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去臺灣前,對阿里山的感覺多停留在那句“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的唱詞所描繪的意境里。真正到了阿里山的山腳下,仰望它巍峨青翠的側(cè)影時,美麗的姑娘還沒見到,俊逸的阿里山就已經(jīng)將我們的心徹底地擄掠了。
阿里山的美麗在于上蒼賜予它的獨特的天資;阿里山的魅力在于它歷經(jīng)千年滄桑所沉積下來的歷史。
到了阿里山,有兩件事情你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坐登山鐵路和拜望神木。
阿里山的登山鐵路是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之一,與印度喜馬拉雅山大吉嶺鐵路、秘魯安第斯山中央鐵路齊名。說它是登山鐵路而不僅僅是鐵路,是因為當(dāng)它蜿蜒盤山而上時,火車猶如拾級直立行駛?;疖嚨巧?,那自然是一個奇景,更是一個奇跡。
但這只是阿里山登山鐵路令人向往的原因之一。一旦當(dāng)你了解到,這是一條建立百年至今依然仍在使用之中的鐵路時,你對它的好奇和期待便又加深了一步。如果別人再告訴你,你坐在老式的火車車廂里,在8個小時的車程中能夠欣賞到沿線從熱帶林、亞熱帶林到溫帶林三種林相的變化,飽覽從熱帶雨林、闊葉植被到針葉植被并最終徜徉云海時,你還猶豫什么呢?
登阿里山有兩條路,一條是曲折蜿蜒的登山公路,一條是險象環(huán)生的登山鐵路。從公路上山也就雁過留聲般地匆匆來過;而從登山鐵路上山,不僅要過夜排隊,更需有足夠的體力和耐力,以及鎮(zhèn)定力。
登山鐵路全長72公里。全線從海拔30米的嘉義站開始,穿過六十幾個隧道,跨越七八十座橋梁(事實上我們的臺灣導(dǎo)游也記不清準確的數(shù)字),直至一路爬升至2274米高的阿里山站;沿線植物從800米以下的熱帶林、800至1600米的亞熱帶林,一直到1600米以上的溫帶林,炫眼奪目的風(fēng)光,爭奇斗艷的植物,驚險驚嘆的旅程,讓你久久都不能從恍若隔世的刺激中清醒過來。
相傳阿里山登山鐵路于1899年開始動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清政府戰(zhàn)敗,與日本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后,將臺灣、澎湖割讓給了日本。日本為了開發(fā)臺灣的資源,派人到阿里山區(qū)進行考察。1896年,日本人齋藤音等27人組成的探險隊,在臺灣島上發(fā)現(xiàn)了資源豐富的阿里山原始森林。貪婪的魔爪從此撕破了阿里山的沉寂,日本人開始了對阿里山森林的瘋狂開發(fā)。
為了能夠?qū)⒗锷侥静倪\出去,日本人開始規(guī)劃修建鐵路,并于1912年建成通車。從此,有著“阿里山五木”之稱的扁柏、紅檜、亞杉、松樹和闊葉樹,便被源源不斷地砍伐,運下山,運往日本,變成了日本人的紙漿和房梁。
不過,留存至今的阿里山登山鐵路,不僅見證了日本侵略者對臺灣島資源的罪惡掠奪,也留下了人類歷史上一段偉大的鐵路建設(shè)奇跡。阿里山登山鐵路海拔跨度2000多米,陡度66.7,軌距762厘米,最小曲率半徑只有40米,—般火車根本爬不上去,因為如此小的曲率半徑,彎曲得簡直會令火車出軌。
當(dāng)火車喘著粗氣,以推進方式從平地運轉(zhuǎn)至獨立山時,嘆為奇觀的經(jīng)歷就開始了。在接下來的五十七八公里的山地段,為遷就險峻的山形,火車在大約5公里長200米高的路程中做了3次螺旋環(huán)繞,抵達至山頂。然后,火車以“8”字形方式駛離獨立山。到達第一分道后,登山火車呈“之”字形曲折前進,火車以極為罕見的前拖后推的方式前行,不時與山體擦肩而過,驚險而富有趣味。“阿里山火車碰壁”果然名不虛傳。
享受了登山火車所帶來的樂趣之后,流傳千年的不朽傳奇——阿里山神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造訪景點。
1906年,日本人小笠原富二郎在阿里山原始叢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棵高聳入云的大樹,樹干胸圍23米,粗壯得需十幾個人才可以圍抱;推測樹齡,約生于周公攝政時代,由于這是一棵檜木,因而尊稱其為“周公檜”,推算下來,它應(yīng)該有3000多年的高齡了,所以又敬稱其為“阿里山神木”。
據(jù)說,1956年,一場雷擊將阿里山神木頂端劈開;1962年當(dāng)?shù)卣衷谒捻敹嗽苑N了第二代木,但可惜的是,到了1997年,一場大雨還是將劈開的樹干澆倒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阿里山神木,更像是一段人工雕塑。但這并不妨礙前來瞻仰它的人對它的頂禮膜拜。
離阿里山神木不遠,還有一棵奇異的三代木。三代木為同一根上長出的祖孫三代。年逾千歲的第一代已經(jīng)枯干倒地;第二代也只剩了個空洞的樹干;第三代卻正郁郁蔥蔥,健壯茂盛。你在感嘆上天的鬼斧神工的同時,不得不相信,神就活在大自然中。
生機勃勃、英姿挺拔的神木身影,如今只是阿里山聚了又散的過眼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