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0——632年,先知穆罕默德(570——632)奉安拉啟示,在阿拉伯半島(主要是在麥加和麥地那地區(qū))用阿拉伯語陸續(xù)傳達、公布《古蘭經(jīng)》,并以它作為規(guī)范穆斯林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的最高指標。這些零星頒布的經(jīng)文,除在教民中以口授、相傳、背誦等方式記憶外,還有司錄人員將其記錄在獸皮、石片、椰棗葉和家畜肩胛骨上加以保存。
公元632——656年,先知穆罕默德歸真后,奧斯曼(644——656在位)時期,對《古蘭經(jīng)》進行匯集、核對、梳理,以口頭傳誦和文字記錄彼此印證,務(wù)必求其準確。忠實維護原貌。經(jīng)過整理、匯集,編定章節(jié)次序,終于形成規(guī)范、統(tǒng)一的標準定本,即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無一詞一字之差的唯一范本。
公元651年,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傳播后第一個大食朝貢使來華,史學家多認為這一年應(yīng)為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之始。此后,在唐、宋間,大食朝貢使與穆斯林商賈紛紛來華,相應(yīng)地將伊斯蘭文化和《古蘭經(jīng)》經(jīng)典與精神傳入。而在此之前出入往返的大食胡客蕃商曾經(jīng)帶入《古蘭經(jīng)》之說均不足為據(jù),因為當時《古蘭經(jīng)》尚未匯集。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于1929年開始西征。大批中央亞細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遷徒到東方,史書稱之為“回回人”“色目人”。相傳撒拉族的祖先阿合莽與尕勒莽兩位將軍,從薩馬爾干用駱駝馱著一部牛皮封面的《古蘭經(jīng)》,來到青海循化(現(xiàn)在是撒拉族自治縣)。據(jù)說如今完整的保存在該縣街子清真寺(青海省第二座大清真寺)的《古蘭經(jīng)》,正是這部有七百多年歷史的經(jīng)典,被作為珍貴文物和歷史的見證。
公元1318年一部中國人用阿拉伯語文書寫的《古蘭經(jīng)》手抄本完成,被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東四牌樓清真寺內(nèi)。手抄人署名為:穆罕默德"本"艾哈邁德"本"阿布杜拉哈曼。它雖然不見得中國最早的手抄本,但卻是第一部完整保留的手抄本。
公元1322年泉州穆斯林艾哈邁德(卒于1321年)的墓碑正面為阿拉伯文、波斯文,背面是漢文。其正面文字阿文第一行即《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第3章第185節(jié)中的“人人都要嘗死的滋味”(引用馬堅譯文)這一句。這是《古蘭經(jīng)》語句被鐫刻于墓碑的早期的實例之一。
公元1552——1597年,陜西穆斯林經(jīng)學教育家胡登洲(1522——1597)大力興辦伊斯蘭教經(jīng)堂教育,在經(jīng)堂教育的課程設(shè)置中,規(guī)定《古蘭經(jīng)》及有關(guān)經(jīng)注為必修課。在此之前的穆斯林民間私塾,早有學習《古蘭經(jīng)》的先例。
公元1724年,在穆斯林學者劉智(約1664——1730)脫稿的《天方至圣實錄》中,可以查找到《古蘭經(jīng)》三個斷章的譯文,即:第1、110和103章(分別見《實錄》第7、13和15卷)。這是我國學者最早對《古蘭經(jīng)》翻譯的記載。同一時期,劉智在其著《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禮》附錄的“采輯書目”中,開列的有關(guān)《古蘭經(jīng)》及經(jīng)注學書目有:《寶命真經(jīng)》(《古爾阿尼》)、《噶最真經(jīng)注》(《特福西爾噶最》)、《咱西德真經(jīng)注》(《特福西爾咱吸提》)、《大觀真經(jīng)注》(《特福西爾白索義爾》)等,可見在明末清初,有關(guān)《古蘭經(jīng)》的大量注釋本,已經(jīng)在中國流傳。
公元1862年,第一部木刻本阿拉伯文《古蘭經(jīng)》刊刻問世,漢文題為《寶命真經(jīng)》。這是云南回族起義領(lǐng)袖杜文秀(1827——1872)建立大理政權(quán)后倡議刊刻的,標明是“至圣遷都壹千貳百柒拾柒年”刊行。分裝為線裝30卷,每卷28或29頁,淺藍色布面裱糊硬殼精裝。同治十一(1872)年,經(jīng)版毀于戰(zhàn)火,但該本仍有少量幾部得以保存。
公元1874年,有署名為漢南馬晉錫編印的《赫廳》木刻本問世。
公元1882年,由余海亭編《漢字赫廳》刻本傳世。該書為音譯本,無漢文翻譯或解釋。
公元1895年,第二本木刻本阿拉伯文《古蘭經(jīng)》問世。系清末伊斯蘭教學者馬聯(lián)元(1841——1903)在云南玉溪倡導刊刻,標明是“至圣遷都一千三百一十三年”告竣。全部刻板耗資白銀八千五百兩,由省內(nèi)外穆斯林捐助。經(jīng)文由穆斯林書法家田家培(1870——1944)書寫,字體雄鍵清麗。是流通全國的木刻版本,原刻本在昆明南城清真寺全部珍存至今。
1910年,希吉來歷1328年,新疆的玉素甫大毛拉,在塔城肉孜阿訇的倡議和支持下,完成《古蘭經(jīng)譯注》,據(jù)從阿拉伯文譯為維吾爾文的古蘭經(jīng)選本作注釋。此維吾爾文手抄本,由新疆博物館珍藏。
