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鑲嵌在桂冠上的美玉
————鄭州北大清真寺“米哈拉布”窯簡介
清真寺禮拜大殿內(nèi)中間朝向正前方的建筑叫“米哈拉布”。有人用漢語將其翻譯成“壁龕”或“凹壁”。但筆者認為最好不要翻譯,直呼其“米哈拉布”,正如稱呼清真寺的主持人為“阿訇”。
“米哈拉布”最早出現(xiàn)在麥地那先知寺,是公元622年遷徙到麥地那之后,由穆圣親手參與修建的第一座清真寺,它早期只是一個禮拜正向前邊的一個半圓形標志。
后來,穆圣歸真后,第二任哈里發(fā)大索哈伯歐麥爾時期,把“米哈拉布”的弧度增大,超出半圓,面積也增大,相當于一間小屋。到了第三任哈里發(fā)歐斯曼時間,又在“米哈拉布”兩邊增加了明柱,并加花紋裝飾。
現(xiàn)在清真寺的“米哈拉布”的建筑形制,是到公元705年,由沃立德下令重修麥地那先知寺時增添的。當時,沃立德聘請羅馬人和埃及科普特人建筑師承建工程。麥地那清真寺重修后,“米哈拉布”很快成為一般清真寺所共有的形制,在它周邊通常雕刻有《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裝潢也很講究,成為伊斯蘭裝飾藝術(shù)的典范和精華。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指示禮拜正向的標志,也是伊瑪目和阿訇領(lǐng)拜、講經(jīng)之地。
在中國,許多清真寺在建筑方面,結(jié)合了中國宮殿式的古典建筑風格。因此,我們也把“米哈拉布”稱作“米哈拉布”窯,或后窯殿。
鄭州北大清真寺,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筑,是鄭州市現(xiàn)有保存最好的三座古建筑群之一,自始建后又于明、清兩代重修。整個寺院以大門、望月樓、大殿為中軸線,分左、中、右三路。左、右兩側(cè)為南北廂房,規(guī)模較大,建筑類型齊全。
禮拜大殿包括硬山單檐卷棚、兩進起脊大殿,尤其是“米哈拉布”窯殿,它像一顆鑲嵌在桂冠上的美玉,矗立在禮拜大殿中間的正前方。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年代,此窯殿的建筑屬于規(guī)格較高的廡殿式建筑。由此可見,北大寺在以前歷史上就有一定的影響和社會地位。
窯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與大殿分界之處采用花罩,花罩上布滿透雕花紋,俗稱透花隔扇。隔扇留有一正兩偏三道過門。正中穿堂過門的門楣頂端,由兩側(cè)對稱的三條弧線,呈臺階式相連,構(gòu)成了阿拉伯式彎隆的拱頂形狀,券邊隨勢雕刻著《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門框兩邊雕刻阿拉伯格言。配門門楣頂端為半圓形近似中式建筑的月亮門,分左、右排列在兩邊,布局對稱,主次分明。
后窯殿空間高起,南北山墻分別安裝有八角窗戶,光線充足,由暗弱的大殿望去,花罩明暗清晰,呈顯出精巧剔透的藝術(shù)效果。站在大殿外,卷棚,正殿、后窯殿三部渾然一體,加上林列的紅漆明柱,給人以幽遠深邃的感覺。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古樸典雅,又具有西方異鄉(xiāng)的神秘風韻。
隔扇主體部位雕刻有形態(tài)各異的四季花木,周圍與其銜接之處雕刻著石榴花、方勝合羅和回文萬字等配飾,其工藝精美、刀法嫻熟,線條清晰、流暢,栩栩如生,雖無生命,卻充滿生機,堪稱傳世精品。你看,不畏嚴寒、傲雪迎霜的臘梅正綻放在枝頭;端莊正直、高風亮節(jié)的翠竹挺拔而立;國色天香、富貴脫俗的牡丹在爭奇斗艷;冰清玉潔、一塵不染的荷花漂浮在碧波之中;讓人一下感覺置身于清馨幽靜的池塘邊,似乎還聞到了淡淡的花香味兒……穆斯林用這些花木來寓意自己民族的氣節(jié),和為人處事的道德標準,從而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也表達了伊斯蘭教追求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的生活理念。
