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物志卷四十四 孫 鵬 馬汝為 賽 嶼 沙 琛
孫 鵬①
生平和撰述
孫鵬,宇乘九,一字圖南,又字鐵山,號南村。南昆明人,孫繼魯六世孫。繼魯,明代卷有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孫鵬舉鄉(xiāng)貢,知山東泗水縣,有治績。后遭排擠,丟官。孫鵬家居后,有詩云:“忽逢狼毒嗥河?xùn)|,張口復(fù)來噬人血。拋卻一官去如瞥,歸來仍臥讀書窟。”這詩表現(xiàn)了他負(fù)氣做岸的性格,也流露出他生乎不得志和對官場的不滿。晚年,由于生活所迫,游幕云南各地。年七十余卒。葬昆明大東門外白龍寺。
—————————————————————————————————————
①本文所據(jù)資料,見《滇南碑傳集》卷二四,趙藩撰《墓表》,《滇系》八二、又,二之一,《南文略》卷個一、卷二一、卷十六。所引詩,見《南村詩集》。
—————————————————————————————————————
孫鵬以詩古文辭見重于時?!对颇蠀矔肥沼兴渡偃A集》二卷,《錦川集》二卷,《松韶集》四卷,共八卷,合稱《南村詩集》。各集均為編年,收鵬自三十至七十二歲之作。
詩和 詩論
孫鵬論詩文,重品格,而于詩尤重體格氣味,崇唐而薄宋。他在《答某翰林書》中說:“詩,聲音之道,與文不同。以氣味為高,以體格為貴。常有字句甚工,而卒不可語于詩者,氣體卑也。太白之高,高在氣味。少陵之貴,貴在體格。詩之源流不可不知,詩之法度不可不講,詩之宗派不可不分,詩之取材不可不慎。唐詩以情勝, 宋詩以氣勝。氣之不如情也,審矣。”
“太白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開口即以大雅自命。大雅者,正始之音也,豈徒以 詞。即以詞,亦必?fù)衿溲灾妊耪?。十三?jīng)尚矣。次亦必取諸子史。他無可采。譚友夏庸庸無足論。鐘伯敬才氣橫絕,然以尖新為宗旨,亦非正派。李空同拾人余唾,不能自吐心得。李于鱗貌為唐詩,而其中亦無有物。”
“作詩不得其路,愈作而愈不成。少陵云: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xì)。滇之詩律,失傳久矣。君詩有料而無法。想入門未經(jīng)指授,以聰明自為,鋪張成局,人亦道好,遂不復(fù)進以深研。請于杜集中細(xì)細(xì)求之,其法自在。又讀古人書,須從無字句處直取精髓。徒醉其糟粕,何益。”
孫鵬的詩,頗多佳制。他的詩風(fēng),可以下列數(shù)首見之。如《湖心亭和韻三首》云:
九龍都去盡,湖水尚冷冷;
煙雨藏深壑,風(fēng)花飛滿城。
亭中休醒對,鏡里覺涼生;
爾是多情者,溪橋載酒行。
小湖三十頃,一半種紅蓮;
照水千花爛,蒸霞一閣然。
南風(fēng)吹雨至,白鳥破煙還;
爾但納涼坐,莫驚海變田。
幽期如可約,重醉白鷗邊;
漁唱波心雨,農(nóng)耕水底天。
稻花香漠漠,荷葉凈田田;
一笑水亭上,晴虹斷處研。
又,《小莊漫興二首》:
油菜開花十畝黃,春田蠶豆莢新長;
不知滿地含砑石,曾是何人所牧羊?
