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寺之西,白塔寺之東,有歷代帝王廟。
廣濟寺始建于金代,原稱西劉村寺,后毀于元末戰(zhàn)火,明朝在此挖出石佛、石龜等到文物,有潞州僧人普慧,號喜云者,在宦官廖屏資助下,與弟子圓洪于明天順年間重建寺院,并于明成化二年(1466)定寺名為“弘慈廣濟寺”。
白塔寺初建于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至元八年(1271)迎釋迦佛舍利,在大都城西南修建大型喇嘛塔,歷時8年于至元十六年建成,后又在塔前建設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敕名“大圣壽萬安寺”。
兩寺之間的歷代帝王廟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影壁、木牌坊、大門、鐘樓、景德門、景德崇圣殿、配殿等,影壁為硬山調大脊綠琉璃筒瓦頂,與廟門隔街相望。木牌坊東西各一座,為四柱三樓式,正樓額上有“景德街”字樣。大門面闊三間,為歇山調大脊黑琉璃筒瓦綠剪邊,兩側有八字墻,下有漢白玉石臺階。大門兩側各有一旁門,昔日門前有小石橋三座。
景德崇圣殿是廟內主要建筑,面闊九間,廡殿頂,黃琉璃筒瓦,和璽彩畫,殿前有漢白玉月臺,殿內有十一龕供歷代帝王牌位。殿前有一座碑亭,內有清雍正、乾隆皇帝御制碑各一座。
帝王廟的創(chuàng)意來自明太祖朱元璋,他南征北戰(zhàn)攻城拔寨,最終一統(tǒng)天下,使江山換代。定都南京后,靜中思動,對具有雄韜偉略的歷代開國名君心生敬意,萌發(fā)了為他們建廟立祀的念頭,歷代帝王廟由是而成,除了供奉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及漢唐以來的開國之主,廟內還設置有歷代賢臣的神位。相傳廟成朱元璋親往祭祀,見元世祖的神像眼中淚流如雨,于是笑言:“爾失天下,失爾漠北所本無;我取天下,取我中原所本有,復何憾?”淚乃止。傳說只是飯后的談資。事實上,明太祖雖然對蒙古人并無好感,仍然欽定元世祖與其他四個帝王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一起享配,他崇拜這些人不是盲目的(最初還享祀隋文帝,后又將其靈位撤去)。
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明世宗于嘉靖十年(1531),在阜成門內原保安寺故址興建京師的歷代帝王廟。到了清順治、康熙年間,重新欽定享祀的帝王,供上了明太祖的神位。據史料記載,從帝王廟建成之初到清末380多年漫長的歲月中,這里共舉行了633次皇家祭祀大典。民國時則作為中華教育促進會及幼稚女子師范學校(159中學的前身)的用房,改變了廟宇建筑的使用功能。
新世紀之初,作為保護故都風貌的舉措之一,北京市決定重新修繕歷代帝王廟,還其本來面目。工程于2000年底開始,市區(qū)兩級政府共投入3億多元人民幣,來自民間的捐助也有400余萬元。施工人員依據《大清會典》的插圖及部分殘留地基,對附屬建筑進行復建,包括祭器庫、關帝廟、遣官房和樂舞執(zhí)事房等,盡量做到修故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