“米哈拉布”窯殿正對朝向的墻面是裝飾的重要部位,還被認作是清真寺內(nèi)最圣潔的地方。整體看來,它的格調(diào)類似大廳中堂的布局。墻面正中用長方形磚雕勾勒出裝飾的輪廓,在中心凸出墻面的彩繪浮雕下,落地鑲嵌在墻體之中一塊豎立的、大小近似常人體形的長方形木制牌匾,更引人關(guān)注,這就是早期以此為標識,來指示禮拜正向的“米哈拉布”。
木制牌匾的頂部呈半圓形,牌匾周圍雕刻著形似牡丹的花卉圖案,繪畫采取了寫意的手法,讓人感到抽象縹緲又活靈活現(xiàn)。牌匾格局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為長方形橫披書寫“太思米”,是穆斯林日常生活中最熟悉、誦讀也最多的一句經(jīng)文,意為“奉至仁至慈的安拉尊名”。“太思米”體現(xiàn)了伊斯蘭教認主獨一、唯主獨尊的核心信仰,和對安拉至高無上的堅定崇拜,這種信念細微地回旋在穆斯林腦海里,深深地銘記在穆斯林的心目中。下端則書寫贊主詞,意為“一切贊頌全歸安拉,化育眾世界的養(yǎng)主”。乃《古蘭經(jīng)》的首章首句。
中間部位的圓形裝飾為此牌匾的重心,阿拉伯文書寫的祈禱詞木刻十分醒目,獨具一格。書法使用具有鮮明藝術(shù)造型的庫法體嬗變而成,并利用了阿文書寫靈活的特點,整體書法將經(jīng)文字母中十六根線條拉長并巧妙的組合在一起呈棕葉狀。形似一把側(cè)看展開的折扇,線條從右至左,由長依次漸短,旋轉(zhuǎn)式傾斜排列,形成了由近及遠的視覺效果。筆鋒頂端還雕刻有精美花紋,咋眼一看,恰似孔雀展開的彩屏,正在炫耀它的美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把“字在畫中,畫在字里”的意境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觀者耳目一新,浮想聯(lián)翩。
圖案裝飾是阿拉伯書法藝術(sh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它對烘托、美化書法起的作用也非同小可。整塊木匾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象征吉祥和尊貴的大紅底色陪襯著亮金色的《古蘭經(jīng)》文,高雅中顯華貴,輝煌中見富麗,把整個窯殿烘托的更加莊嚴神圣、瑰麗壯觀。讓人不由得感贊真主的大造如此神奇、多姿多彩,同時也不得不佩服我國先輩伊斯蘭學者在阿文書法方面的功底和高深造詣。真可謂:書者妙筆生花;匠者巧奪天工。
阿拉伯書法藝術(shù)是一座璀璨的寶庫。它已成為穆斯林心目中的萬物之發(fā)端,被賜予強烈的宗教色彩,也是汲取各時期歷史文明養(yǎng)料的結(jié)果。阿拉伯書法藝術(shù)和伊斯蘭建筑藝術(shù)并列為伊斯蘭藝術(shù)的兩大支柱,為世人矚目。
本人抱著對阿文書法的濃厚興趣,有幸拜訪了著名阿文書法家米廣江教授,受益匪淺。“米哈拉布”正中的扇形經(jīng)文內(nèi)容譯音為:“倆以倆海印爛拉乎、臥倆耐而布度、印倆印壓乎、穆合里隨乃、萊昏第乃。”講義是:“萬物非主,只有安拉。除安拉以外,我們不崇拜別的,我們?yōu)榘怖\奉教。”在對這幅書法細致的賞析之中發(fā)現(xiàn),此幅書法不僅搭配協(xié)調(diào)、線條堅實有力,還在每一根線條頂端的筆鋒處雕刻著花紋,形如騰空飛揚的浪花又似繽紛飄舞的彩翎,放眼望去,整幅書法莊穩(wěn)又不失動感,令人嘆觀止矣!關(guān)于在經(jīng)文書法里雕刻這兩種象形花紋的意義,米教授作出這樣的解釋:這是在阿拉伯書法中運用了人性化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前者是利用書法的形式來印證伊斯蘭教走海路遠渡重洋、乘風破浪,從阿拉伯經(jīng)印度洋到東南沿海廣州和泉州等地傳到我國的歷史行跡。至于五彩羽毛是表達了先民們急切的愿望和祈盼,伊斯蘭教早期從陸路傳入中國是從阿拉伯經(jīng)波斯、過天山南北,穿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原的,即絲綢之路。穆斯林先民們經(jīng)過旅途的艱難跋涉,幻想自己能夠長出一雙飛翔的翅膀。因此,在書法上用加飾象形花紋的方式,將這段背景流露出來,生動的記錄了當時的情感和經(jīng)歷……尋味著這段解釋,究竟說明了什么?是伊斯蘭教義的仁慈博愛,是穆斯林先民的虔誠友善;還是對回回民族淵源的無聲提示;不言而喻,每一位穆斯林心中都會有一致的結(jié)論。