江上盤龍向郭厘,春風(fēng)吹綠滿江邊;
好將阿育天山馬,來放東郊首縮田。
讀鵬之詩,如春風(fēng)迎面,和煦而寧靜。和煦寧靜之中,又時有英氣。這些詩,與他論詩所謂“靄如”,所謂“以情勝”,所謂“善言至性,亦真亦婉”,正相符合。石屏詩人張漢稱之曰:“日眈佳句,動寫雄篇,鬼破膽而出神工,穿天心而入月脅。筆墨之性,自與俗殊。山水之靈,常為吾用。”張漢在當(dāng)時云南詩壇中之地位甚高,而推崇孫鵬如是之至,可見孫鵬的詩極負(fù)時望。
論 形 勢
孫鵬善言形勢,論用兵。有《送魏之龍之官大理提標(biāo)》一文,可見其議論不凡。文曰:“大理自古用兵之地。金江、滄江鎖其外,龍首龍尾關(guān)其內(nèi),倚十六峰以為城,附西洱河以為池。昔人題云:此水可當(dāng)兵十萬,昔人空有客三千??梢砸娖湫蝿僖?。其為地,廣袤不過六七百里。北近吐蕃而門戶團于鶴、麗。西通緬甸而藩籬衛(wèi)于永、騰。故有事于滇者,必先爭大理。昔諸葛武忠侯捻此,度滬抵越雋,遂講師白崖,而諸蠻次第就擒,誠以奪其天險也。至今營壘之在天威徑者,歷歷可指數(shù)。則此郡之不可不彈壓以重兵也,明甚。于是有提標(biāo),即有城守一營,復(fù)有馬步戰(zhàn)兵五營,兵至四千八百之多。自參將以下,官至四十八員之備。而總統(tǒng)轄于軍門提督。重兵重臣,定為經(jīng)制。龍山奉皇帝命,充右營游擊。將之任,予與龍山周旋久,不可無一言以為贈。
“夫葉榆距省會八百九十里。龍山此行,至營視事,聯(lián)其伍兩卒旅之情,習(xí)其九地九變之節(jié),職在則然,吾知龍山固優(yōu)為之。然而古之為大將者,皆具有大學(xué)問、大見識、大作用,握其機于族旗壁壘之外,營一郡而天下之形勢盡在其胸臆。所謂運籌幃幄,決勝千里者,不僅循故事已也。
“龍山夙負(fù)才略,好談兵。其亦知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與夫王公設(shè)險以保其國,而險亦不可盡恃乎?以往事而論:大理自武侯底定后,變亂不一。迄唐中葉,蒙詔皮羅闔虎噬五詔,數(shù)叛唐,致勤中國遠(yuǎn)伐,鮮于仲通,李宓先后喪師數(shù)十萬,不能破,果恃天險乎哉?抑亦以中國之制之者,失其道故也。由是而趙、鄭、楊、段四姓因中國亂,相繼竊據(jù)。宋人盡大渡河以界,段氏奄有茲全且三百余年。如以為天險也,則何以元兵一鼓得之?道明,傅穎川侯平滇,分三道進攻。一由洱水東趨上關(guān)。一由石門間道,繞出蒼山后立旗幟。一從趙州斬關(guān)直入,拔其城,擒段世并段寶二孫。所謂天險者,又安在?是豈非得道在中國,元明遠(yuǎn)勝于唐之驗哉?龍山果鏡于前,則于兵法得過半矣。
“抑吾聞龍山能學(xué)戚少保鴛鴦陣。夫戚元敬,毅通儒也。治兵,紀(jì)律嚴(yán)明,學(xué)之良是。但鴛鴦陣法,用于浙閩,破倭如破竹。其在薊鎮(zhèn)筑墻堡,立車營,則又別有布置,非以一鴛鴦陣為定例也。局亦即其在薊《練兵紀(jì)實》一書講辯之耶?憶昔尊人總鎮(zhèn)公,每帥師凱歸,輒為子道其所已經(jīng)。且日:‘此事須喑天文,熟地利,不泥成法,斯有出奇制勝之用。韓淮陰之背水囊沙,豈有所師承?予聞而志之,過庭之訓(xùn),是所熟習(xí)者奚必舍面之他?”
