代替的事跡。 慶祝犧牲節(jié)是朝覲儀式中的一部份, 也是世界穆斯林共同慶祝的節(jié)日, 有經(jīng)濟能力的人, 都應(yīng)舉行宰牲, 并將牲口的肉分贈窮人或與親友及家人享用。
我們要清楚明白, 宰牲并不是贖罪, 也不是用以息主怒; 而是紀(jì)念伊布拉謙圣人為順從主命而甘愿放棄自己寵兒的精神, 穆斯林在必要時, 應(yīng)該為主道不惜犧牲個人的性命財產(chǎn)。 古蘭經(jīng)說:
「它的肉和它的血絕達不到安拉, 只有你們的忠誠能達到他。 真主就是這樣的為你們降服它, 好教你們贊安拉偉大, 因他是指導(dǎo)你們的。 你(穆罕默德)給為善的人們報喜訊吧!」(第二十二章三十七節(jié))
宰牲后, 朝覲者便理發(fā)(最少剪去數(shù)根頭發(fā)), 除去戒衣, 穿回普通衣服。 回歷十二月十日或翌日回麥加, 作第二次巡游天房, 稱之為正朝的巡游。 至此可以開戒, 即受戒的禁例便解除了。 在回歷十二月十日后兩三天, 朝覲者仍須逗留在美那村, 贊頌真主及完成其余擲石的儀式。 也有些人在麥加逗留大半天, 入夜才回去美那村, 但各人必須在美那村中過兩夜, 至回歷十二月十三日, 朝覲典禮便告完畢。 而在離開麥加以前, 再往巡游天房, 稱之為「辭朝」(tawaf wida’)。
大多朝覲者會到麥地那(Medina)探訪穆圣的陵墓和「圣寺」(al-Masjid al-Nabawi), 也有些人探訪在耶路撒冷的「遠寺」(al-Masjid al-Agsa), 該寺建在所羅門王圣廟的舊址。 由于穆圣夜游(Lailat al-Isra)及在此登宵(al-Mi’raj)的事跡而聞名, 并為穆斯林所重視。 不過, 探訪圣跡(ziara, 到麥地那及耶路撒冷), 并不是主命, 也不是朝覲典禮中之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