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工心語(二)
——老梅紅花復新蘭盡幽香
馮文學
我校對完近幾期的新月詩稿后,總有一種愉悅心情油然而生。何以如此?
一是感覺我們的詩會日漸壯大,不斷有新朋友加入。近來不斷有詩作水平高的詩友加盟,為我們詩會增加了生力軍;而年青詩友的入盟則為我們詩會注入了新鮮血液。再就是我們老詩友的詩作質量有了普遍提高,我們“新月”漸上檔次,令人心悅。我想我們用“老梅紅花復,新蘭盡幽香”來形容,當不為過。
二是新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著別與其它詩刊的特點和面目;她內容非常豐富,兼容新舊詩作,雅俗之作,幾乎各種體裁的詩,各種風格的作品在這里都能看到;她還有名家詩論、詩友交流、佳作賞析。集詩、文、論于一冊,可為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其宗教特色,這也使她別與眾而自有格。
我舉幾篇詩作以證上述。
新月?lián)碛幸粋€善于和熱于寫教門體裁的創(chuàng)作群體,其中有阿訇、教職人員、伊教詩友也有非伊教詩友,他們經年耕耘在教門的文苑中為我們詩刊提供大量詩作,對此我深表欽佩。如已故的有金玉棟、崔福安諸先生,現(xiàn)活躍詩壇的有馬崇德、逍塵、劉洪軍等詩友都是中堅和代表。馬崇德先生在二十五期有兩首寫教門的詩很有特色,其一《把齋》:“舍爾巴乃好月份,把齋凈化身與心。做好一生必修課,人喜主喜好穆民。”其二《禮拜》:“進寺先洗烏斯里,身凈心凈穿新衣。敬畏之心叩拜主,堅守拜功依瑪尼。”詩是作者開啟的心閘,是志趣理念的表達,是心靈情感的流露。作者用自己的虔誠感召著讀者。作者把“舍爾巴乃”、“烏斯里”、“依瑪尼”等伊教語詞很好的溶入詩作中,這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和開拓。
鴻寶詩友善寫詞曲,過去讀其詩作感覺語言冼練,意境優(yōu)美,情韻函秀是一位很有靈性的詩人,只覺在格律上稍欠工準。久欲妄言而未敢,近讀其詩作使我心愉而心敬,在格律上亦有突進而使其詩更臻完美。如25期上他的平沙落雁“清香蓋碗茶,爽朗工心話。人約近水軒,風透薄衣褂”。就完全合律,不但平仄相符,就連要求用去聲的字也完全合乎要求。順便說一下,曲的平仄律要比詞為嚴格復雜,曲中仄聲要分上去,規(guī)定用去的地方不得用上聲,反之亦然,詩上、去通用,詞除個別領字格外也通用。這首曲的特點是清新自然、語言通俗、生活氣息濃。如蓋碗茶、薄衣褂都是常用俗語,不避俗俚正是曲別于詞之一特點。27期上還有他的一曲普天樂是在麥收前路過農村,寫其所見所聞,很有生活氣息,是一幅優(yōu)美的農村風景畫。
25期上有周宏康先生寫7.18濟南暴雨成災一詩,是這樣寫的“鐵鼓隆隆震濟南,電斧破天驚百泉。黑雨催城絕萬古,白浪漫谷走千山。女媧無復知天漏,盤古何曾陷地殘。泉城眾生相輔佐,任爾猖狂視等閑。”該詩的突出特點是善于運用意象,描繪環(huán)境,營造意境。如前四句極寫暴雨之狂猛,用黑雨催城,白浪驚泉來形容雨勢很恰當?shù)臓I造了暴雨的氣勢和造成災害之重。五、六句進而追述歷史上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的災難和毀滅。七、八句筆鋒一轉寫出濟南人民萬眾一心戰(zhàn)勝災害的英雄精神。后四句用古今對比,說明今天的中國人民是可以戰(zhàn)勝任何困難和災害的。