孫鵬別有《滇中兵備要略》,指陳全滇形勢及兵事,如示諸掌,文繁,不具錄。
孫鵬后裔孫永安,稱將軍,倩人撰《南村先生墓表人 但過于簡略。今參考孫鵬遺作廢為立傳。
馬 汝 為①
家 世
馬汝為,字宣臣,號悔齋,云南元江人。
馬汝為的先世,是陜西鳳翔人。明洪武中,他的失人馬正輔,;從西平侯沐英入云南,以軍功世襲臨安帕今云南)千戶,定居臨安。后來汝為的曾祖馬如麟,為避普明聲之亂,遷居于元江,遂為元江人。馬汝為的在父馬駟輿在明代為貢生,生有三于,汝為的父親馬駙汗
馬駙(1642一1715年),字文秀,號春山,又名富,清初,云南承明末凋弊,又地處僻遠(yuǎn),文教落后。這時。馬駙還年幼,卻能勤奮好學(xué)。因書籍難得,馬駙多自行抄寫。馬駙在當(dāng)?shù)厥堑谝粋€得補學(xué)官弟子員的人。后來,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均未登第。但馬駙在鄉(xiāng)里卻頗有聲譽,為鄉(xiāng)人所敬重。
馬駙嚴(yán)教諸于,課以經(jīng)史古文,并教他們外出,訪求名師。馬駙有四于。后來,長于汝翼、三于汝明,俱為舉人,吏部揀選知縣。次于汝為舉進士,官至翰林院檢討,大理寺右副。四子汝聽,為秀才。
—————————————————————————————————————
①本文所據(jù)資料,見《馬悔齋遺集》,集前《傳略》,集后《附識》。《天方典禮》、《山陽縣志》卷十三、《山陽藝文志》卷三、《滇南碑傳集》眷一八。
—————————————————————————————————————
馬駙教于有方。他時常告誡汝為,要克己奉公,不計個人得失。汝為因故降補國子博士,馬駙訓(xùn)汝為,要“隨分盡職,勿萌怨尤”。汝為遷佐廷尉,操刑獄事,馬駙又諄諄叮囑他要“哀矜勿喜”。
馬駙篤于行誼,重義輕利,德惠深千間里。元江屢遭兵燙,戶口稀少,官征寡婦應(yīng)役。馬駙陳言太守,使罷除。元江舊賦一千九百余石,后增至數(shù)倍。馬駙奮力爭取減賦,為鄉(xiāng)里人所稱道。馬駙遇有太守巡視,查詢地方利弊,必逐一條陳。他還為鄉(xiāng)里捐款,修建尊經(jīng)樓,購置典籍,供給膳食。
馬駙做了三十年的鄉(xiāng)間秀才,對世事淡然。晚年,筑室于城南隅,以農(nóng)圃文史自娛。以于貴,敕封儒林郎,大理寺右副,加一級。年七十四卒。
仕宦的經(jīng)歷 詩和書法
馬汝為聰慧好學(xué),有才能。他所受到的教育,也優(yōu)于兄弟。他在父親的支持下,游學(xué)滇中各地,取友四方。所結(jié)識請教的人,有建水名宿段爾際、昆明王思訓(xùn)、石屏陳伉、甬東(今浙江)謝存峨、濟南吳克庵等,均當(dāng)時名士。
康熙四十一年(17 02年),汝為舉于鄉(xiāng)。第二年中進士,留翰林院檢討,掌修國史,先后充任三朝國史、方輿、路程三館的纂修。汝為的才華,深得朝廷賞識,并得到眾人的推重??滴跷迨辏?7 14年),由國子博士遷大理寺右寺副。后補貴州同仁知府,有循良之風(fēng)。不久,辭官回家,專心從事父業(yè),教化鄉(xiāng)俗。老年,卒于叢桂山莊,葬洋江渡左岸的金鰲山頂。
汝為學(xué)問博雅。他的詩、文,元江知縣劉達(dá)武輯為《馬悔齋遺集》,刊行于世。后收入《云南叢書》中,共有二卷,詩、文各居其一。卷一收詩七十九首,卷二收文三篇。
汝為的詩,質(zhì)樸如白話,而意味深長。如《秋日感懷簡王永齋檢討》云:
君家昆水濱,我家玉山麓。
相望如參商,每憾地難縮。
