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明的“以武入仕”的回族科舉之路
◆范景鵬
回族人民把習武視為“圣行”,先知穆罕默德就喜歡武藝高強的穆斯林,并且他自己劍術高明?;刈宓南让駸o論是唐朝時的“大食兵”還是元代的“探馬赤軍”,軍事是回回先民的重要身份。歷史上養(yǎng)成了強健、勇武、好鍛煉、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始終把開展武術活動,當做振奮民族精神、健身、自衛(wèi)的手段。伊斯蘭教是入世的宗教,回族人的習武傳統(tǒng),往往也被當作走向仕途的手段,因而在中國的科舉史上,回族人呈現(xiàn)出鮮明的“以武入仕”的特點。
武舉開創(chuàng)于唐朝武則天時期,因年代久遠,資料缺乏,且當時中國穆斯林也很少,穆斯林參加武舉的情況無從可考。元代以后,中國回回人數(shù)增多,也逐漸融入中國文化,參加科舉的人數(shù)不斷增多。明代武舉資料雖多,但回回人身份的信息難尋,故而這兒以清朝的武舉為例。
清代是滿族建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王朝,以武開國,以武平天下,尚武風氣濃郁,把騎射列為八旗子弟必習之國技,很多皇帝和阿哥們都武藝高強。因而,武舉在清朝的地位要高于明朝。清朝武官雖然仍以行伍出身為“正途”,科舉次之,但科舉出身者數(shù)量不斷增大,在軍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回族是以尚武勇健著稱的民族,有著良好廣泛的武術基礎,在華北一帶有句諺語“十個回回,九個會打。”伊斯蘭教又講究積極入世,回族人不僅把武術視為防身之用,還用來作為步入仕途的手段,于是回族在清代科舉中有著一個明顯的“以武入仕”的鮮明特征,回族中出的武狀元、武進士都多于其文進士和遠遠高于其人口比例。清代的武會試,自順治三年(丙戌)開科,到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截止,一共進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也就是說一共產(chǎn)生了一百一十二個武狀元,但目前能確知其籍貫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還有待于考求。其中目前能確知是回族的是:江都楊謙,先獲康熙四十一年武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又獲康熙四十五年武狀元;乾隆二年武狀元河北任邱哈攀龍;十七年武狀元河北獻縣哈廷梁;三十一年武狀元河北河間白成龍;五十二年武狀元山東臨清馬兆瑞;嘉慶元年武狀元河南鄧縣馬殿甲;十九年武狀元山東益都丁殿寧;咸豐二年武狀元河北撫寧馬鳴圖;咸豐九年武狀元山東禹城韓金甲;同治十三年武狀元河南西平張鳳鳴等,至少是十個,或者還要多一些,尚待繼續(xù)考索。榜眼、探花也有一批。如雍正五年武探花安徽懷寧馬大用;嘉慶二十二年武探花河南杞縣張萬清,二十二年武榜眼甘肅固原馬維衍;光緒二年武榜眼河南西平張忠祥等。由此可見,回族武狀元在整個清朝武狀元的比例,遠遠大于回族的人口在全國中的比例。
回族人參加武舉的程序與漢族一樣,依文榜程序,考試大致分四個等級進行。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二:鄉(xiāng)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四:殿試,會試后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
但清朝的武科和文科的科舉名額不是相等的,對武科鄉(xiāng)試、會試的錄取額有具體規(guī)定。康熙二十六年(1687)規(guī)定,武鄉(xiāng)試錄取名額約為文鄉(xiāng)試的一半,全國共八百四十名左右。會試錄取名額康熙初年以前,大致在每次錄取二百名到一百名之間。康熙十八年定額一百名,后來又規(guī)定不拘定額,特別是不拘各省分配的定額,只按考試成績,奏報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臨時酌定錄取人數(shù)。酌定時也要考慮到各省都有名額,但一甲、二甲只依據(jù)成績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每科參加會試的武舉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時多到兩千人左右,進士錄取額如果平均以一百二十人計(文進士一般一科是二百多人),那么錄取比例差不多是在十人或十幾人中取一名,顯然,考取武進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幾率比文進士還要低。但查楊大業(yè)教授寫的《明清回族進士考略》可以看出,回族的武進士要比他們的文進士多得多,那么一個回族武進士下面還會有更多的回族武舉人、回族武秀才,如此高的武進士、武狀元比率,恰恰突出了回族“以武入仕”鮮明的科舉之路。以至于乾隆皇帝皇帝賦詩:“中土回人,性多拳勇”。