25期上還有幾位新詩友的好詩,如王繼冶先生的天凈沙就寫的很好。張金龍教授已有評論,我不再贅述。現(xiàn)只談談徐桂霞詩友的幾首新詩,我選讀其中的《今夜,搖一枝相思的風鈴》:“借夜/偉岸的臂膀/靠一下我/那顆流浪的心/跋涉的艱辛/尋覓的疲憊/今夜/容我暫做停留/透過深深淺淺的月色/理一理零亂的愁緒/讓心事月上西墻/曾數(shù)過階前的落葉/曾數(shù)過檐下的殘雨/數(shù)不清那/纏繞在心頭的千絲萬縷/數(shù)不盡那/午夜夢回時掛在/眼角的淚滴/今夜/搖一串寂寞的風鈴/將一路的相思碰響。”她的“情斷江南”我就不讀了,大家可以看一看。看看她的詩有沒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詩人戴望舒、徐志摩的影子。我認為她的詩很抒情,無論在情調上、氣韻上、風格上、意境上和形式上都很好的繼承了我國五四后新詩中現(xiàn)代派的優(yōu)良風格和傳統(tǒng)。
27期上也有幾位新詩友寫得很好的詩,如王風詩友的十六字令就是一首合律而有詩意的佳作。其詩“天、煙雨朦朧鎖綠蓮。思量處,一片水云間。”很成功的營造了夏天的一個山水景觀。讀之使我們想起大明湖、錦繡川、水云天等景區(qū)的夏日風光,勾起對自然的想往。
張浩春先生的詩合律、曲合譜,他的五絕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廟策斟酌久,殷殷說小康。書生三寸筆,圈點富民章。”寫國家的大政方針、經濟建設應是詩人歌頌的主旋律??墒且粚戇@種體裁就往往離不開國富民強、經濟騰飛、奔小康、國騰龍等等口號式的詩語。張先生這首詩好就好在另辟溪徑,不落穴臼,換一個角度,用另一種語言來寫,顯得新穎。只“廟策斟酌久,殷殷說小康”十個字就把我國改革開放、興邦建國的大政方針、建設路線囊括其中,筆力雄健老辣。下面筆鋒一轉“書生三寸筆,圈點富民章”。描寫我們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美好前景則是舉重若輕、輕靈函蓄,把想象的空間全留給了讀者。
這一期上還有趙忠言先生的《濟南雜詠》,是一篇古風,作者用56韻784字寫了這首長詩,描寫了濟南古今歷史、地理、人文和文化。集正史、佚史、傳說、故事于一篇,真像濟南的一部百科全書,知識面廣、可讀性強,作者下了不小的工力收集整理而成,是篇很不錯的知識性詩作。
再談一點不足,請詩友們注意:一是詩要錘煉,要翻復推敲,要做出句錘字練,鮮明準確。清代王世貞說:律詩最難工,五十六字皆如圣賢,其中一字不經爐錘,便如一屠沽兒廁其間也。我看不僅律詩如此,其它詩作也應如此??墒俏覀冇械脑娪淹莶菀粨]而就,里面的錯漏字也不改一改,甚至連看一遍都不看;也有的用片廢紙橫七豎八在上面涂涂畫畫,廢字涂鴉的草稿就送來,像八卦天書真看不懂。投稿應謄寫清楚,這即是對自己作品重視和負責的表現(xiàn),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二是作詩注意押韻;不同詩體對韻有不同要求,如寫傳統(tǒng)中華詩詞,無論古詩和律詩、詞、曲,都要注意區(qū)分平仄。也就是普通話中一二聲與三四聲的區(qū)別。不要平仄混押。再者注意不要用重韻,我看有的詩只八句五個韻,還有兩個是重的,這要注意,詩家作詩對句中用字都很注意,盡量避免重字和同義字,就更不用說是韻腳了。說的不當之處,請詩友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