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 東
對于愛因斯坦,我們每個人都會熟悉,按照我們通常的認識,他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搞出了量子論,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揭示了物質(zhì)不滅,能量守恒等等我們今天認識世界,認識宇宙的基礎性概念。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人們造出了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存規(guī)則,甚至是思維方式。
但是,很少有人會知道,他還是一位非常活躍的社會活動家,在他的大腦中,除了物理學之外,還有大量關(guān)于人文,關(guān)于社會的思考。
這個人,和他的這個專家的身份和諧嗎?
這個人與他通過成為一個專家,而獲得的種種回報之間,和諧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反思一些,在當今時代,很少有人再去思考的,以至于仿佛僅僅屬于文藝青年的一些問題。那就是: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為什么而活著?
我們現(xiàn)在習慣于說,人生的目的就是自我實現(xiàn),人活著就是要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那么好了,問題就是出現(xiàn)了。既然人生的目的就是自我實現(xiàn),那么什么才是自我呢?或者說,我是到底是誰?我是什么?
很顯然,所謂的自我實現(xiàn),首先要知道我是誰?否則怎么能保證實現(xiàn)的是自我呢?
事實上,在現(xiàn)實之中往往同時存在著五個“我”。
一個是與生俱來的“真我”,一個是我們正身處其中的“現(xiàn)實的我”,一個是正在努力追求的“希望成為的我”,一個是“別人眼中的我”,還有一個就是,如果換一個活法,可能成為的那個我。
而在現(xiàn)實中最常發(fā)生的事就是——
人們口口聲聲要實現(xiàn)的那個自我,不過是為了迎合別人的眼光,迎合社會的潮流,在“希望成為的我”和“別人眼中的我”的拖拽之下,而追求的一個幻影。
卻很少有人去想,本來的我應當是什么樣的,應當是干什么的,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又將是一個什么樣子?
所以,即使有所成就,其結(jié)果也不過是實現(xiàn)了別人希望你成為的那個自我,或者被潮流裹挾著,而希望自己成為的那個我,而不是真正的自我。恰恰相反,很可能還會因為這種所謂的實現(xiàn),而使自己越來越遠離了那個本來的自我。
所以,從外在的表現(xiàn)看,我們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當鋼琴家的優(yōu)秀木匠,做生意的文學家,整天大談歷史研究的相聲演員等等;
從個人的感受看,就是很多人,雖然在別人的眼中,堪稱成功人士,但是就其個人而言,卻并沒有從他的成功中,獲得足夠多的精神的愉悅。
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不能通過成功,來直接的獲得精神的愉悅,而必須要經(jīng)過物質(zhì)的再次轉(zhuǎn)換,用成功換來的金錢與地位,再次購買那些能夠讓自己感到快樂的東西。
當然,這還是其中較好的一部,還有一部分不那么好的,就是已經(jīng)忘了什么是能夠讓自己快樂的東西,于是只能通過對物質(zhì)的絕對消耗,來獲得快樂。這與其說是尋找快樂,不如說是尋找刺激。
從本質(zhì)上看,則是人與自我的不和諧。
這才是愛因斯坦所說的那個“和諧”的本質(zhì),即人首先要和自己,和自我和諧。然后才有可能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宇宙之間的和諧。
如果,我們給這種和諧加上一個與我們的生命等長的時間,那么就會讓我們的生命,在其有限的時間內(nèi),都能因為與周圍的人物自然的和諧,而能夠歡樂的流淌。