何乃萬里外,晨夕訴心腹。
夜雨共寒燈,出門間連轂。
長安冠蓋地,人情多翻覆。
惟君與駕部,相視比骨肉。
憶昔少年時,志不甘雌伏。
中歲嘆數(shù)奇,十事九迫足。
努力赴功名,又恐覆公束。
高堂有老親,不得問寒懊,
久宦生計疏,閑愁積萬斛。
秋風(fēng)吹我衣,誰為憐范叔。
不如返家園,荒江結(jié)茹屋。
架擁鄴侯書,圓藝陶潛菊。
呼童緣南畝,酒熟葛布麗。
著述留名山,一經(jīng)可貽轂。
又,《移居叢桂山房》云:
我昔居城市,今移住山巔。
匪獨畏炎蒸,欲謝塵俗牽。
結(jié)屋僅如斗,筑墻甫及肩。
居處雖云陋,否意實悠然。
何以供膻粥,督仆耕山田。
山田僅數(shù)商,復(fù)與菜畦連。
花木皆手植,生意滿軒前。
有暇課兒侄,時復(fù)親簡編。
避暑榕陰密,娛目山色妍。
夕陽欲西沉,景物倍澄鮮。
扶筑數(shù)歸烏,倚樓聽鳴蟬。
蜂局云愛戴,晝永水瀑援。
閉門絕人事,日出猶晏眠。
此中善可樂,勿向外人傳。
又,《新興道中》云:
春來十日雨傾盆,曉起人家尚掩門。
客路身游圖畫盡,杏花香水綠楊村。
這些詩,反映了汝為思想情操的高致,寫出了他的志向、抱負(fù),以及怠于官場、居家安樂、無復(fù)用世的恬淡心清。
汝為為滇南回族中僅有的大書法家,與虞山、趙鼎望、趙玉峰并稱滇中四杰。他的墨跡流傳者不少,但真跡不多。云南昆華圖書館中存有其墨跡刻石。據(jù)稱,汝為書,法王義之??滴跛氖四辏?709年),朝廷御試滿漢書,汝為俱拔第一。當(dāng)時石屏才子陳伉以能文稱,張漢以博學(xué)稱,而馬汝為的書法與二人齊名。時人為之語曰:“陳作馬寫張古董。”晉寧李因培,文才尤著,曾督學(xué)江東。馬汝為的書法名氣也與李因培的文才齊名。所以時人又有:“高才天下李因培,字壓兩江馬汝為”之語。相傳元江人對汝為的書法極為崇拜,甚至認(rèn)為,得汝為一幅字,掛在堂中,可以避火。
汝為對伊斯蘭教義,也頗有興趣,曾為劉智校《天方典禮》。賽 嶼①
賽嶼(1697一1795年),字琢巷,號筆山,晚又號夢鰲山人,云南石屏人,賽典赤贍思丁之后。
—————————————————————————————————————
①本文所據(jù)資料,見羅蔭恩撰《墓表》。
—————————————————————————————————————
賽嶼三歲時就成為孤兒。十二歲時,他游至石屏名士陳伉的門下,為陳伉所重。
賽嶼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補博士第子員,雍正七年己酉(1729年)舉于鄉(xiāng)。雍正十年(1732年),他在貴州科考場做考官,后于乾隆十七年 〔1752年)選授四川烘縣縣令。在任期間,賽嶼主張以德化教民。每次庭訊,他總不輕易施以刑法而能得知事由原委。他還興建學(xué)校,舉辦文人聚會,修筑橋梁,辦了不少有益于公眾的事情。任職六年期滿后,為人彈劾,解官歸里。
賽嶼居家后,教誨后學(xué),孜孜不倦。閑暇時,手不釋筆。著有《夢鰲山人詩古文集》、《行源堂時文集》,藏于家。他在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八十二歲高齡時,接受門人的延請,乘船東下,歷時八月而歸,并寫下了《南游草》、《揚州鼓吹》、《回舟草》諸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戍申,提前舉行己酉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鄉(xiāng)試。當(dāng)?shù)乜偠胶脱矒嵬瑫r上奏,賽嶼為前己酉年舉人,至今整六十年,請再赴鹿鳴御宴。乾隆帝特賜賽嶼進士。這時的賽嶼已是九十三歲,一時傳為佳話。