偉大的真主告戒我們“眾人??!我確已從一男一女上創(chuàng)造你們,并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支,以便你們彼此相識。的確在真主看來,你們當中最尊貴的是你們中最虔誠的。”(《古蘭經(jīng)》49:13)
天經(jīng)似日月豈獨照我;圣教如大道不禁行人。是啊,當年穆斯林先民們懷揣一部真經(jīng),不遠萬里把圣教傳入中國,與中華民族寬廣的多元文化之間相互交織柔和在一起,找到了適合自己生存發(fā)展的空間,用最理性的方式來從事社會義務和履行宗教功修。僅此就表明了伊斯蘭教是一個開放、團結(jié)、包容、仁愛的宗教,這是一個不爭的鐵的事實。
伊歷十年,穆圣站在阿勒法特山前,對前來的十二萬哈吉發(fā)表的辭朝演說中講到:“在認主方面,阿拉伯人不優(yōu)越于非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也不優(yōu)越于阿拉伯人;白人不優(yōu)越于黑人,黑人也不優(yōu)越于白人……”
清真寺阿拉伯文稱“麥斯吉德”,意為叩頭、禮拜之地。無論是中國古典的宮殿式或西方阿拉伯式,或中西合璧的建筑,一切清真寺都屬于真主。凡進入清真寺內(nèi)的人,只要內(nèi)心虔誠敬意叩拜真主,我想拜功的成否應該是和清真寺的建筑風格沒有直接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虔誠的程度也不會和它的建筑風格更趨向于哪一方成正比。伊斯蘭教不主張亦不接納純粹拘泥于形式的工作。每一位穆斯林的思想行為都應該從伊斯蘭教的偉大復興出發(fā),從人類未來的發(fā)展和需要著想,從伊斯蘭教能對社會發(fā)揮最大作用努力。
現(xiàn)在,在我國新建的一些清真寺,則大多采用阿拉伯建筑風格,具有明顯的傾向性,這種對阿拉伯建筑風格的刻意追求,是中國穆斯林對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歷史的一種尊重,是宗教信仰的委婉表達;也是中國穆斯林走向世界、走向現(xiàn)代化的時代要求的反映,是內(nèi)在宗教信念的外部表現(xiàn)。
在當今鋼筋水泥的叢林中,鄭州北大清真寺猶如一枝絢麗的奇葩,更顯得彌足珍貴。它的建筑風格和裝飾藝術(shù),表現(xiàn)了中國伊斯蘭教獨有的特色,是伊斯蘭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的產(chǎn)物,其形式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而其內(nèi)容則是伊斯蘭教的。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中國伊斯蘭教歷史變遷和文化傳統(tǒng),最權(quán)威的記載了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發(fā)展的軌跡,為正確了解和深入研究伊斯蘭教的文化和藝術(shù)提供了真實素材,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鄭州北大清真寺經(jīng)歷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它仍像鏡頭里一幅拉近的特寫畫面,依然清晰高大、巍峨壯觀。正如寺院內(nèi)聳立的盤龍碑記,字里行間透出中國穆斯林對真主的虔誠,對圣教的衷愛。北大寺??!“米哈拉布”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您所踏下的每一步足痕,都深深的珍藏在全坊穆民的心路上!
如今的鄭州北大清真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坊穆民的共同努力下,用它厚重的歷史積淀和人文景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朋友,并以嶄新的面貌和獨特的魅力迎接人們前來參觀旅游和履行宗教功修,正在為促進世界友好往來和構(gòu)建和諧社會做著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