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我家住在北京朝外二條113號。這個大院位于朝外二條南頭,緊鄰南下坡,距南下坡清真寺也只有四五百米。大院的房子是文革初期蓋的簡易排房,一排平房共八間,座北朝南,院門臨街朝東,排房窗后是一家街道辦的紙盒廠。
大院里共住著馬、王、周、安、楊五戶人家,老少三代三十余口人,同用一個自來水龍頭、同用一塊電表,相互照應團結和睦,共同度過二十五個春秋,不是一家人親如一家人。
朝外地區(qū)是穆斯林群眾的聚居區(qū),住在這里的漢族居民是少數(shù)民族?;貪h居民長期居住在一起,漢族居民的生活習俗、生活習慣與回族居民群眾一樣無任何差別,回民不吃豬肉,漢族居民也不食豬肉,使用的副食本都是清真的,到副食品店購買牛羊肉。我們大院的五戶人家,有一戶是漢族,一家四口和院里的穆斯林居民關系融洽友好。
改革開放前憑糧票購糧時,每月20日,秀水河糧店的工作人員分片給各戶發(fā)糧票。糧店的白鳳鳴、楊萬良等同志都來過我家給各戶發(fā)糧票,每次來發(fā)糧票,父母把桌上的東西挪開,并招呼院內及前院各家到我家來領糧票。誰家當時要是沒人來領,大家都會相互轉告。
每逢到了開齋節(jié)。院里的人夜里三四點起床生火、和面、做油香,每家都把剛做好的又黃又大又鼓的油香用盤子托著送到對方家,彼此祝福吉祥,祝賀開齋節(jié)。
文革期間北京剛有電視,我托人從東風電視機廠買了一臺黑白9寸電視機。這是院里的頭一臺電視。晚上,楊嬸和院里的孩子們都來我家觀看電視節(jié)目,大家的喜悅和高興勁兒就甭提了。
寒冷的冬天,院里的水龍頭很容易凍和結冰,安二哥主動用斧子去砸凍的冰,并墊上爐灰;夏天雨季來臨了,各家主動清掃院子里的積水,并在土地上墊上爐渣,使進院子里的人不走泥濘路。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大院內五戶相互幫助,在大院門口很快搭起了抗震棚;安二哥因工被燙傷后,全院人立即趕往積水潭醫(yī)院看望;二哥去世后,父親含著眼淚為二哥清洗傷口;1991年10月13日我父親去世,院內各家忙里忙外幫助我料理后事。
在朝外二條113號大院,四位老人安度晚年,走完人生旅途;我們由青年走到中年;十幾個孩子在這里度過愉快的童年,長大成人。1992年朝外雅寶路地區(qū)危改拆遷,大家生活二十多年的113號大院從此消失了。如今我見到已經(jīng)八十多歲的安二姐有說不完的話。大雜院里的酸甜苦辣令人難忘。
(作者系北京市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