賽嶼享壽九十九歲。逝世后葬于石屏北門外。
賽嶼所著書,均不傳。遺文散見于《石屏州志》、《石屏州志續(xù)志》、《滇詩嗣音集》、《南文略》、《天方至圣實錄》。
賽嶼是繼明代閃繼迪之后的云南著名詩人,他的詩,人稱其如秋日傍晚,白云在望,野鷗泛江,悠閑沖淡,其味無窮。今錄其詩四首如下:
田 家
平生多野意,適志愛因家。
一水千竿竹,半宙幾樹花。
往來忘爾我,聚處話桑麻。
有酒陶然醉,年豐樂歲華。
前 題
何知紫金貴,耕鑿是生涯。
鋤月占星候,犁云把日斜。
牛羊歸屋里,煙水滿人家。
童稚無余事,吹聲起幕茄。
南陵秋感
甘年燕市客,江上更淹留。
細(xì)雨寒蟬夜,微雨樹秋碧。
向人羞短發(fā),何日買歸舟。
羈旅心中草,空余百蚪愁。
元江 旅懷
白沙淺處見扁舟,日日人來古渡頭。
土屋千家環(huán)郭近,長江一水抱城流。
云蒸煙樹常疑夏,雨落郊原卻似秋。
逆旅蕭條身是客,客中時起故園愁。沙 琛
仕 宦 的 經(jīng)歷
沙琛,字獻(xiàn)如,號雪湖,又號點蒼山人。父名朝俊。云南大理太和縣人。沙姓是大理回族中的大族,是賽典赤·贍思丁的后裔。沙琛,乾隆二十四年 (1789年)生,卒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六十三歲。
沙深的家境比較清貧。文獻(xiàn)記載說他“少負(fù)異才,長益刻苦自勵。”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沙琛二十一歲,中舉人。嘉慶六年 (1801年),沙深四十二歲時,任懷遠(yuǎn)縣令,歷署懷寧(今潛山縣)、建德(今東至縣北)、合肥、霍丘(今霍丘)等縣及六安州(今久安縣)。沙琛所到之處,救災(zāi)恤困,定保甲、募義勇、興學(xué)校、勤講習(xí),從而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使頑悍匿聲潛跡,受到了百姓的愛戴。
沙深在霍丘時,受理一件殺父案,審理未能盡得其實。嘉慶十一年(1806年)秋,被其繼任所舉發(fā),論罪革職并發(fā)配戍邊。懷遠(yuǎn)百姓聞之驚詫,奔走相告,集款數(shù)千兩,哀請巡撫初彭齡代求贖罪。懷寧、建德、霍丘、六安百姓相繼作同樣請求。嘉慶十二年 (1807年)二月,嘉慶皇帝諭:“懷寧、懷遠(yuǎn)等四縣士民均呈懇捐銀代贖,可見該縣令所到之處具有惠政及民。”準(zhǔn)予收回成命并免交罰款。五州、縣之民因以所集之款為深養(yǎng)親之資。①嘉慶十四年(1809年),沙深回到故鄉(xiāng),結(jié)束了他短短的仕途生涯。
詩的成就
沙琛是一個有才華的詩人。他的詩,有些篇章反映了對勞動群眾的同情,對剝削制度的不滿。如《民事詩五首》:②
高山種作田,朝朝鑿巖石;一生不荷鋤,山下連牙陌。
有田種煙草,饑來當(dāng)奈何 將煙持比稻,道是得錢多。
—————————————————————————————————————
①見《贖臺紀(jì)恩》。 ?、诒疚乃宠≡?,均見《點蒼山人詩鈔》。
—————————————————————————————————————
采茶不滿筐,貴是雨前采;雨后得茶多,人言 香味改。
種漆畦隴間,豆麥猶半佃;老農(nóng)事機巧,粟貴漆亦賤。
