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著”、“穿戴”。 我國唐朝的杜環(huán)在唐和大食的一場戰(zhàn)役中,戰(zhàn)敗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見所聞作了記錄,其中談到大食的服飾:“(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閑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点y帶,佩銀刀”。這些大食人有不少后來到中國經(jīng)商,把這種服飾上的習俗自然也帶到了中國。
《新唐書》第一次記載了回回人的形象和服飾。據(jù)稱:“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門障面,系銀帶,佩銀刀……”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談》中載:“廣州蕃坊,蕃人衣裳與華異……”唐宋時期,有不少波斯、阿拉伯來的商人,一般都被稱為“蕃客”,這是回族的先民。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則記載得更明確:“宋時蕃商巨富,服飾皆珍珠羅綺,器用皆金銀器皿?!笨梢娝麄儺敃r穿的是有各種特色花紋的絲織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銀器具等。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中西亞一帶來華回回人的服飾打扮是很有特色的。
同時,唐代中國漢族等民族婦女的裝束打扮深受西域波斯人的影響,比如當時被稱做“幃帽”的帽子,就是有波斯一代遮沙擋風、遮蔽面容的面紗演變而來,在唐代各族婦女中非常流行,身上的披帛也是從波斯傳來的。中國女性在額頭上點紅點、抹口紅、抹紅臉蛋、染指甲等美容做法也是受波斯人的影響而形成。這些習俗見證了東亞和中西亞地區(qū)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融。
回族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各種樣式花色帽子的習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輝《清波別志》說:“層檀,南海旁國也。貴人以好越布纏頭。人之言語如大食?!痹刈迦说姆椓曀缀推渌曀滓粯?,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制,有著漢族服裝的,有穿古波斯、中亞各族、阿拉伯等民族樣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開始向民族服裝發(fā)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就開始受到限制?;孛褡宀皇且罁?jù)民族習俗和祖先的服裝樣式,結合在中國居住發(fā)展的實際來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是受到了統(tǒng)治階級的強迫命令和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后,采取禁止“胡服”的政策,這樣,回族開始形成的服飾習俗就不能很快得到發(fā)展。
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chǎn)、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qū)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jié)日,需穿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這構成了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回族的服飾,根據(jù)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qū)別很大;根據(jù)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jù)地區(qū)和季節(jié)、職業(yè)形成不同的服飾等。下面就男女服飾兩大類中的主要服飾品目,作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