1927年12月,第一部漢文譯本《古蘭經(jīng)》問世,題為《可蘭經(jīng)》。由漢族學者鐵錚根據(jù)日文譯本和英譯本轉(zhuǎn)譯,北平中華印書局出版。全書約23.6萬字。12月,上海伊斯蘭教學術(shù)文化團體——中國回教學會出版清代學者馬復初(公元1794——1874年)的《寶命真經(jīng)直解》(又名字《漢譯寶命真經(jīng)》或《本經(jīng)五章直解》)。其內(nèi)容是《古蘭經(jīng)》1到5卷的譯本。這是第一次出版,這時,譯者已經(jīng)逝世53年。
1931年3月,第二部漢文譯本《古蘭經(jīng)》問世,題為《漢譯古蘭經(jīng)》。由漢族學者姬覺彌主持翻譯。
1932年2月,穆斯林學者自己翻譯的第一部漢文全譯本《古蘭經(jīng)》問世。題為《古蘭經(jīng)譯解》。譯者王文清(1879——1948,即王靜齋阿訇。)有馬壽齡(馬松亭)等穆斯林名流參訂。北平中國回教俱進會刊行。這是中國出版的第三部漢文全譯本《古蘭經(jīng)》。由于王靜齋曾經(jīng)先后翻譯出版過三種《古蘭經(jīng)》,習慣上分別稱之為甲、乙、丙種本,這是甲種本。
1942年,王靜齋的第二部《古蘭經(jīng)譯解》(乙種本)在寧夏出版石印本。由于當時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年代,條件艱苦,這部分訂為十冊的線裝譯本,僅僅刊印60部,流傳者寥寥無幾。10月,王靜齋的第三部《古蘭經(jīng)譯解》(丙種本)在上海永祥印書館出版。這是譯者三種譯本中最成熟、最有影響的詳細譯釋本。約55萬字,初版印數(shù)5千冊,封面由白崇禧題簽。此譯本后來在大陸各地和臺灣多次翻印、重印的數(shù)量很多,是流通極廣的譯本之一。
1949年,馬堅(1906-1978,字子實)翻譯、注釋的《古蘭經(jīng)》上冊(前八卷本)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約13萬字。這是馬堅全譯本中計劃分上、中、下三冊出版的詳細注釋本中的第一冊,問世后很受歡迎。但這宏偉計劃卻未能實現(xiàn)。
1954年希吉來歷1374年,新疆大毛拉木罕買提-澤爾圃哈熱哈吉在伊犁用維吾爾完成了《古蘭經(jīng)譯注》,原本珍藏于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1981年4月,馬堅的全譯本《古蘭經(jīng)》,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出版。這是公開發(fā)行量最多、影響面最廣的漢文通譯本,卷首有白壽彝《序言》。全書約29.4萬字,初版印數(shù)為6.65萬冊。11月,林松用押韻散文體式譯的《古蘭經(jīng)文選》阿漢文對照本,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公開出版;封面由包爾漢副委員長題簽。初版印數(shù)有:平裝本5萬冊,精裝本5千冊。在此之前,中央民族學院科研處曾刊印過內(nèi)部參閱本二千冊。以后,在內(nèi)蒙古和西北各地陸續(xù)翻印、重印的數(shù)量很多,無精確統(tǒng)計。
1987年,馬堅漢譯《古蘭經(jīng)》,在沙特阿拉伯用阿漢文對照形式,由麥地那法赫德國王《古蘭經(jīng)》印制廠出版,免費贈送從中國去朝覲的“哈吉”,和通用漢語的穆斯林讀者。
1988年8月,林松的《古蘭經(jīng)韻譯》由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在北京同時發(fā)行阿漢文對照(上下冊)5萬套,漢文單行本3萬冊?!俄嵶g》封面由馬松亭大阿訇題簽。扉頁有白壽彝題詞和李士厚題詩。
1989年11月,美國華裔穆斯林學者閃目氏"仝道章(1923——1995)的《古蘭經(jīng)》中阿文對照詳注譯本)由南京譯林出版社出版。卷首有王世銘《序》和林松《序》。1990年6月,譯者偕夫人馬琳回國,在南京舉行譯本首發(fā)式和座談會。
1990年哈再孜、馬哈什合譯的哈薩克文通譯本《古蘭經(jīng)》,由民族出版社在北京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哈薩克文譯本。
1998年6月,甘肅穆斯林書法家馬千云在抄寫馬堅漢譯《古蘭經(jīng)》之后,再接再厲,用細管紫毫,蘸純金粉抄寫王靜齋上百萬字的《古蘭經(jīng)譯解》(丙種本),已全部完成。使用赤純金粉,瓷青稿箋,耗資巨大;分30卷,以經(jīng)折裝藝術(shù)加工,并配制考究木匣珍藏。全部按照原譯本繁體字楷書,點橫撇豎捺,一絲不茍,工程浩繁。封面題簽者,阿拉伯文為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會長薩里哈"安士偉大阿訇,漢文是當代大書法家啟功教授。其附件包括林松《序》,和漢族作家麥天樞為推薦此金書精品的特寫,已翻譯成阿、英、日文,并制作成光盤。
2006年8月,由中國伊協(xié)會長陳光元大阿訇手書、河北穆斯林王鳳桐鐫刻的石刻《古蘭經(jīng)》竣工。陳光元大阿訇歷時四年八個月完成手書《古蘭經(jīng)》,王鳳桐祖孫三代歷時四年鐫刻。該石刻《古蘭經(jīng)》選用泰山基石為材料,將《古蘭經(jīng)》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全文鐫刻在高一米、寬零點五米、厚三厘米的石板上,共用石板528塊,總面積264平方米,總重量約26噸,現(xiàn)被北京東四清真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