年年種棉花,一身尚藍(lán)縷;家有少稻田,望晴復(fù)望雨。第一首是寫,農(nóng)民辛辛苦苦鑿山開田,而富人一輩子不接觸農(nóng)器,卻擁有大量的田產(chǎn)。第二首是寫,富人為了賺錢,有田種煙草而不管農(nóng)民是否有米充饑。第三首是說,雨前茶難采,雨后茶多了,卻不值錢了。第四首是寫種漆耽誤了農(nóng)事,結(jié)果是糧食貴了,漆也賣不上價錢。第五首是寫,年年種棉花,卻穿不上一件像樣的衣服,有了一點稻田,也還要指望天吃飯。這些詩,同沙琛所作《憫農(nóng)》、《慨農(nóng)》、《擬結(jié)客少年場》、《人日》等篇,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
沙琛詩中的長篇,如:《和紫笈山人獨歌》。
豹向不食文炳彪,
轅駒局促芻襪優(yōu);
黃塵湯淚幾千載,
修然獨與古人游。
小夫聲利霸蚓穴,
從他大笑訖不休;
班因《漢書》亦晚古,
下酒猶能逾珍羞。
鐵腳之仙,
瑯瑯誦秋水,
赤足和雪嚼梅花,
要沁南華入肌髓。
人生何蒙蒙,
河漢污豬疏淪通,
禮明樂和圣所公,
華胥洋洋人仙同,
窮達(dá)訖無損吾宗。
朝弄點蒼云,
募把囊熱雨;
雨飛云卷山悠然,
此意欲言竟難語。
紫笈山人飛瓊章,
獨弦哀歌聲無方;
要予和之縱又狂,
芒乎芴寞擄未央?! ?br />
又如;《 黑龍?zhí)吨道厦肥㈤_,感懷舊游,用壁間芷灣太守韻次之》:
黑龍?zhí)渡侠厦窐?,幾度看花四十年?br />
年年花開燦紅玉,老干郁屈龍雙眠。
少年意氣游上舍,五華春早花含煙。
高山良駟周回盤,花情藻思相愛憐。
竣巡不竭酒家錢,酒徒詩侶何翩翩。
一從薄宦各奔走,云搖雨散塵漲天。
花晨月夕憶往事,難忘勝溉花蕃鮮。
崧云不歸芴山死,使我愁思纏肺肝。
我歸點蒼又十載,滿鏡白發(fā)黯消魂。
閑居郁郁發(fā)遠(yuǎn)想,等閑重山疊水間。
磨牛步步踏陳跡,名山勝友心相關(guān)。
老梅作花如笑我,我老何似花不言。
低回酌花別花去,天涯萬道誰驅(qū)奔。
人生執(zhí)著虱處揮,水行習(xí)坎天上云。
鴻飛在西那復(fù)計,花前一醉緣分存。
亭臺蕭鼓日增盛,老梅落落高輪困
繞廓拂壁醉義手,詩成啞啞梅所聞?象這樣的詩,都是氣勢蓬勃,為當(dāng)時滇中詩人所少有。
云南著名詩人師荔扉評論沙深的詩說:“所謂詩人者,或數(shù)十年一遇,或數(shù)百年一遇,蓋遇之如此其難也。蚓在荒取僻壤,如吾鄉(xiāng)者?而吾乃得見太和沙獻(xiàn)如先生。始吾甲戌歲,讀獻(xiàn)如《荒山紀(jì)游》諸詩,氣奇情邁,絕眾離群。曾題辭其后矣。丁丑,歲暮,又得近作數(shù)冊。讀之,其氣奇如故,其情邁如故,其絕眾離群亦如故。詩人乎!其點蒼山、西洱河靈秀之所鍾疏,而適際貞元會合之,盛者乎!吾鄉(xiāng)于是乎為不乏人矣。然是皆獻(xiàn)如年五十后失意暫息之所作也。而其周覽名勝,交游賢豪,蓬蓬勃勃,不可遏抑之概,皆于是乎見之。若斯人者,增一日置其身于揪隘喧囂之境。用其心于卑猥凡還之域,而輕見其才哉?向使吾不識其人而但讀其詩,必以此為名將盛年得志者之所為矣。而獻(xiàn)如固如此哉!”①這約略可見沙深之為人及其詩風(fēng)之見重于時。 沙深所著有《點蒼山人詩抄》八卷,有《云南叢書》本。 —————————————————————————————————————
①見《蔭椿書屋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