通過清代武狀元的籍貫分布,我們也可以看出,出武狀元較多的地方也是回族分布較多的地方。在清代籍貫可查的九十二個武狀元中,河北省出的最多,共三十二名。以下山東十三名,浙江八名,江蘇六名,河南、山西各五名,廣東四名,甘肅、福建各三名,江西二名,四川、陜西各一名。此外,漢軍旗六名,滿軍旗三名。河北、山東兩省武狀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別的省多,這與河北、山東兩省武風素盛分不開。正因為河北、山東兩省武風基礎好,所以清朝對兩省特別重視,鄉(xiāng)試名額總比他省給得多。恰巧河北、山東兩省也是華北地區(qū)回族較多的省份,這兒的回民有習武的風氣,當?shù)赜芯渲V語叫做:“十個回回,九個會打”。這兩省的回族文化水平也高,因而這兩省的回族武進士也多。值得注意的是,地處西北的回回在武舉上相對也較興盛,在清朝同治朝以前,陜西省是回族人口最多的省,陜、甘二省古多名將,尤其是甘肅,雖然經(jīng)濟、文化都比較落后,但自來“人材健壯,強勇者多,騎射嫻熟,勝于他省”。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中的名將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都出在隴右,所以清朝對陜、甘二省總是另眼相待。武鄉(xiāng)試名額,順治朝規(guī)定陜、甘各二十名,后經(jīng)康、雍、乾三朝追加,兩省都增至五十名,這比許多大省的名額都多。這就為文化上落后但在武學上強勁的西北的回回通過武舉入仕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清一代,甘肅出了三名武狀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以甘肅的經(jīng)濟文化和人口而言,這個數(shù)字不能算小了。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甘肅包括寧夏,三名武狀元張文煥、馬會伯、李如柏都出在寧夏,五名榜眼、探花中,也有三人出在寧夏。人口不及江南一個大縣的寧夏,居然出了六名武科鼎甲進士,這不能不是一個引人注意的現(xiàn)象。
(山東省陽谷縣張秋鎮(zhèn)雍正五年武進士沙亮,于乾隆三年回祖籍冠縣沙莊祭祖,在老林中所立,原碑曾被盜毀,此碑為沙氏后人所立。)
鼎盛的武舉,在回族中產(chǎn)生了很多將門世家。最著名者有河北河間府哈家,僅從康熙五十一年至乾隆十七年,共出武進士六人,其中狀元兩名,榜眼一名,諸哈都做到提督職務,是善戰(zhàn)的將領,“三世擁旄,時人榮之”。乾隆皇帝所謂“哈其大姓,每多將種”就是在夸獎哈國興時所言。還有南方回族中的楊謙家族,其弟楊凱也是武進士出身,官至湖廣提督。山東陽谷張秋人,雍正五年回族武進士沙亮,同時還是一武術家,外號“飛腿”,被回族著名“教門拳”——查拳門尊為第二代掌門人,據(jù)《沙氏族譜》記載,光張秋沙氏一門,從一世至八世,共有驍騎將軍二人,武德將軍三人,武略洛騎尉一人,武庠生十三人,八品軍功者一人,千總職一人。沙亮一門是回族科舉的一個縮影,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地方回族名門望族中,雖有讀書參加科舉的,但遠遠不如以武入仕的人數(shù),更加突出回族人科舉中“以武入仕”的特色。
(山東省陽谷縣張秋鎮(zhèn)沙家老林碑記,老林原貌毀于“文革”,這是其后人收集資料重立紀念的)
著名愛國將領馬福祿將軍,清光緒二年(1876)中武舉人,光緒六年(1880)中武進士,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在北京正陽門力戰(zhàn)殉國。其弟馬福壽、馬福祥參加光緒十七年(1891年)武舉考試,成為民國要人。
(作者系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